紅人熱事
紅人熱事
紅人熱事

學術研討 禪修生活化

2017/03/13 10:11:11 網誌分類: 生活
13 Mar
        科學的進步逐漸為大眾揭開未知領域。早前大埔慈山寺一連兩天舉行了《禪‧生活應用研討會》,其中《禪‧應用科學觀》邀請心理學教授及醫學界代表分享,透過種種臨牀科學研究,說明宗教不一定等同盲目信仰,而是有關生活的實踐,透過禪修,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發揮正面影響。

        傳統智慧具科學性

        佛陀在《葛拉瑪經》說道,不要因為他人,甚至佛陀本人的論說而相信任何事情,必須經過自己的體驗驗證。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陳瑞燕教授自2008年研習禪武醫,近年積極推廣和就此進行臨牀研究。「甚麼是宗教?我所理解佛陀的教導,並不是全然相信他,只是說出自己的覺悟,讓世人自己驗證,講求實踐,禪武醫是其中一個法門。」

        禪武醫包含的是一整套有關調節飲食、練習內養功和禪修的具體生活方式,講求的正是個人實在的體驗。研討會上,她演示了「沐鼻法」,並帶領觀眾在空靈的音樂下,以雙手搓揉鼻子兩側。「禪武醫第一個階段是使人感覺舒服一點,改善情緒、心境和睡眠,佛教稱之為輕安。接下來遞進探問生命意義的層次──我是誰,我在做甚麼,我和世界的關係,這是在自利之後,個人如何面對世界的思想層次。有關與人分享,願意佈施,禪武醫始終不離佛教本義。」

        她介紹,少林禪武醫包含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所以不止盤腿而坐,還加入了許多動功,參考經絡學、血氣學、陰陽學。這些方法我們稱為內養功,不但能使人靜下來,還對五臟六腑起着正面影響。」此外,它亦提倡均衡的素食飲食,「這很傳統,其實也很科學。經過歷代傳承,到了我這一代,我的責任就是將中國傳統智慧與西方認知結合。」她舉例說,佛家「過午不食」的飲食法所指午餐以後空腹至翌日,實際上是讓身體有大量時間消化。「不過我不認為每個人都適合,所以更要藉着科研,客觀看待古老哲學,了解如何幫助不同人。」

        靜觀治療發展成熟

        陳瑞燕教授視禪武醫為一種生活醫學,作為腦神經學家的她,面對患上自閉症及腦退化症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坦言暫未有藥物能有效根治,然而加入禪武醫作為治療方案,臨牀觀察所見,發現有助改善自閉症患者的語言能力,提升輕度智障者的智商,和延緩腦退化症病患的跡象。

        研討會另一位嘉賓,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部主管及教授黃仰山教授,指禪修中的靜觀在外國已被正式納入醫療系統──科學家JonKabat-Zinn早於1979年,在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創辦靜觀減壓課程(MBSR),及後學者在課程基礎上創立「靜觀認知治療」(MBCT),針對減少抑鬱症復發。黃教授指,現時英國的醫療指引中,當病人患上三次或以上抑鬱症,醫生若判斷合適,會向他們轉介免費的靜觀認知治療。

        黃教授形容自己對靜觀課程的體驗,感覺與EQ訓練相似,「學習如何回應世界給個人帶來的幸與不幸。」他指,許多抑鬱病患經常反覆回憶不開心的事情,心理學上稱為Rumination,靜觀訓練有助令人跳離這種思維。

        靜觀認知課程結構已成熟建立,英國許多大學都提供相關的培訓,並就執業導師的經驗,以及每年必須進行哪些持續訓練作出明確指引。黃教授指香港公共醫療資源緊絀,然而不少私人機構和非牟利組織,如新生精神康復會和香港心理衞生會均提供相關治療。他任職的中大家庭醫學教學診所,舉行的社區健康計劃,在心理輔導範疇中包含相關課程。他期望藉量度病人的指數,觀察焦慮及抑鬱病患的好轉情況,持續進行並發表研究,將靜觀進一步向香港大眾推廣。

        香港醫護輔導應用

        設立於2002年的心靈綠洲(個人成長及危機處理中心),是醫院管理局為醫護員工提供心理服務的部門。由醫管局總部臨牀心理服務高級臨牀心理學家羅淑兒博士主理,透過心理診治和工作坊等活動提供輔導,後來她更積極引入靜觀課程。「與宗教有關必定會敏感,所以必須貫徹醫管局要求,以有實證的治療方法,例如靜觀課程幫助面對壓力、焦慮、抑鬱等問題的同事。」

        羅博士於1994年轉職大型全科醫院,「當時我反思,人有那麼多苦難,會想自己如何才能面對這些困境。」在面對現實中極端處境時,她自感病人及家屬面對的已不止是心理問題,「是有關存在和人生觀的問題,我開始對修心和靈性上的探討感興趣,具體方法包括禪修,透過練習學習專注,面對內心冒起的各樣念頭與感受,不要一下子跳進裏頭。」

        在羅博士的多次禪修體驗中,最叫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參加為期十天的內觀禪。每天三次,要求參加者坐下後一小時保持相同坐姿,「有一陣子我痛得甚至懷疑自己的腳會斷掉。過程中,我觀察到如果體認痛苦是負面感受,只會更痛。學習如實觀察情況,會更有心力面對痛與不安。」她認為這個方法可以應用在個人面對問題之時,「當我們面對問題,看法上容易有偏差,無法跳出來觀察到自己有這個傾向,有靜觀的經驗和培訓,可以嘗試跳出來,靜心觀察自己的反應,才有空間適切處理面對的問題。」她認為代入病患和死者家屬處境之時,自己必須先懂得跨越,才更能支持和輔導他們。

        目前,心靈綠洲正推行多種靜觀治療,羅博士期望透過靜觀治療為同事減壓以外,亦能減低發生醫療事故的風險,「靜觀可以令人專注而放鬆,才可能達到PeakPerformance。」

        文:Karen圖:何健勇

        
■陳瑞燕教授帶領研討會觀眾參與《無憂樹》課程體驗。
■陳瑞燕教授帶領研討會觀眾參與《無憂樹》課程體驗。
■黃仰山教授
■黃仰山教授
■陳瑞燕教授帶領台下嘉賓及觀眾練習「沐鼻法」。
■陳瑞燕教授帶領台下嘉賓及觀眾練習「沐鼻法」。
■羅淑兒博士
■羅淑兒博士
■慈山寺首座和尚釋衍空法師
■慈山寺首座和尚釋衍空法師
■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圖左),慈山寺顧問吳志軒博士(圖右)。
■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圖左),慈山寺顧問吳志軒博士(圖右)。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