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人熱事
紅人熱事
紅人熱事

兩台角力 電視掀英美式推銷戰

2017/10/23 08:41:17 網誌分類: 生活
23 Oct
        首先向作者吳振邦博士致敬,認識他是從香港歷史掌故開始,其筆名吳昊已是香港Icon,留下這本《香港電視天書》,以他老本行──電視人寫的書,是為香港重要文化遺產。

        博士撰創作天書

        原稿是已故香港著名編劇及掌故專家吳振邦博士(右圖)於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電視課程的教學筆記,經該校陳家樂博士編輯而成。本書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可謂一樁美事,事關香港在亞洲仍擁有的競爭力之一,就是電視文化軟實力。過去半個世紀,香港電視圈培養出眾多電影人才,這是香港曾經被譽為「東方荷里活」的發家本錢。

        筆者得到這本「天書」時再不是滿腔理想和熱情的畢業生,不然,我可能因此改寫自己的事業和人生。當互聯網普及,社交平台興起的今天,以為再談電視是有點不合時宜的話,你就錯了!你對綜合節目製作、劇情創作、大眾與分眾的傳播認識多少?別相信你是個天生的創作天才,別以為你在自己臉書惡搞一下,就是個創意人。如果你從基本的理論開始,你發覺有一本天書的話,可能令你事半功倍。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習,你就不必依賴「靈光閃爍」,「叮」的一下點子湧現的非專業創作本領。

        RTVVs.TVB

        我始終對香港歷史掌故最有興趣,有關精采內容在本書隨處可見。麗的呼聲是我第一個接觸的電視台,記得當時是二十幾元的月費,今次從本書找到的資料是1973年麗的呼聲由1957年的五十五元月費,調低至二十五元,與此同時,無綫電視已經處於如日方中之勢。

        我們看香港的電視發展史窺探得出,大英帝國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呈日落西山之態勢。經營觀念保守的麗的呼聲(由英國保守黨財團經營),當初沒有在意一個華人為主的電視台可以帶來甚麼影響;雖然它是免費,結果進退失據。如果今天的香港人沒有歷史事實的根據和行內人士的分析,我自己都以為RTVVs.TVB是「本土打贏英國祖家」、「本土文化蓋過大英文化」的一場勝利,原來不是這麼簡單。

        吳昊指出,當時的社會觀察家認為麗的呼聲主要是以英國方式推銷,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台時,只有一千五百個家庭安裝,全都是外國人。當然,香港最多的外國人就是英國人,他們在社會的級別最高,所以能支付三百至五百元買電視機及付出月費五十五元來收看麗的呼聲。香港98%是中國人,月入只是一百五十元至二百元,直到1963年香港仍被美國列為「糧食和平計劃」的救濟區。換言之,麗的呼聲從第一天起就選址在「堅離地」建築。脫離群眾的電視台經營者不認為電視台免費促銷帶來威脅,他們想像不到華人電視搞得出甚麼新聞,搞得出甚麼節目製作。

        吳昊引述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社會賢達表示︰「這個電視台(指無綫電視)將不能夠反映地方色彩與意見,我恐怕中文台將總是獲得三流的資料,例如舊電影。」

        美劇激發幻想力

        以上不是完全錯誤的觀察,事實上,粵語長片是該個中文台的內容支柱之一,可是英國人或者包括英國思想的香港人,沒有想到無綫電視大量引入了美國電視節目,更有甚者,吳昊披露這個電視台的節目製作流程、創作理論都是源自美國這個電視最發達國家。結果「RTV(播映英國電視節目為主)推銷的英國生活方式,被TVB(播映美國電視節目為主)推銷的美國生活方式所取代。『美國生活方式在對英國生活方式的競爭中,已經完全擊倒了對方。因此,在熒光屏背後白刃戰,既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

        記得有位政商界名人回歸後曾說過,香港被英國統治百年,香港人傾向西方思想與文化,其實不是英國式,而是美國式。當時不以為然,看過吳昊的分析,如今信焉。我現在反而多了一個疑問︰未知香港美國化,是不是從免費電視開台為啟端?

        我從小愛看美國電視劇,永遠不會忘記有李小龍演出的《青蜂俠》,今天也有衝動把長壽的《星空奇遇》幾百集全都看齊。至於我第一個金髮美人偶像花拉科茜主演的《神探俏嬌娃》,可以告訴大家,當年我在電視機前,連播廣告都不敢走開。你可記得草蜢仔的《功夫》?是年中美關係交融,並引發了「中國熱」,我是從美國電視片第一次深入接觸東方哲學,劇情表達的手法,比起我讀大學時遇到的哲學講師講課更精采。

        電視圈太大了,話題一發不可收拾,每個人、每個階層都有他們的「電視回憶」,關於我的也就到此為止。最後我想講,沒有美國電視節目,恐怕我童年沒有那麼活潑和愛幻想。

        文:王文宇圖:星島圖片庫

        插畫:Dicky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