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料阿Sir講古
猛料阿Sir講古
猛料阿Sir講古

洛陽紙貴

2019/03/01 04:12:47 網誌分類: 生活
01 Mar
          香港仔是香港較早發展的地區,跟香港早期歷史有密切關係。來到香港仔,會見到多條以中國地名命名的街道,有洛陽街、西安街、南寧街、湖南街、湖北街、成都道和奉天(瀋陽舊名)街。

          這些街名來源相信是與「洛陽紙貴」這成語有關。

          在印刷術未普遍的年代,詩詞歌賦和文章都是靠手抄流傳的。在晉代(公元265-420年),有一位文學家左思,相貌醜陋,少時天賦不高,得父親鼓勵,發憤讀書,作得很多好文章,他二十歲時,妹妹左芬被選入皇宮,因而遷居國都洛陽,使其有更多機會接觸上流社會和文人學者,創作水準提高及突破,作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三都賦》,使很多名門望族爭相傳抄,因而引起洛陽市場上紙張價格不斷暴漲。這就是「洛陽紙貴」的由來。

          早於一八九○年,香港有自己的造紙廠,因造紙需要大量山水和木材,故向政府租下現時香港仔下水塘一帶山谷,那裏有很多樹木和豐富水資源,在下水塘建一三合土堤壩蓄水名為大成水塘,除造紙外,亦賣食水給香港仔一帶居民和居於艇上的漁民等。一九二○年,香港政府鑑於人口增加,食水不足,收回水塘,大成紙廠結業。政府把水塘改良及重建為公共水塘,於一九三二年竣工,成為港島一個主要的食水水塘。

          而廠址則於一九三二年應當時一班華人領袖包括劉鑄伯、周壽臣、馮平山、李右泉、羅旭龢、何東、馮平山、鄧肇堅和周峻年等人請求批地給他們建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因他們見到當時很多中下收入家庭的子弟因家貧而缺乏教育,希望仿效外國成立一所兒童工藝院,使失學兒童可學成一技作謀生之用,他們和其他善長共捐出四十萬元建院,於一九三五年三月建成交天主教慈幼會管理及由當時港督貝璐爵士主持啟院典禮(下圖)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改作英國皇家海軍傷兵輔助醫院;一九四二年一月被日軍佔據直至日本投降一九四五年九月才撤走;英國軍政府首長夏慤於十一月到訪及了解工藝院戰後情況,得政府協助,很快便復課及於一九五二年改稱為香港仔工業學院。

          洛陽街是連接香港仔水塘道,從填海得來的街道,因大成紙廠而引發當時的師爺引用「洛陽紙貴」這成語為這新街道命名,隨後填海的新街道便順理成章繼續使用中國地名來命名。

          由此可見,當時有學養而因生活被逼為五斗米在殖民政府做事的華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和祖國!

        前高級警司/警察博物館諮委/通識研究碩士

        何明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