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87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12/21 10:46:47 網誌分類: 教育
21 Dec

master曾

387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6601)普通話說:代人受過(dài rén shòu guò)

解說:

「代人受過」是諺語,意思是替別人承擔過錯、責任。

比喻代替別人承受責難。

受:承受,擔待;

過:過失,過錯。

出處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各省系軍閥懾于人民的巨大力量,都不肯代人受過,曹輥也就不敢一意孤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孭鑊

粵語為什麼叫做「孭鑊」而不叫「孭鍋」?

這是因為粵語源於古漢語,「孭」有背,扛,承擔的意思。

因為「鑊底」長期燒住,所以就非常「黑」的。

即替別人承受罪名。

「鑊」,是古代的大鍋:

鼎鑊(常作為烹人的刑具)。

古代酷刑,把人投入盛着沸水的「鍋」中煮死。

形狀如人形的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鐵器。

有的朋友認為「孭鍋」,也都由此而來,不過,我認為覺得「孭鍋」的著眼點,不是在「鍋」裡面,而是在外面。

「鍋」是用來煮東西的,外面燒到「黑掹掹」,所謂「孭鍋」,

和普通話所講的「背黑鍋」完全相等,指被人「黑」了,就是受了冤枉的意思,

替別人承受罪名粵語為什麼叫「孭鑊」?

「孭」這個粵方言用字指「背負」。

【孭鍋】闡述:

廣東人叫炒菜的「鍋」做「鑊」。

「孭鑊」的意思就是背負着「鑊子」。

現今此詞指找一個人或一小撮人為某個失誤負責,

也比喻找人「食死貓」或當「替死鬼」(代人受過頂罪)。

從字面來看,人們難以理解箇中意思。

很多人以為其相對的書面語是「背鍋」,不過,此詞在方言上解作「駝背」,

正確的是「背黑鍋」。

從這個詞來看,「孭鑊」應是「孭黑鑊」;

可能是「鑊」燒了一段時間會變「黑」,於是說時便把「黑」這個元素隱藏起來。「黑鑊」可借喻失誤,那就不難理解「孭鑊」所表達的意思了。

例句1:

營業員A:近排條數咁差,唔搵條友出嚟 「孭鑊」,主管實「詐型」

(怨聲不絕)啫。唉,如何如何,長江黃河!

營業員B:冷靜!新嚟個「福水」(笨人),成日「吞Pop1」,

周時我都接到有客「Port(report)」(舉報/投訴)佢嘅電話,

搵佢「孭」呢隻「鑊」就最啱數嘞!

未提供相片說明。

 

(6602)普通話說:猴子搏矢(hóu zǐ bó shǐ)

解說:

「猴子搏矢」是成語,意思是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的人容易上當。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徐無鬼》:「王射之,敏給搏捷矢。王命相者趨射,狙執死。」

【猴子搏矢】成語故事:

話說有一天,吳王乘船到長江沿岸的一座「猴山」遊玩,

很多猴子見人來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獨一隻猴子從容不迫地跳來跳去,

牠在吳王面前表現出牠的靈巧,吳王拿起弓箭射牠,牠竟然靈巧接住了箭。

吳王大怒,命令助手們齊射那「靈巧」的猴子,那隻想表現的猴子最終給射殺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魚

我們常常罵人是「水魚」,你會不會有個疑問,水魚很蠢嗎?

根據《老餅潮語III》作者蘇萬興所講:

「水魚」,正解是「鱉」,與龜相似的甲殼類水裏爬蟲動物,其甲殼比龜軟。,其肉味鮮美,且有豐富的營養,

除了可以製成美味的菜式,在中國人眼中,也是多用途的滋補藥品。

如果你細心留意,水魚的樣子兇惡,在水中捉到牠,分分鐘會被咬,

水魚如此生猛,何解會用來形容懵懂受騙之人?

【水魚】闡述:

原來當我們將水魚撈起,放在桌面上,一隻手按着牠的背部,另一隻手捉住其尾巴,然後提起,牠便無法反抗,任人屠宰,與在水中的樣子截然相反。

若你自問容易當水魚,對「撳住嚟搶」的感覺一定不陌生吧?

所謂「當人水魚般撳」,是因為廣東人喜歡用「撳」表達「按」的意思,水魚被「撳住」就無辦法反抗,亦變成「受人擺佈」和「任人宰割」的代名詞。

例如1:

佢份人好容易比人呃,成日比人當「水魚」。

(他這個人很容易上當,整天被人騙。)

例如2:

你出去買嘢要醒目,唔係好容易比人當水魚。

(你出去買東西要醒目,不然很容易被別人騙。)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

 

(6003)普通話說:黃狸黑狸,得鼠者雄

(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ě xióng)

解說:

「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是成語,比喻不論是什麼辦法,只要能取得好的或預期的效果,就是好辦法。

狸:野貓,山貓;

雄:威武,借喻傑出的人物。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驅怪》:「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成語故事:

清朝時期,徐秀才不願為清廷服務,就改學道術為人驅鬼,

一名朝廷大員請他驅鬼,好酒好菜侍侯,徐秀才閉口不談驅鬼事情。

晚上一頭「獸頭人身」的怪物來舔食剩菜剩飯。

徐秀才嚇得拚命狂叫,卻嚇跑了那怪物,後來再也沒發現那怪物;

人們感嘆:黃狸黑狸,得鼠者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掂當

在粵語中,「掂當」意為妥當、沒問題。

「掂」字指「豎直」,有「通達」的含意,所以就演變出

順利、成功、辦妥、讚揚等意思。

「掂」在粵語中比較常用,常見的詞語有:

搞掂(事情辦妥)、

傾掂(談妥)、

掂過碌蔗(比喻事情進展很順利)。

例如1:

呢件事交俾佢嚟處理掂唔掂當架?

(這件事交給他來處理能妥當嗎?)

例如2:

你放心啦,聽日啲活動我已經提前做好準備,肯定掂當。

(你放心吧,明天的活動我已經提前做好準備,肯定沒問題。)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004)普通話說: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wǒ běn jiāng xīn xiàng míng yuè,nài hé míng yuè zhào gōu qú)

解說: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溝渠在這裡,指的是下水道,留著污水的渠道。)

意思是一心忠誠於某人,為某人不斷努力貢獻。

(隱含:期望某人也應該照顧明白他的心)

可是,無奈某人卻誤會了他的一番努力,根本不是那麼看待他。

(令他心痛,隱憤)。

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詩句,在文學作品中被引用過太多次了,且已經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難考證那個才是原版。

但從能夠查到的出處,按出現的時間順序,應該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記》最早。

網上有帖子說最早的出處是《封神演義》,但《封神演義》為明代天啟年間所作,而《琵琶記》卻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記》應該是最早;

除非找到比《琵琶記》更早的作品。

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齊澣的詩中有「將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懷」的說法,但這還是不能算是百分百最早的認證。

出處1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一齣《幾言諫父》:「這妮子無禮,卻將言語來衝撞我。我的言語到不中呵,孩兒,夫言中聽父言違,懊恨孩兒見識迷。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出處2《封神演義》第十九回:「且說妲已深恨:這等匹夫!輕人如此。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滿溝渠?反被他羞辱一場。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出處3《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訂得杜郎,只聽他一面哄詞,也是數該如此,憑他說著就是信以為真,道是從此一定,便可與杜郎相會,遂了向來心願了。正是:本待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

出處4《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見世貞語意皆堅,垂淚嘆道:唉!罷了,正是,我本將心托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奴有從兄之意,兄卻如此無情;如今在你面前,我醜態盡露,反招君笑,有何臉面為人,留得此畫又有何用,罷!不如與畫同盡,抹去世上恥笑。」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好心著雷劈

好心著雷劈是粵語,它相當於普通話的「熱臉碰著冷屁股」,

用來比喻一個人本來熱情很高,很願意關心別人,或給予幫助,

但是人家並不買賬。

形容一個熱心人出於好心去幫別人,但是別人卻不領情,流露出一種無奈的、甚至氣憤的情緒。

【】

迷信的說法凡作惡多端的人,要被雷公劈死的,而好心人是不會遭天譴。粵語借用了這種古老的說法,就有了“好心著雷劈”這句話。

涵義編輯

著:受到。

詞語涵義:一片好心卻被雷劈了,比喻好心沒有得到好報。

好心着雷劈“是粤语它相当于普通话的“热脸碰着冷屁股”,用来比喻一个人本来热情很高,很愿意关心别人,或给予帮助,但是人家并不买账。形容一个热心人出于好心去帮别人,但是别人却不领情,流露出一种无奈的、甚至气愤的情绪。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05)普通話說:老虎頭上拍蒼蠅(lǎo hǔ tóu shàng pāi cāng ying)

解說:

「老虎頭上拍蒼蠅」是諺語,形容好大的膽子、惹麻煩、不想活了。

老虎是凶猛的動物,竟在虎頭上拍打蒼蠅。

比喻膽大妄為。

出處《冷眼觀.第二九回》:「我就千不合、萬不合,不合想去他這一隻老虎頭上拍蒼蠅,同他吊膀子。」

吊膀子意思:(膀子即手臂)

1. 調情。亦常指調戲勾引婦女;

2.亦指代男女間相互吸引、挑逗、調情;

3.練臂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膽生毛

由於人們認為勇氣源自「膽」發出嚟,所以有勇氣嘅人就稱為「大膽」;

「膽生毛」係話人大膽得嚟,唔經思考同唔分輕重做事。

【膽生毛】闡述1:

關於「膽量」還有以下俚語:

1「有膽」,形容有勇氣,例如「有膽講冇膽做」(敢說不敢做);

2「大膽」,例如「你好大膽」;

3「夠膽」,有足夠的勇氣,例如「夠膽你就試下」;

4「斗膽」,斗咁大嘅膽的簡略,一般用作謙詞,例如「在下斗膽講句」;

5「沙膽」,形容大膽,例如「係你先咁沙膽」,

6「放膽」,放開膽子,即鼓起勇氣,例如「放膽去做」(放開膽子乾);

7「膽粗」,例如「咁你都敢講,認真膽粗」;

8「俾個甕缸你做膽」,就算你膽大包天,例如「俾個甕缸你做膽又點」(就算你膽大包天又能怎樣)

【膽生毛】闡述2:

古時認為生長於蠻夷之地的野人,沒有衣服,通身都是毛的;

由於「生毛」就象徵着粗野、野蠻、不知好歹;

所以「膽生毛」是罵人大膽得來沒有智慧,凡事不經思考,不分輕重。

 

 圖像裡可能有1 人

 

(6006)普通話說:恫疑虛喝(dòng yí xū hè)

解說:

「恫疑虛喝」是成語,意思是故意裝出一種腔調或姿態,

想引起人們注意,藉以嚇唬人:

形容虛張聲勢,恐嚇威脅。

(恫:粵音:動)

出處1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是故恫疑虛喝,驕矜而不敢進。」

出處2清·戴名世《序》:「又懼天下之不吾信也,於是恫疑虛喝而傲睨顧盼,以濟其方術之窮」。

傲睨:意思是形容自高自大、藐視一切的樣子;

顧盼:意思是向左右或周圍看來看去。

睨:粵音: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嘐浪頭/摜榔頭/拋浪頭

粵語的「嘐浪頭」是什麼意思?(嘐:粵音:交)

粵語除了繼承許多古漢語,還吸收大量的外來語,

同時也學習了許多其他方言為我所用。

例如廣東人常說的「拋浪頭」一語便源自吳語的「摜榔頭」。

(摜:粵音:慣)

粵語「拋浪頭」意思是吹噓自己或嚇唬人,以顯示自己威風,

出風頭,虛張聲勢,以勢嚇人;

【榔頭】闡述:

「榔頭」其實就是比喻「拳頭」,

「摜榔頭」就是甩動拳頭以示自己是個「強」者。

這個「Iang」音怎麼寫呢?

有些人的寫作「浪」,有的寫作「榔」。

至於「摜」指「摔」,意思是「怒將」起來拿出「傢伙」,

不過沒有「持械行凶」的行動,只是「氣勢洶洶」地把「榔頭一摜」,

也就是「有姿勢冇實際」而已。

摜的本字其實是「閜」,根據《廣韻》讀:「許下切」

越方言「閜」指虛聲恫嚇;

「閜浪頭」進入粵語,廣東人不識「閜」字;

這個俚語傳入「嶺南」後,

嶺南,廣義是指中國在五嶺之南的地區和越南北部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及香港和澳門全境。

由於廣府人口語中不說「摜」,遂以「拋」代替,也不說「榔頭」,

廣東府人叫「錘」,輾轉便被人改造成「拋浪頭」。

【嘐浪頭】闡述:

不過,「拋浪頭」只表「讀音」不表「詞義」。

「拋浪頭」正確寫法應該是:「嘐浪頭」,

意思是是指在言語或行為上虛張聲勢,想用氣勢壓人。

說起「嘐浪頭」的起源,據說是源於廣州的一首童謠:

「掟磚頭,鬥大嚿,一掟掟到西門口,濺起浪花拋浪頭。」(原來如此!)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大家站著

 

(6007)普通話說:窩火憋氣(wō huǒ biē qì])

解說:

「窩火憋氣」是成語,意思是悶在心裡,壓住性子;

形容把屈辱或惱怒強壓在心底,不敢或不能發洩。

出處1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五:「李青山有些膽怯,他退到門邊,嘴頭咕嚕著:滾就滾吧!扭轉身子,窩火憋氣地邁出門去了。」

出處2王士美《鐵旋風》第一部第五章:「怎麼受壓?嘿,說起來叫人窩火憋氣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火滾

是惱火、生氣的意思。

粵語中的「滾」有很多種用法和解釋。

「火滾」一詞,其中「滾」是燒、煮的意思,如滾湯、生滾粥;

「滾水」是「開水」的意思。

「火滾」則指怒火中燒的意思

例句1:

你唔好咁火滾,咁樣係解決唔到問題嘅。

(你不要那麼生氣,這樣解決不了問題的。)

例句2:

佢成日都蝦我,我肯定火滾啦。

(他整天都欺負我,我肯定生氣啦。)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08)普通話說:強詞奪理(qiǎng cí duó lǐ)

解說:

「強詞奪理」是成語,形容無理強辯,沒理硬說成有理。

出處1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出處2曹禺《日出》第二幕:「福:強詞奪理地我怎麼沒有聽見哪?」

出處3《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橫嚟講

字面意思是橫著來,比喻蠻橫無理地行事;霸道。

就是說,這條路是直走的,你偏要橫著走,不管實際是怎樣,

強行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就這樣理解。

例句1:

你如果打橫嚟講,我都可以同你打橫嚟講?!

(你要是不講理,我也可以跟你橫著幹!)

例句2:

例句「你都打橫嚟,你都打橫嚟講嘅,你都橫繃繃嘅。」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09)普通話說:置之腦後(zhì zhī nǎo hòu)

解說:

「置之腦後」是成語,意思是放在一邊不再想起,不去管它。

比喻不注意,不放在心上。

出處1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十四回:「賈家三兄弟自從拜在姚撥貢名下,便把這孟老夫子置之腦後。」

出處2《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黃二人自問無愧,遂亦置之腦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黃腫腳不消提

先說說這個「黃腫腳」,黃腫腳就是水腫腳,營養不良就會水腫,

舊社會很多人水腫,黃泡敦熟,兩隻腳就像兩個大水桶,

走起路來就好似抬唔起只腳。

於是,廣東人就有「黃腫腳,不消提」這個講法。

意思是好像那些水腫腳一樣抬不起腳來。

【不消提】闡述:

廣東人的語言天份真的好使得,過去的人雖然沒有進修過什麼修辭學,

但是運用起修辭方法就純熟到極。

「黃腫腳,不消提」的「提」字就是「雙關語」。

什麼是「雙關」啊?

根據陳望道那本《修辭學發凡》是這樣說的:

「雙關」的意思是使用一個語詞的「同一時間」,

「關顧」著兩種不同事物的修辭方式。

「黃腫腳,不消提」的說法中,就是用「提」字同時關顧著「用力」抬起和「用嘴」提到這兩件事。

它好像是說「兩隻腳」提唔起來,實際是說,有些事這是「唔提好過提」囉。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0)普通話說:五雀六燕(wǔ què liù yàn)

解說:

「五雀六燕」是成語,這是我國古代數學書中的一道「代數方程式」題目·

比喻雙方事物的輕重相差不多。

出處《九章算術·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稱之衡,雀俱重,燕俱輕,

一雀一燕交而處,衡適平,並燕雀重一斤。

問:燕雀一枚各重幾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爭啲

「爭」意思是相差「一點點」的意思。

在粵語中,「啲」也是「一點點」的意思,

「爭啲」意思是「就差這麼一點點」。

【爭】闡述1:

「爭」可以表示爭鬥、較量。

當用來表示「兩相」比量,因為「對比」的雙方常常不一樣,

因此又引申出不相等、相差等意思。

【爭】闡述2:

1差一點點都唔得。

2差點兒;幾乎。

我差點兒畀你嚇死。

例句1:

我今朝返工爭啲遲到。

(我今早上班差點遲到。)

例句2:

我硬係覺得我爭啲嘢未做,但係又諗唔起係乜?

(我老是覺得我差點什麼東西沒做,但是又想不起來是什麼。)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1)普通話說:頭梢自領(tóu shāo zì lǐng)

解說:

「頭梢自領」是成語,意思是自己扯著頭髮。

比喻事情麻煩、費勁,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出處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折:「這妮子更敢有四星,把體面妝沉,把頭梢自領。」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一身蟻/周身蟻

「周身蟻」的「周」用在名詞前面,表示全部和整個的意思。

「蟻」的發音以後鼻音[ng]為開頭。

如果有螞蟻爬滿了全身,人又怎麼會舒服?

螞蟻就好比麻煩,想撇都撇不掉,想解決又解決不了。

全身都是螞蟻,比喻有很多麻煩纏身。

也作「一身蟻」、「成身蟻」。

形容招惹了一身麻煩。

例句1:

做呢件事實會惹到一身蟻,千祈咪做。

(做這件事一定會惹到很多麻煩,千萬別幹。)

例句2:

你唔好惹到一身蟻翻嚟啊。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

 

(6012)普通話說:前仰後合(qián yǎng hòu hé)

解說:

「前仰後合」是成語,意思是身體前後晃動,不能自持。

形容大醉或大笑身體一會往前傾,一會往後倒打

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樣子。

出處1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眾人聽了,越發哄然大笑的前仰後合。」

出處2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四十回:「把李瓶兒笑的前仰後合。

身體前後晃動。」

出處3《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話沒有說完,在座一齊笑起來,鄒紹衍和沖天礮更是笑得前仰後合。」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笑到轆地

字面意義是笑得在地上打滾,形容大笑。

【笑到轆地】闡述1:

廣府人不但將指滾動的「轆」寫作「碌」,

例如「碌地沙」,還將指轉動的「轆」寫作「睩」;

例如「眼睩睩」 。

至於「碌」沒有「滾動」的意義,作形容詞用來形容「平凡」,

例如成語「碌碌無為」;也形容繁忙,

【笑到轆地】闡述2:

根據《廣州話詞典》錄有詞條「碌地沙」和「眼睩睩」,

「碌」和「睩」的正字應是「轆」。

通用語「轆」是連綿詞的語素,不能單獨作動詞使用,

粵語「轆」是「轂轆」(異體作「骨碌」)的簡略寫法;

「轂轆」形容滾動貌。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3)普通話說:架謊鑿空(jià huǎng záo kōng)

解說:

「架謊鑿空」是成語,意思是指扯謊作假。

比喻無中生有,以謊話騙人。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這楊大郎,名喚楊先彥,綽號為鐵指甲,專一糶風賣雨,架謊鑿空,撾著人家本錢就使。」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禀神都冇句真

稟神(粵音:品)係指向神稟告;

見於唐代人宗敎,好似道敎咁。

意思是向神靈請求,口要出聲,唔係「默禱」。

廣東話意思是指連向神靈禱告,都沒說句真話。

形容撒慣謊。

稟神之時,人人口噏噏,似係自己同自己講嘢。

所以每看到啲人唸唸有詞,就話人「稟神」噉聲。

如果話別人「稟神都無句真」,即是話,這個人無句話是可信啲。

例句:

你千祈唔好信佢講嘅嘢啊,佢稟神都冇句真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4)普通話說:耍嘴皮子(shuǎ zuǐ pí zi)

解說:

「耍嘴皮子」是諺語,指光說不做。

也指賣弄口才(含貶義)。

出處1傅光明《從老舍之死看老舍的幽默與悲劇意識》:「他絕不是那種耍嘴皮子,賣弄搞笑那種作家。」

出處2張潔《沉重的`翅膀》:「現在靠耍弄權術,耍嘴皮子不行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口水多過茶

形容說話噴出來的「口水」比「茶」還要多,

意思是形容一個人說話太多,一般含貶義,可用作形容詞或動詞。

「過」屬於粵語中的比較級,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比」,

但句型(主要是詞序)不一樣,

普通話中「比+名詞+形容詞」(比茶多),

而粵語中則是「形容詞+過+名詞」(多過茶)。

例句1:

老闆口水多過茶,開會冇三個鐘都完唔到。

例句2:

你咪口水多過茶,識你就做啦!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顯示的文字是「 +H - a7k SN me very talkative, extremely garrulous 口水多過茶」

 

(6015)普通話說:打腫臉充胖子

(dǎ zhǒng liǎn chōng pang zī)

解說:

「打腫臉充胖子」是成語,比喻寧可付出代價而硬充作了不起,

為撐面子,誇大自己的能力,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老兄,你也不要在我老張面前打腫臉裝胖子,硬不要朋友幫助。」

【打腫臉充胖子】故事:

話說以前有個地主,家裡很有錢,但他有個煩心的事,那就是他唯一的「傻」兒子找不到老婆。

他的兒子不只是傻,而且長得很醜,又黑又瘦,別人都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有一天,一個媒婆又幫他兒子介紹一個姑娘,姑娘很漂亮,是個外地人,

不知道地主兒子的底細,只知道他家裡很有錢,就答應見面。

見面的前一天,媒婆告訴地主說:「明天見面時,讓你兒子少說話,人家就不知道他傻了。」

地主說:「好的,但我兒子太黑了,怎么辦呢?」

媒婆說:「這好辦,見面前在臉上多擦些麵粉就好了。」

地主高興的說:「好主意,但我兒子太瘦了,姑娘看不中,怎么辦呢?」

媒婆說:「多穿幾件衣服就可以。只是臉太瘦,不好辦啊!」

地主著急了:「這怎麼辦呢?」

他們想了好多主意,最後也沒有想出好的辦法來。

晚上,地主把傻兒子叫來,告訴兒子明天見面的事。

但因為臉太瘦還沒想到好的辦法,少不了唉聲嘆氣地。

「傻」兒子知道了,說:「爸爸,這個好辦,明天我保證讓臉胖起來!」

然後,他們各自睡覺去了。

夜裡,地主只聽到傻兒子的房間裡“啪”、“啪”地直響,整整響了半夜。

原來「傻」兒子用「鞋子」拚命打自己的臉。

第二天早上,地主一看,傻兒子的臉真的「胖」起來了。

然後地主就給兒子穿了好多衣服,在「胖」臉上抹了厚厚麵粉,

與姑娘見了面。

姑娘感覺地主的兒子沒有太大的毛病,就答應嫁給他了。

哈哈,好一個「打腫臉充胖子」的故事啊!

(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用來譏諷那些違背自然,脫離事實,強行去創造條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與事。

希望每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少做「打腫臉充胖子」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柄士巴拿—死剩把口

「士巴拿」是我國廣東和香港地區對「扳手」的粵語音譯,

是一種工具,用以轉動螺栓、螺帽及其他難以用手轉動的物件。

士巴拿為「英國英語」中spanner一詞的音譯;

扳手在「美國英語」則稱為wrench。

廣東話字面意思是:

冇「把手」的「扳手」,只剩下開口部分,意思是表示:

僅對事情提出批評和指責,但沒有具體行動或

當一個人拿不出理由說服人家的時候還要硬撐下去,

或者是某人竭力掩飾,反覆解釋,越說越尷尬。

因為「口」有「嘴」和「開口」兩個義意,

「柄」則有「把手」和「理據」兩義。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6)普通話說:心照不宣(xīn zhào bù xuān)

解說:

「心照不宣」是成語,意思是彼此心裡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

照:明白;

宣:宣揚;公開說明。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張夫人吩咐儘管照舊開輪,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茅盾《子夜》十一:「哦,哦,那算是我多說了,你是老門檻,我們心照不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畫公仔畫出腸

粵語意思是說話露骨,大家一想就明白的內容,也明明白白地說出來了。

「畫公仔畫出腸」的「公仔」,粵語中可以指實體的玩偶,

也可以指動畫或畫中的人物。

「畫」人物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不會把內臟畫出;

這句話意思是說,講話不必過於明顯、露骨,把有些不必說的話也說了出來。

「公仔」指人像,所以按理來說畫公仔的時候是不會畫出腸,

那麼如果畫公仔畫出腸了,自然就不好看了

「出」很多人錯讀成低舌位[tsyt7] ;

「腸」原音為[tsoeng4] ;

這裡升調為二聲。

例句1:

已經講到咁明你都問,唔通要畫公仔畫出腸?

(已經講得那麼明白了你還問,難道要把話說穿嗎?)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7)普通話說:馬腹逃鞭(mǎ fù táo biān)

解說:

「馬腹逃鞭」是成語,比喻躲脫懲罰。

出處1《左傳·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出處2清·蒲松齡《大捷二》:「豈謂馬腹逃鞭,榻側容一隅之鼾睡?不知燕巢在幕,釜底得幾日之遊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黑狗得食白狗當災

粵語的「黑狗得食,白狗當災」,意指別人佔了便宜,而自己卻吃了虧或

承擔了罪責;或

指某人做了壞事,卻讓無關的人頂罪、受罰。

意思是懲罰錯了對象。

未提供相片說明。

 

(6018)普通話說:另謀高就(lìng móu gāo jiù)

解說:

「另謀高就」是成語,意思是指另找一份職業,意即辭去原職,另謀生計

出處金玉舟《趙匡胤》第11章:「所以想賢侄還是另謀高就為好,不知意下如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無情雞

意思是指辭退或者解僱。

【無情雞】闡述1

伙記被「炒魷魚」就無分時、日嘅,幾時都可以發生,

至於「無情雞」就只有一個特定時間發生—「尾禡」(粵音:牙)。

傳統廣東地區有一個習俗,就係每年年尾農曆十二月十六,

即係全年最後一次「做禡」之日,老闆都會宴請員工,多謝佢哋辛勞咗一年,

俗稱「尾牙」、「尾禡」。

飯桌上,講點都會有隻「雞」,假如老闆用隻「雞頭」指住你,

又或者親自夾件「雞」畀你食嘅話,咁樣伙記們就真係要小心,因為老闆嘅意思就係叫你另謀高就,執包袱走人。

因此被人辭退或者解僱又叫做「食無情雞」。

圖像裡可能有文字

 

(6019)普通話說:肉包子打狗(ròu bāo zi dǎ gǒu)

解說:

「肉包子打狗」是諺語,意思是肉料作餡的包子,用它作武器去打狗,

即使狗被擲中也沒多大痛楚,反得一頓美食肉包子。

比喻有去無回,白扔東西或

有投入沒有回報。

出處1老舍《駱駝祥子》九:「你可倒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啊!」

出處2姚雪垠《長夜》三四:「你把錢借給他了?他都要去了。菊生說。只要他贏了,也許會還你。哼,肉包打狗!」

出處3劉紹棠《蒲柳人家》十一:「誰不知道二和尚肉包子打狗以後,你就把蓮姑娘當成了親生女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水瓜打狗—唔見一橛(截) 

廣東俗語有「水瓜打狗」—歇後語是「唔見一橛」以比喻損失重大,

因為水瓜質鬆脆易斷,以之打狗後果如何不言可喻了。

【水瓜】闡述:

水瓜清淡,夏日「口啖」用來消暑,感覺油然而生,箇中滋味別有妙趣,

水瓜的正式名稱為「無棱絲瓜」,與有「棱脊」的絲瓜是近親,

肉質較鬆脆而含水份高,一般多用於滾湯。

潮州菜有「水瓜烙」是廣受歡迎的夏令時菜。

水瓜也常見於順德鄉土菜,配合其他材料作「水瓜煲」口味鮮美,頗多佳趣。

【水瓜打狗】闡述:

「水瓜打狗」另一個理解是:

拿了不適當的東西去攻擊對手,沒攻擊到之餘,還意外地給對手提供了好處。

再者,只有受了恩惠不報恩的人,才會「有去無回」,所以又有人會把這個歇後語,套用在「沒良心」的人身上。

 圖像裡可能有食物

 

(6020)普通話說:摸不著頭腦(mō bù zháo tóu nǎo)

解說:

「摸不著頭腦」是諺語,意思是指弄不清是怎麼回事。

出處1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回:「當時同多九公議定,把蘭音、若花送了過去。二人摸不著頭腦,又不敢違拗,只得暫且住下。」

出處2《老殘遊記》.第十七回:「此時不但二翠摸不著頭腦,連老殘也覺得詫異的很。」

出處3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傅撫院聽了詫異,一時摸不著頭腦,只得又問兒子。旁邊伺候的老媽一齊做眉眼給少爺,叫他不要說。」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頭霧水

「一頭霧水」形容頭腦裡朦朧一片,使人不明白情況,摸不著頭腦,迷茫一片。

例句1

你講嘢咁快都唔知你噏乜,搞到我一頭霧水。

(你說話那麼快都不知道你講什麼,弄得我雲裡霧裡的。)

例句2

唔係珍姐話我知,我都一頭霧水。

(要不是珍姐告訴我,我也摸不著頭腦。)

未提供相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