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

2013/09/19 06:30:33 網誌分類: 宗教佛學
19 Sep
星雲大師講演集
先?後?

──為什麼要參加佛光山的大專佛學夏令營

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拓人生的前程

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

三.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

各位法師、各位夏令營的學員們: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營的開營典禮,有一百多位大專同學報名來山研習佛法,我代表本山全體大眾,向各位表示歡迎。各位從熱鬧的都市、師生眾多的學園,突然來到山上,學習很清淡乏味的佛學,必須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準備。我希望各位,從你們進入本山的那一刻開始,把你們過去所學、所知,全部擺到山門外,不要帶到山上來。到山上來,只是帶著空空如也,一無所有的心情。明白說,對過去你不能「放下」,現在,你就沒有辦法「提起」。好像一個茶杯,裡面已經裝過汽水、啤酒等的東西,現在就是有再好的清淨法水,裝到那個已經裝過其它東西的茶杯裡面,也會走味的。所以我們要用空無所有的心態,來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後,再把這裡接受的佛法和過去所學、所知,互相參照、印證一番,兩相比較,不但不會給各位帶來思想上的衝突,反而會説明各位今後立身處世的應用。

我們為什麼要舉辦一年一度大專同學的夏令營?各位又為什麼辛辛苦苦,不遠千里的上佛光山參加這個夏令營?其目的和用意,我在這裡簡單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後的四點意見:

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們人長了兩個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後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個窄門、是一道狹路,而大家卻都在這個窄門裡面擁擠,所以有種種的是非、人我、紛爭。前面的半個世界,各位在人生的過程裡面,經歷雖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體驗。現在我們來參加夏令營,不是像過去一樣,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進,我們現在是要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後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聽到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有時候回頭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為回頭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寬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經走了幾十年,我們仍然感到慚愧、遺憾,自己對於這個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無能為力。因此,必須要回頭,看看回頭世界裡面,還有一些什麼樣的法寶。我們也可以說,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頭,平常也常聽到「浪子回頭金不換」的話,回頭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過程上,邁向更成熟,更有意義的另一個階段。什麼樣子是回頭的世界呢?

(一)「忍讓」就是回頭的世界

「忍一口氣,海闊天空;退一步想,風平浪靜。」在人間做人,不光是憑匹夫之勇,血氣之剛,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讓,不是消極,不是懦弱,忍讓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間。世間到處熙熙攘攘,你爭我奪,如果在忍讓回頭的世界裡,就沒有人跟我們爭了。佛教有一首偈語: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農夫插秧,低著頭就看到水裡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後退,退到後來,一田的禾苗播種完成了。所以回頭、退步,可以完成我們,忍辱、讓步有更寬廣的世界。

(二)「離欲」就是回頭的世界

我們前面的世界,可以說是財、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塵的世界,大家為了財、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財、色五慾等壓迫得透不過氣來,在人間感到負荷好重。各位到山上來,怎樣才是追求回頭的世界呢?我們現在既不爭名,也不為利,把一切的富貴榮華擺在一邊,財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淨大道,這就是回頭的世界。不離慾,是生活在煩惱深淵裡,不?霊j,是生活在人我是非裡,如果離慾,另一番的清淨、灑脫的風光,便在我們生活裡面呈現出來。

(三)「回頭」就是回頭的世界

你們各位人人都有一個美麗的故鄉,到這裡請你暫時把它放下;你們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愛的親人,到這裡也請你暫時把他放下;還有很多很多關心的事、關心的人,暫時都請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對於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擔。

(四)「空無」就是回頭的世界

你們過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裡面討生活,現在既是知道回頭,這和你們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現在所要的、所學的,是「空」,是「無」。各位聽我這麼說先不要害怕,怎麼才一接觸到佛教,就是「空」,就是「無」?這項也空,那項也無,我過去幾十年來所擁有的、所愛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無」了,我捨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無,並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認識那些。現在請你放下你過去所執著的有色、有為、有相的一切。對那些,在你非常認真,但在真理的領域裡面,那都是一些虛幻的假名。回頭空無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滿、充實的人生。明白一點說,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時候,多少要帶一個簡單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東西放在那裡呢?你們進教室,至少要帶個資料袋,資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筆記簿、原子筆放在那裡呢?我的意思就是說,要從「空」的裡面去瞭解「有」,不「空」就沒「有」。各位又再想想,虛空所以稱為虛空,因為能容萬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過頭來看看「空」的世界,空無的世界裡面,才真正擁有了一切。回頭的世界,那就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然後再來開展我們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擁有了前面,也擁有了後面,你不但擁有了現象上的有,也擁有了本體上空。到了前後一致,空有一如的時候,可以說整個的宇宙人生,才是屬於你的。

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

各位從小學而中學,從中學而大學,在學校裡面所追求的,是世間一般的常識。一般常識的知識,那是心外的知識,現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內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內的般若智慧具備以後,再來探討世間心外的知識,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說:心內的般若,是我們的根本,心外的知識,是我們的枝葉,根本有了,枝枝葉葉自然生長。我們過去忽略了自己心內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討,往往費了加倍的力量,其收穫反而有限。心內的?閎簦梦褪俏頤敲懇桓鋈說哪茉矗梦褪俏頤塹謀拘裕寿鸞探病爸諫𧄦雜蟹鸚浴保啓懇桓鋈私雜諧煞鸕目贍埽𦹅諧煞鸕摹澳堋保婣飧觥澳堋本褪俏頤塹謀拘浴N頤塹哪埽𡘾α亢艽螅浱衷謔瀾縞獻釗狽Φ木褪悄茉矗𡚒茉次;窰環⑸棊梦偈闌袒灘話玻∑涫擔婣嬲𧪽哪茉矗㕡皇巧嚼鐧目蟛棊姹膊皇嗆5椎氖毜停坃𣗎皇翹焐系奶灹裟埽婣嬲𧪽哪茉矗𦹅Ω檬俏頤切睦鐧陌閎簟?蒲Ъ矣辛稅閎糝悄埽姙畍苑⒕蟣拘岳鐧哪茉矗姙罁梢園訝慫偷教玧眨姙偷皆慮潁徽苧Ъ野炎約罕拘緣哪茉捶⒕虺隼矗姙縝雜鈧嬡松棊㛃梢宰齦葊釗氳奶教鄭蝗魏我桓鮁𨧹擔𦲁綣耯刑厥獾某刪停壻際且𠒇蜃約盒睦鐧哪茉刺教幀7鸞討杏幸晃惶吓櫬笫Γ姙𨍭鬧鍢髑в嗤蜓裕姹婪鸞痰慕桃澹蔅浜峽蒲А⒄苧В𦴪踔琳鐦尉厨枚𩅰耝鋟⒒印L吓櫬笫γ揮心罟𧤤笱А⒅醒В𦴪踔劣詼濟揮心罟貛⊙В姙耻皇且桓魷緔迥僚5畝𨻙槡梦厦𥐰魘χ傅跡𡛕䛵蝕幽搶錮吹模𡟜譴有哪誒吹摹?p class=mtext>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閉關,在禪定中頓然忘失了世間上分別的知識,頓失有形的空間、你我、身心,而進入到空虛靈明的境界,就那麼一刻,智慧的能源發掘了出來,而成為了太虛大師。還有,為中華文化放射出萬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師,他原本是一個砍柴不識字的人,而後來成為佛教的一代宗師,開拓出禪宗燦爛光輝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從禪定中,迴光返照而發出心內的般若。像這一類的例子,在佛教裡面很多,比如中華民國第一任中國佛教會總會會長-八指頭陀寄禪長老,他也沒有讀過書,幼年一日過洞庭湖,在船頭上自然的就脫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來」,不但有文學的韻味,而且富有禪機,這就是從心內而來的般若智慧。心內的世界,燦爛、多采多姿,都是吾人開拓的,因為那本來都是我們的本性,我們內在的智慧般若,什麼才是內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的時候,第一句話就發出他證悟後的宣言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是我們的佛性,也就是我們內在的般若。我們為什麼要懷珠作丐,有寶還窮呢?

(二)內證的真如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異名同義,我們輪回生死,能夠萬劫千生,是靠我們有個真如;我們能離生死煩惱,也是靠我們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塊黃金,儘管你把它製成戒指、手環、耳墜、手錶,但黃金的本質是不變的。吾人就靠這不變的真如,可以昇華自己,淨化自己。

(三)無住的心境?俏頤悄讜詰陌閎?p class=mtext>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執,如那無住的心境,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盡,如果吾人有了無住般若,又何須斤斤計較那不關緊要的蠅頭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恆的本體是我們內在的般若

世間的一切,都是短暫而無常,唯有內在的般若才是我們永恆的本體,各位到山上來學佛,是來找你們的根,是來找你們的永恆的生命!找根、找永恆的生命,先要體證心內的般若,各位在夏令營期中,對般若能有所體會,一通百徹,世間的知識自然從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

各位過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學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績、我將來要有好的職業、我要優秀、我要成功......,你滿腦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獲得、如何擁有,其它的一切,都沒有我重要。現在我要告訴各位,佛學和一般的宗教、學說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們「先具有度人的發心,先有別人,後有自己。」般若心經開卷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也一再強調「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己未度,先來度人,這是菩薩的發心。」發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證了阿羅漢果而又有神通的師父,可惜沒有發大乘菩薩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揹了包袱跟隨在後面,偶然的就在心裡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災多難,眾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應該要有菩薩大慈大悲的發心,救度眾生。」他發了度人的菩薩心後,證阿羅漢果有神通的小乘師父,因為有「他心通」,知道跟隨在後面的徒弟,這時候的發心的偉大,立刻停下來對徒弟說:「包袱給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把包袱給師父,師父背包袱在後面跟著,師父心想:「我慚愧,發這種民胞物與、救度眾生的心,我還發不起來,我這個徒弟了不起,他發了菩薩心,應該讓他走在前面,我這個師父甘願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為什麼,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見到腳下有一個水塘,成千上萬的螞蟻被水圍困,他忽然又興起一個念頭:「唉!世界之大,眾生之多,就連這水塘裡面的螞蟻,我也沒有辦法救度他們,那裡還能救度天下的眾生呢?度盡眾生,實在是沒有辦法完成事。」走在後面的師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說:「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後面去!」所以,各位以後有學佛,不但知道自己?拇嬖塚壻烕腋莑𢔰𠊠萊䘕乙醞猓鏓褂斜鶉耍徊恢揮腥耍鏓褂兄詼嗟氖揸ń韁諫棊徊還饈侵𠊠牢頤竅衷詡甘携甑乃暝攏坃莑𢔰𠊠朗奔淶奈尷蕖⑸垾嗬木迷叮姹膊還庵𠊠牢頤翹ㄍ濉⑽頤侵泄棊𦶦頤欽庖桓鍪瀾紓𦴪踔粱掛𢔰𠊠烙惺揸轎蘖課薇叩氖瀾紓𡚒鬩砼研睦┐篤鵠矗壜蟮萌縲榭眨塜檧萏斕亍S鈧嬤械囊磺兄諫棊𡟜俏倚哪諡諫棊𦲁譍Т笄𨮜瀾縭俏倚哪詰氖瀾紓姙畍躍蹺虻氖フ擼墪拘囊醞猓啓揮兄諫棊啓揮惺ス糵N頤牆卜⑿模𦹅孟衷諞話閌蘭淶墓勰睿够凶雋⒅駒福𡚒昵岬氖焙螄妊䛏傲⒅荊姹揮辛酥駒福㛃梢運滴奘虜話歟姹揮辛朔⑿模姹部梢運滴奘虜懷桑姉┤綹魑喚裉斕椒鴯饃嚼矗𦶦𡌅⑿難Х鴝𤅀矗㕡環⒄飧魴模𡚒慊嵯勇吠疽T叮徊環⒄飧魴模𡚒慊嵯臃鸞痰納禩畹サ鰨姙畍閱惴⑿模浱牧鈑𤪱湍懿渭恿恕N頤譴詠裉煒儎跡壠苑掛𡌅⑿模𡚒惴⑿某苑梗寿咕統緣帽ィ壻烕液芟悖凰檝躋𡌅⑿模𡚒惴⑿乃檝醯梦蹙退㮡煤茫煥鮮υ謖飫鍔峽危𡚒鬩𡌅⑿奶𧬸危環⑿模𡚒闃灰𡌅⑿畝戎諫棊梦褪親罡揮械娜耍梦褪喬坑辛Φ娜恕2灰萖耆𢶣衏氡鶉說氖┥幔姉蚯蟊鶉說拇陀耄𦶦頤且𠖎約嚎㝃階約旱哪茉矗够叶業鬧悄堋⑽業哪芰Α⑽業男囊猓𡠨南鬩話旯畢贅澟蠹搖7⑿模寿⑹裁蔥模?p class=mtext> (一)發慈悲心人我無間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沒有慈悲,任何學說都可以視同魔說。我們經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和方便,是每一個人所應實踐的佛法。我們人與人之間,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諧相處,甚至把慈悲推廣到一切眾生的身上去,物我無間,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愛護和關心。現在,社會所提倡的愛心運動,其實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

(二)發信願心常隨佛學

我們要有信心,要有願?模坃魑換蛐磧腥絲垂覼舊皆諡泄椂縭庸叠究杄倭艘桓齙縭詠諛拷小靶判拿擰保㛃萖肪退擔骸靶判拿爬鎘形蘧〉謀Σ亍保姹蛭𡌅鴟ù蠛#𦶦ㄐ拍莧搿4蠹乙𠯿行旁福㕡拍芙烖敕鴟ā!靶盼𠊠澇垂Φ履福壠ぱ煊磺兄釕聘珉薄N頤遣灰兪鄖嗄耆酥喚倉儎叮鏓固覆壞叫叛觥F涫擋豢尚∈有叛觶㕡還苣且恢腫誚蹋𡚒且恢盅䛵剩壻急匭胍𠯿行叛觥9禝杆擔骸靶叛鼉褪橇α俊薄4有叛隼鐨藕眯嘔擔𡈼卿薊嵊幸歡ǖ男Ч糵N野研叛齜殖杉父霾憒危𤦩詈玫牡比皇欽貛牛婣貛胖𤥀率敲孕牛啓孕胖𤥀率遣恍牛㕡恍胖𤥀率切靶擰P靶牛𡠨糯砹撕芪O眨𡈼卭恍乓膊緩茫㕡恍攀裁炊濟揮校啓孕瘧炔恍嘔購靡壞悖𡚒悴灰兪暈𢔓吹嚼瞎矦滙⒗掀牌毆蛟諫衩髑懊嫻桓妗⑵碓福啓揮惺裁匆庖濉F涫狄𢔰𠊠潰𡚒侵秩爍竦某綹摺⑿牡氐納屏跡𦲁勻皇侵檔迷廾賴模幻孕乓埠苡辛α浚𦶦易約盒叛齜鸞蹋𦲁思宜滴藝貛歐鸞坦倘緩芎茫𦲁思宜滴頤孕歐鸞桃膊灰𣘀簟K𡩋矯孕牛㕡恢𤦤儎裁匆兠漚凶雒孕牛𡠨叛雒揮幸庖宓慕忻孕牛𡈼㽙硪環矯媯姙𡩋叫叛觶㕡喚蔡跫𢌥啓揮幸偽螅㛦皇且晃兜男母是樵傅奈顬𨺬諾姆釹滓磺校婣庖部沙潑孕牛𡉏拔𢔰饕邐嫃芳保𡉏拔𨦪厫萄襯選保㖡偃繅歡ㄒ𤦤飾儎裁矗㛃贍芰α烤筒盍恕K畍雜腥誦ξ頤孕牛𦶦頤遣槐乇緶郟寿炊𤉷𠖎約夯斷玻梦鹺芎芎茫𦶦一鼓苷業矯孕牛𡈼比唬寿鸞灘⒉皇淺卾濟孕牛壻䄄且𠋥貛擰K畮貛牛姹歡ㄒ兠攀凳翟讜謨械畝韻螅姹歡ㄒ兠徘寰輝猜孴ハ停姹歡ㄒ兠龐辛葓榷任頤塹拇罅φ摺R蛭𠋥嬲貫行旁傅娜耍㕡拍艸K娣鷓А?p class=mtext> (三)發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發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謂有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不可小視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可以說成佛有餘。

菩提心,有青年的熱,有青年的力,可以說菩提心就是青年純潔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撓的勇敢,有悲天憫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發無我心擴大完成

眾生執我,所以沒有辦法解脫;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對待;信願有我,信願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無法完成。「要學佛法先無我」,此無我,並非要我們毀滅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擴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聽人說一句話:「心有餘,而力不足」,如果我們發心有餘,那就好好充實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

在佛教裡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們舉簡單的例子來說:花花世界,物質文明的都市,我們在裡面生活得很愜意、很習慣,突然間把物質文明暫時放下,到深山裡面清修,過著出世的生活,就不習慣。有的人過慣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離開,財、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歡寂靜,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車聲、馬聲、機器的聲音......,他幾乎一刻都不能度過。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後做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間從事事業,會有貪心,會有執著;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業,就等於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見到金錢不動心,遇到生死無所懼,這種力量要從出世的思想培養起來。什麼是出世的思想?簡單提出下列幾點:

??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警覺

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有好生惡死的觀念,其實人生一期的生命,數十寒暑,所謂石火電光,刹那即過。人間的滄海桑田,桑田滄海,「君不見朝如青絲暮如雲,君不見昨日紅顏今日老」。普賢警眾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吾人如果對世間興起無常之感,對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覺,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對物質要有遠離的看法

世間上每一個人,幾乎都喜歡金錢物質,甚至有人到死的時候,金錢物質都不肯給人,他以為來生還可享用,所以貪歛、聚集,最後一棺長蓋,一杯黃土抱恨而歸。

金錢物質,本來是給人用的,但有人不會使用金錢物質,反而被金錢物質覆蓋了。

蘇東坡說:「物質有窮,而欲望無盡」,吾人對物質不能有遠離的看法,終身就會做物質的奴隸,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則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對情愛要有淡化的觀念

情愛的羅曼帝克,是青年人嚮往的詩情畫意的美夢,要青年人淡化情愛,這是強人所難,不合時宜。但各位青年朋友們當也知道,情愛固然令人神迷心蕩,但情愛確也給人帶來不少煩惱,甚至把人推進毀滅的深淵。

「愛不重不生娑婆」,因為愛,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為愛,才有你我,才有煩惱,「愛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捨棄情愛,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愛,則一定會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對自己要存不滿的要求

對自己怎可有什麼不滿?我們都是對人不滿,怎可對自己不滿?其實,我貪、我愛、我執、我瞋、我怨、我妒、我癡、我私等,我自己有這一切的毛病,怎可還對自己滿意?

對自己滿意?這是自己對道業進步的最大障礙。人生到處都是缺陷,你對缺陷滿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滿?吾人全身都是業障,對業障滿意,業障如何才能消除?對自己如果不滿,道德人格才會有所增進。

所謂以出世的思想,開創人間入世的事業,我常常對此提出說明:以退為進,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無為我,是我們出世的思想;以空為樂,是我們出世的思想。我們具備了出世的思想,再來辦入世的事業,所以這裡的青年法師們,他們不要錢,也不要名、不為自己,只在這裡奉獻自己,為什麼?他們擁有的快樂,是一般人所沒有的,他們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後做人間的事業,所以,沒有薪?𤧟貫觶㕡灰𣘀簦幻揮薪弊叢廾潰㕡灰𣘀簦簧踔輛褪怯齙揭恍┐退邸⒁恍├𥚃眩姹參薅毜諦模姙畍裕婣嬲𧪽某鍪潰㕡拍苷嬲𧪽娜朧饋?p class=mtext> 今天,夏令營的開營典禮,我簡單向各位提起以上四點:第一、先尋回頭的世界,再來開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內的般若,再來探討心外的知識;第三、先有度人的發心,再來充實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來從事入世的事業。剛才所講的,和各位過去所學、所知,在程式上,先後上,或許有很大不同,不過,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裡面,我們的信仰裡面,我們感到這樣的生活程式是正確的,希望各位來山參加這個夏令營,能夠對於這些道理有所體會。最後祝福大家,謝謝各位!(弟子依益記)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