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過午不食

2013/12/24 09:35:14 網誌分類: 宗教佛學
24 Dec

說說過午不食

 

一、過午不食的制戒因緣

佛教禁止“非時食”很有道理。“非時食”就是在不是被允許的時間內吃東西。例如,在佛陀制訂“過午不食”(斷過中食)后,過午進食就是“非時食”。斷過中食,即斷除過了中午后吃東西,也叫過午不食。此戒律的制訂因緣,見《增一阿含經》(摘要):
1、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爾時極為闇冥。時,優陀夷漸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然優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抴電。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自便稱喚:“咄哉,見鬼!”即時傷胎兒。尋命終。是時,迦留陀夷尋還精舍,愁憂不歡,坐自思惟,悔無所及。爾時,舍衛城中有如此之惡聲:“沙門釋種子咒墮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謂言:“今諸沙門,行無節度,食不知時,如在家白衣,有何等異!”……爾時……佛告優陀夷:“汝何故不別時節,又復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學道而貪著于食。”……佛告諸比丘:“一坐而食……是行道之要法。……若能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心已得解,得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實而知之。云何如實而知之?所謂苦諦如實而知之,苦習諦如實而知之,苦盡諦如實而知之,苦出要諦如實而知之。”是時,優波離白世尊言:“過去如來,將來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當與諸比丘限時而食。”世尊告曰:“如來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當制限耳。……今汝日中而食,不得過時。”

2、佛言:“所謂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另作一食、一受食、一食法、受一食法、一坐食、時一食,即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正中食(只吃午餐)、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之處、著補納衣、若在冢間。是謂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復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學此法,即于現身成阿那含,轉身便成阿羅漢。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學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所以然者,十二因緣皆出十一法中。所謂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所謂“日中、正中”,是指正午時分,或稱中午或午時,此時日頭處在天的正中。有的將持午與持中分開來理解,認為持中,僅指中午12點,雖然未免過于機械,但是憑個人意愿去做也不是不可以。因現在有鐘表可以遵循。但是原始意思應該不是這樣的。為什么呢,因為佛陀時代還沒有鐘表,是不是到了日中,看看頭上的日頭就行了,因此晌午只是一個時間段,未必是一個時間點。在中國大陸,通常在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其他地方也有在下午一點至兩點,作為午餐時間的。

二、過午不食的好處

過午不食,一是符合人體科學。中醫認為,子時是膽經當令;丑時是肝經當令;寅時是肺經當令。早晨5-7點即卯時,是大腸經當令;7-9點即辰時,是胃經當令;9-11點即巳時,是脾經當令;11-13點午時是心經當令;13-15點未時是小腸經當令。也就是說,下午三點鐘以前,人體經脈多與飲食消化有關系。午餐之后,到了未時,小腸經興奮起來,剛好可以有東西消化。
此后的申時是膀胱經當令;酉時是腎經當令;戌時是心包經當令;亥時是三焦經當令,一直到子丑寅時,能夠當令(值班)的經脈,都與飲食消化系統沒有直接關系了。如果還吃東西(飲水除外),氣血就會集中在胃腸道,其它本該當令(活躍)的地方就虛了。飯后發困就是氣血聚集于腸胃,腦部氣血不足所致。再如酉時腎經當令,此時補腎最好,如果進餐,便容易造成腎虛,也是同樣道理。

二是方便坐禪。有人說,佛是吃兩頓飯的,也吃早餐。那好像不對。佛和弟子們通常都是在遠離聚落的地方修行。早晨從禪定起來,進城(或村屯)去乞食,等到了那里差不多也傍晌午了。吃完了行腳,再回來,把腳洗凈,然后走進林子里,到樹下去打坐。

《雜阿含經》常有這樣的記載,說是那時候,世尊或其他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畢,還精舍,洗足已,入安陀林坐禪。”吃過齋飯以后,幾里地十幾里地走回來,大約消化得也差不多了,剛好進入林中樹下坐禪……晡時從禪覺,參見弟子們的討論,答復一些問題。晡時就是申時,即下午3 時至下午5 時。這就是說,下午1-5時,一般是佛及弟子們的坐禪時間。

經中將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為晨朝 06:00-10:00;日中 10:00-14:00;日末:14:00-18:00;夜三時為初夜 18:00-22:00;中夜 22:00-02:00;后夜 02:00-06:00;其中中夜四小時休息,其余時間都是打坐用功時間。

如《雜阿含經》佛說:“比丘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四十二章經》(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據考證,其內容是從《阿含經》中節譯而成。佛在此經中說:“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也說明了佛是提倡“一食(午后不得飲漿食)、勿再(食)”的。

三、過午不食的適合對象

佛陀是修安般(觀察入息出息)成道的,也教弟子們修行安般,包括自己的兒子羅睺羅,都修安那般那。因此,他們“氣足不思食”肯定是達到了。所以,如法(得法)修行的出家人,過午不食最好用功。在家居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大可不必照抄照搬。特別是不能斷淫欲的,需要照顧家庭和工作的,不僅不適合過午不食,而且必須注意保持足夠的營養。

【參考資料】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著龐大的僧團組織,為了修行自律、傳教度人,釋迦牟尼佛根據當時的環境和修行的需要,相應地制定了許多飲食儀軌和戒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托體乞食制度:這基本上沿襲了當時印度出家隱修者的習慣,不過在其目的及某些要求上有些不同。主要是為了便于專心修行,磨煉身心,要求不擇貧富、好壞,與施者結緣,使施者得種福田。佛教傳入中國后,這種托缽乞食制度不符合我國國情,因此這種制度基本未得以實行,轉而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農禪并重的佛寺傳統。
2、過午不食戒:佛教認為,早晨為天人食時,中午為諸佛食時,下午為畜牲食時,夜晚為鬼食時。因而規定日過正午即不許進食,僅可飲水或飲漿,稱之持午或吃齋。從修行角度看,這既可避免過于擾民,節制食欲,又有利于節省時間,有助于禪修。它被列為最基本的十種戒規之一,過去一般都得到遵行。近代我國佛寺事務較忙,此戒稍見松弛。
3、素食規定:這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禁食五辛,如蔥、蒜、韭、薤、興渠。佛教認為這五種辛臭植物熟食生淫、生食發嗔,不利修行,因而禁食;另一種則是基于佛教的慈悲教義,禁食各種動物之肉。在上座部佛教國家,由于實行托缽乞食制度,施主給什么就吃什么,因而可食三種凈肉,即未見到屠宰、未聽見慘叫且不是專為自己宰殺的動物之肉。但在我國漢族地區,由于奉行大乘教義,自梁武帝大力倡導素食之后,僧人均忌食一切形式的肉食和五辛,影響至今,成為漢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4、酒戒:酒能令人亂性喪智,危害社會,更是修行之大忌。此戒被列為出家在家佛弟子的五大戒之一,可見其重視程度。不過若因病須飲酒也是可以的。
5、進食儀軌:佛教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便,各地僧團或佛寺根據有關戒規制定了相應的儀軌,并衍為每日一大佛事活動:每日早晨和午時前進食時,全體僧眾聞號令穿袍搭衣齊集齋堂,諷頌偈咒,先奉請十方諸佛菩薩臨齋,其次取出少許食物,通過念誦變食真言等施予“大鵬金翊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然后“食存五觀”、進食,用齋畢還須為施主回向祈福。若逢佛菩薩圣誕和大的節日,還須到佛祖像前舉行上供儀式。值得一提的是,在進食的過程中根據戒律還須遵行一定的規矩。這在250條比丘戒(比丘尼戒348條)中都有著很具體的規定。
著名的《百丈清規》在《日用規范》篇中說:“吃食之法,不得將口就食,不得將食就口,取缽放缽,并匙著不得有聲。不得咳嗽,不得搐鼻噴嚏,若自噴嚏,當以衣袖掩鼻。不得抓頭,恐風屑落鄰單缽中。不得以手挑牙,不得嚼飯啜羹作聲。不得缽中央挑飯,不得大搏食,不得張口待食,不得遺落飯食,不得手把散飯。食如有菜滓,安缽后屏處。……不得將頭缽盛濕食,不得將羹汁放頭缽內淘飯吃,不得挑菜頭缽內和飯吃。食時須看上下肩,不得太緩。’規定可謂仔細入微。宋明理學家常憧憬一種約束身心、進退有序而生機盎然的“禮樂”生活,而當他們到寺院參觀僧人的“過堂”(即就餐)等儀式之后,竟也由衷地贊嘆說:“三代禮樂,盡于斯矣”,悲嘆“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盡歸佛門”。由此可見佛教飲食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綜上所述,佛教的飲食文化實屬行教化型的飲食文化。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