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督二脈

2014/08/08 09:19:44 網誌分類: 按摩治療,神奇功效,能治絶症
08 Aug

{#27596288_3.jpg}

任督二脈指任脈和督脈。任脈貫穿人體前正中線,督脈貫穿人體后正中線。督脈之氣上行,任脈之氣下行,這樣就形成了小周天(任督循環)。

[返回]督脈
督脈總督諸陽

督字本義是察看、督促、監督。從督脈的走向和各陽經的交會關系看,督脈就是總管一身陽經的經脈,是人體后中軸線上具有內在規律性聯系的具體結構。

中醫描述的督脈走向:督脈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里邊直向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上行顛頂,沿前額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帶處齦交穴。督脈有三個分支,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于胞中,出于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于眼內角,上行至前額,于巔頂交會,入絡于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返回]任脈
任脈總任諸陰

任的本義是承擔的意思。任脈循行于腹部正中,是人體前中軸線上具有內在規律性聯系的具體結構。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任脈“總任諸陰”、為“陰脈之海”之說。又因任脈起于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又有“任主胞胎”之說。

中醫描述的任脈走向:任脈起于小腹內胞宮,下出會陰毛部,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于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陽明經。

[返回]任督二脈的發育過程

中醫最早是如何發現督脈和任脈,并曉得督脈之氣上行任脈之氣下行的,早已不得而知,但這一發現確實可以從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得以證實。

從受精卵到成胚細胞,看不到任何有關任督二脈形成的痕跡。到二胚盤時期,也還沒有出現任督二脈的痕跡。就在中胚層即將出現之初,沿著胚盤中軸,從泄殖腔膜(將來的會陰部)開始向胚盤的頭端長出了“原條”結構,原條是二胚層胚盤尾端中線處的上胚層細胞增殖而形成的一條縱行細胞索,原條的形成確定了胚胎的前后軸。在“原條”的頭側形成了“原結”。繼而從原結部位向上長出了“脊索”,直達頭端的口咽膜部位。

在“脊索”的誘導下,位于身體中軸線上的中樞神經系統才逐漸形成,在人體椎間盤中間的髓核就是退化的脊索。整個過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督脈形成的過程是從尾端到頭端,提示我們督脈之真氣也是如此走行(圖1)。隨著三胚層的發育,中胚層和外胚層將內胚層卷包的同時,中胚層和外胚層的邊緣部,分別在胸腹側正中對合,形成人體的前正中線結構(胸骨、腹白線),此時標志著任脈已經形成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為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內容主要見于《靈樞·經脈》、《素問·骨空論》、《靈樞·逆順肥瘦》等篇。現將二者的循行規律及為病特點分別論述如下。

循行規律

十二經脈循行規律

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規律,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

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從胸腔內臟走向手指端,與手三陽經交會;手三陽經,從手指走向頭面部,與足三陽經相交會;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端,與足三陰經交會;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內臟與手三陰經交會。

交接規律  相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交接在上肢末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交接在下肢末端。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交接于目內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接于目外眥。足手陰經在胸部交接。

在體表的分布規律  頭面部的分布:手足六陽經均行經頭面部。陽明經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于額部;少陽經主要行于側頭部;手太陽經主要行于面頰部,足太陽經行于頭頂和頭后部。手少陰心經、足厥陰肝經均上達目系,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頭頂部,足少陰腎經上抵舌根,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均行達頭面之深部或巔頂。四肢部的分布: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軀干部的分布:手三陰經均從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陽經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循行于軀干胸腹面、背面及頭面、四肢,均是左右對稱地分布于人體兩側,每側十二條。其分布基本上是縱行的。左右兩側經脈除特殊情況外(如手陽明大腸經在頭面部走向對側),一般不走向對側。

流注次序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它們首尾相貫,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流注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最后傳至足厥陰肝經,復再回到手太陰肺經,如環無端。

與臟腑、官竅的通聯規律  十二經脈中,每一經都分別屬絡于相為表里一臟和一腑,即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如手太陰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經屬大腸絡肺等。與目系相連的有足厥陰經、手少陰經;交會于目內眥的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交會于目外眥的有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進入耳中的有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環繞口唇的是手、足陽明經,足厥陰經;連舌的經脈有足太陰經,足少陰經;進入齒中的是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入喉嚨的經脈有:手太陰經、足陽明經、足少陰經、足厥陰經。

任督二脈循行規律

任督二脈是奇經八脈的主體部分,任脈循腹而行身之前。起于小腹之胞中,下出會陰,沿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其分支由胞中別出,與沖脈相并,行于脊柱前。

根據《素問·骨空論》的記載,督脈循環路線有三條,即:其一,起于少腹部胞中,下抵陰器至會陰部,經繞臀,與足少陰、足太陽經的中絡會合,貫脊屬腎。其二,與足太陽經同起于目內眥,上額交會于頭頂部,入絡于腦,再別出下頸項,循脊柱抵腰中入絡于腎。其三,從少腹胞中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進入咽喉部,至面頰,環繞口唇,抵達目下中央部。參考《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的記載,以及《針灸甲乙經》在此基礎上補入的“上巔循額,至鼻柱”一段,與《素問·骨空論》所述有出入。一般認為《素問·骨空論》的主要精神,是說明督脈與任脈、沖脈、足少陰經、足太陽經在循行路線、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上有著密切聯系,而后世所宗多為《難經》的記載。加之《太素》有“督脈起于下極之輸……為陽脈之聚”的論述,《奇經八脈考》明確指出:“督脈……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因此,督脈的循行規律應以身后為主,在頭、背與各陽經廣泛聯絡,總統諸陽,如《十四經發揮》云:“督脈督于后”、“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結合《內經》《難經》論述,可以認為,督脈的循行除上述三個支脈外,其主干應為:起于少腹下的會陰部,沿脊柱向上分布至項后風府處,入腦,上行巔頂,沿頭額下達鼻柱,止于上唇系帶處。

為病特點

十二經脈為病特點

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十二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癥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手陽明大腸經受邪,可見齒痛、頸腫等癥。其次,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有關,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胸滿、喘逆等。再次,一經受邪可影響他經,如足少陰腎經病證可見煩心、心痛、黃疸等癥。

任督二脈為病特點

任脈的為病特點,主要為婦科病癥。如《素問·骨空論》所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主身前之陰,稱“陰脈之海”,主胞胎,與肝脈相系。故任脈不通,肝經氣滯,則睪丸脹痛,疝氣。任脈起于胞中,氣血失養則宮寒不孕,帶下色白。

督脈的為病特點與其循行規律密切相關。第一,主脊髓病。督脈行于脊背,經氣不利,可致脊背強直、角弓反張等。《素問·骨空論》云:“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第二,主腦病。督脈入絡腦、貫心、屬腎。腦為髓海、元神之府,心主神明,腎藏精生髓,故督脈為病可見癲狂、癇疾、健忘、中風等神志病變,以及頭痛、頭重、眩暈等頭部病癥。《靈樞·經脈》又云:“督脈之別……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第三,主生殖及二陰病。督脈起胞中,出會陰,系廷孔,貫腎,并足少陰、太陽經。故不孕不育、癃閉、遺尿、痔疾、沖疝等病癥常與督脈有關。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