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請人難 覓地難 投資難 水耕農夫 搞農業有「三難」新農業

2015/01/29 08:42:01 網誌分類: 生活
29 Jan
        政府提倡推動本土農業發展,《施政報告》再次提及,近年新興的水耕種植是政府着眼點之一。不過有本港水耕種植場創辦人透露,即使解決土地及投資額高昂兩大難關後,農業低技術勞工「有工無人做」,曾經開價月薪一萬二千元,依然無人問津,最終要靠輸入外勞求救。

        記者朱志文攝影盧江球

        「一定要準時,每朝五點到六點開始剪菜、清洗地方同放種子,下午三到四點就完成工作,其實都唔係難,但出到萬二到萬五蚊都無人肯做,有啲嚟咗都走。」過來人徐寶強感歎香港要發展農業殊不容易。

        徐寶強和鄭景恆數年前創立香港水耕種植集團,在元朗及流浮山均有戶外水耕場,單是元朗的種植場已佔地五萬餘呎,每日生產六百公斤蔬菜,近來更與酒店及航空公司洽談供菜。二人原本分別從事採礦及飲食等生意,策劃退休之時,卻發現水耕種植,決心投資農業,「菜係市民必需品,魚同肉有災害都未必食,只要用心睇住個場,咁健康嘅菜,咁穩定嘅貨源,畀多個選擇市民」鄭說。

        未開業先擲八百萬搞基建

        水耕種植棄用泥土,改用營養液「餵飽」農作物,可在室內栽種,亦可在戶外搭建保護棚,收成及營養全在控制之中。徐鄭二人已算較幸運,在朋友介紹下覓得土地,解決土地問題,但仍然有困難。三軍未至,糧草先行,未種菜前已要豪擲八百多萬元大搞基建,將荒地變身為水耕場,「香港無工業,全部大陸運到香港,只係材料已經十個貨櫃,運費五十萬,鋪條水泥路用咗三十幾萬,仲有保護棚鐵料,韓國進口種植糟,整體每平方呎使咗一百蚊。」徐仔細地數算着。

        基建完成,亦有分銷商、網上客戶及街坊買菜,意想不到的是人手問題,最終竟要引入外勞解決。鄭景恆慨歎:「香港人心態始終覺得耕田係辛苦,而且份工要五點鐘到菜場,住九龍邊肯入嚟?曾經有個住新界三十幾歲女士,嚟咗半日就走。」徐寶強補充,最低工資下,不少低技術勞工,寧願投身保安業,二人最後才考慮輸入外勞,「審批好嚴謹,用九個月時間,先去漁農署申請農民證,佢哋會嚟影相視察,去勞工處申請,再嚟視察,登咗廣告一個月,完全無電話應徵,佢哋(勞顧會)都要畀我哋過。」但他們坦言,雖然外勞較穩定,但工資連食宿,跟聘請港人無太大分別。

        建議政府資助業界

        對於水耕種植,他們均認為適合香港發展,但政府必須給予業界資助,以及協助年輕人投身這個行業,鄭笑道:「香港人每日食二千噸菜,就算多十間八間同我哋一樣規模嘅場,個比例都好小。」

        
■徐寶強(左)和鄭景恆(右)在元朗及流浮山的戶外水耕場,每日生產六百公斤蔬菜。
■徐寶強(左)和鄭景恆(右)在元朗及流浮山的戶外水耕場,每日生產六百公斤蔬菜。
■水耕場未開業前,兩人已豪擲八百多萬元大搞基建。
■水耕場未開業前,兩人已豪擲八百多萬元大搞基建。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