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2015/06/15 10:57:54 網誌分類: 軍事和兵法。
15 Jun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能夠預知何地為與敵必戰的戰場,又預知何日為與敵交戰的時期,於是,在某地某日便可

準備完成,這樣,縱遠往千里之外與敵會戰,都可以『不殆』。 史記孫臏傳載:『……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

樹白而書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能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

發。龐涓果至斫樹下,見白書,乃鑚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這

是孫臏知戰地與戰日,龐涓反之。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

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反之,不諳敵情,沒有預知與敵會戰的戰場和時日,於是在某地某日毫無準備,倉皇地與

敵會戰,弄至敵人攻我右翼,則不能調左翼部隊以相救;敵人攻我左翼,(亦可解為左翼

趨往相救),則不能調右翼部隊以相救;敵人攻我後面部隊,則不能調前面部隊以相救;

敵人攻我前面部隊,則不能調後面部隊以相救(均因被截斷)。何況部隊之間遠則隔離數十

里,近則隔離數里麼?那當然不能協同動作,以相救援的(按古代戰場上部隊間距離很短)。 

 

 與敵軍(假想敵)交戰的戰場及時日的調查算定等,原在平時,已要準備完成;至出師後,

則更要搜索偵察,以求準確,自不待說。其次關於部隊必須協同一致,方能制勝,古今不變。又

關於調兵相救一點,現代以有飛機、汽車、火車、兵艦等工具以供運輸,即遠在數百里,亦可很

快到達,已不同古代那樣的遲滯了。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要之,勝敗的決定,基於明瞭敵的虛實,極用兵之妙者,敵兵雖多,亦不成問題。故以我

的觀察,越國的兵力雖此我多,但使其多備,豈能勝我嗎? 

 

 【吾】有書為吳。俱下平,同音。意義亦通。【越人之兵】吳越是世仇,這書,孫武為獻於

吳王闔閭而作,故特提及,以期打動吳王。至可注意的:孫子自篇首至此,其間未用過一個固有

名詞或一段史實,老子八十一章的全卷中,沒有用過一個固有名詞與史實,所以有人說:老子是

反歷史主義者;孫子的文法酷似老子的很多,但自此後,卻使用好幾個固有名詞。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依於上述,故可以說:勝利之事,倘若敵軍不知我的虛實,當然可以由我造成, 敵軍縱怎

麼多,也可以使其不能發揮協同一致的作用(即敵不知戰地戰日,弄至『無所不備』之故)。 

 

 有人說:軍形篇說:『勝可知而不可為』,這裏乃說:『勝可為』,豈不是矛盾嗎?不,軍

形篇說:『不可為』,是指實的敵人,(只得待其自然生虛,然後擊敗之),這裏說:『可為』,

乃指虛的越軍,不知戰地戰日的越軍,決不會矛盾的。總之,我們研究孫子學理,決不可以詞害

意,作呆板的解釋。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

有餘不足之處。 

 

我與敵相對立,欲探知敵的虛實,約有四種方法:第一、先考究彼我的情況,戰場及敵的

當然行動,而推知利害得失;第二、漸漸與敵相見時,則用盡一切搜索偵察的手段,以看

敵人對此所引起的動作,而判知其動靜,即敵人有何種企圖;第三、為準備與敵戰鬥,乃

施以具體之形(配備),即作兵力的運用,這時乃努力偵察判斷地形,以便明瞭那個地點

為生死所分的重點;第四、這樣還不足,則更試行小小衝突,以暴露敵的兵力、配置及企

圖,從而較量彼我兵力,以辨知我兵力,果是有餘抑或末足。 

 

以作戰綱要為證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策是占筮用的蓍草,轉用為推定或推測意。這項是說對於彼我的情況,

戰場及敵的當然行動等,作慎密攷察後,以判定利害得失。 

 

此項具有首先著手判斷一般敵情的意義。作戰綱要說: 

 

 『為期指揮適切,須不斷判斷狀況。然狀況判斷,以「任務」為基礎,綜合「敵情,地形,

我軍狀態,及天候氣象」等各種資料,而加以較量,積極決定「完成我任務」之有利方策。關於

敵情,尤其是「敵之企圖」,雖然不易明瞭,然依軍隊自己蒐集之情報,及由他方面所得之各種

資料,並與敵之國民性,編制,裝備,慣用戰法,指揮官之性格,敵軍之特性,及當時之作戰能

力等,綜合研究,依戰術上正當的著眼,由多方面判斷敵人,可能之行動,更於其若干可能之行

動中,更進一步,考慮其「實現之公算較多」,及「與我之利害較切」之行動。則其判斷當不致

大誤。』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作是引起意,比推定更進一步;憑用直接搜索偵察的手段以引起敵人

對此的動作,又看敵人對此的處置,以判別其採取其種行動。 

 

 作戰綱要說:『行搜索時,不問兵力之大小,須努力以積極手段,迅速達成其目的,但須注

意勿為敵之欺騙手段所惑為要。』且本項是指近距離搜索的,又如同書說:『近距離搜索,乃為

各級指揮官收集「戰術上之部署及戰鬥指導」,接敵愈近,其搜索愈周密。此等搜索,以騎兵及

機械化部隊為主,飛機為副,迨與敵接近,則各部隊亦宜自行派遣斥候,或小部隊,以實施搜索,

近距離搜索若能善用便衣偵探,以為補助,常可獲得充分的效果。』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是戰鬥實施已迫的運用兵力,即所謂配備;死生之地,是辨別怎樣

的地是死地,或生地,即勝敗所分的重點。要之,這是就戰鬥前的搜索而說的,與作戰綱要此條

相當,是:『戰鬥前之搜索,其主要目的在一使戰鬥部署適切,及爾後之戰鬥指導有利。』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角即角逐、角力的角。這項是憑戰鬥搜索, 戰鬥實施,以得愈加

明瞭敵情,而應機使用適切的兵力。作戰綱要說:『戰鬥間之搜索,繼續戰鬥前之搜索行之。其主要目的,在為「各部隊之戰鬥實行及上級指揮爾後之戰鬥指導」求得必要之資料。又敵之兵力

及配備,常因「實行戰鬥」而暴露,有時更可依戰鬥,而得窺知敵軍之企圖,故須細心伺察之。』 

 

 孫子以上所述,條理井然,實與現代的搜索順序一致,其故由於古往今來的戰鬥經過,沒有

多大差異。 

 

 吳子說: 

 

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

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輕合,輕合而不知利,未可也。 

 

這也是和孫子的論調一致的,即是說要經過策、作、形、角等,方可與敵會(合)戰。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良將用兵臻於極致(神妙)之境,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形式(等於無形); 這樣,縱是

眼光精深的間諜,(亦有解為, 深入我方的間諜) 也無從窺知我的企圖與虛實;縱是智慧

超常的參謀,也無從發制我的奇謀。 

 

 【形兵】為向敵示我的兵形,即用兵,或運用軍隊作攻防的部署配備之意。 

 

 老子說:『明道若昧,夷道若颣,進道若退……廣德若不足……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

無形。』 

 

因形而措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

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因敵之形,即因敵之虛實情形,以決定戰法,而為部下兵眾贏得勝利,但部下兵眾卻無從

了解其所以然之理由,即不明為何得勝的理由;戰後,一般人憑著戰蹟等等得知我以這種

陣地、這種戰法而制勝,至說到為何採取這種陣地戰法,以制勝的理由,卻沒有一人能夠

知道。 因為良將不把同一的戰勝方法,做二三次的反覆使用,而是完全因著敵人千變萬化

之形,運用適切的戰法以制勝。 

 

The general makes his pl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positions of the enemy and puts his 

hosts in motion; but the multitude cannot appreciate the general’s intention; they see the 

signs of victory, but they cannot discover the means. (C)

 

 【措勝於眾】措勝應解為決定戰法,以取勝意。【制勝】為制敵取勝,亦有解為製造勝利意。

【應形無窮】是說因著敵人的無窮變化之形。原來戰史、戰略、戰術及平時訓練的諸原則,諸法則與諸制式,不過死物而已,而能活用與否,就是名將與凡將之所由分。岳武穆氏說:『運用之

妙,存乎一心。』,正此之謂。還有本節所謂『衆不能知』及『人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皆因

他們(衆人)兵學知識及戰爭經驗的不足。益以良將運用的機密巧妙和千變萬化,那更足使他們莫

明其妙了。 

 

 魯登道夫氏說:『凡為領袖者,不應為理論的試驗所束縛,且尤不可抱一成不變之計劃,以

為可以應敵。』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