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戰敗之路。

2016/02/24 12:09:49 網誌分類: 政治
24 Feb
第一章、權力更替後的大國野心

 

【背景】19世紀末,德皇威廉二世罷免“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主導的大陸政策被威廉二世主導的世界政策替代。威廉二世執政時期,德國經濟“超法趕英”,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比成為第一,威廉二世更為感興趣的是將德國打造為與英國一樣的“世界帝國”。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1890年,就因支持德國工會要求增加薪水與勞動保障一事與宰相俾斯麥發生了激烈衝突。對於宰相俾斯麥來說,容克貴族的利益是他的首要考慮,然而威廉二世此時考慮的是收買民心,容忍社會主義組織,獲取德國更多民眾支持。

 

威廉二世即位時,德國的經濟水平較30年前有了極大的提高,在海外貿易中也嶄露頭角。但是新皇帝對於國家發展有著更多的抱負,他期望通過奪取海外殖民地、擴張德國海外影響力、提高德國海軍實力等方式使得德國成為新一代的“帝國”。

(俾斯麥與威廉二世合影。)

 

俾斯麥對此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威廉二世沒有遵循普魯士貴族的謹慎傳統,俾斯麥一手締造出的德國的外交政策以保持歐洲各國的製衡為目的,這同時也符合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利益。除與“世仇”法國以外,德國與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簽署了同盟條約,構建一張復雜且平衡的外交結盟體系網絡。

 

這個複雜且平衡的外交體係可以與海峽對岸的英國互為保障,維護英德關係。但威廉二世顯然不是這樣想,英德關係從俾斯麥時期的結盟關係發展為緊張的競爭關係:威廉二世夢想一個英國一樣的“世界霸主”大國。

(三皇同盟:普法戰爭之後,德意誌第一帝國成立,日益強大的德國為防止法國報復,防止法俄結盟,俾斯麥聯合當時有共同利益的奧匈帝國,俄國和德國結成三皇同盟。但在協議到期後俄國沒有選擇與德國續約,因此解體。)

 

在俾斯麥執政後期,德國在俄土戰爭多國談判中出爾反爾,使得俄國損失利益,導致德俄聯盟解體。後來,俾斯麥為對付分別位於德國左右的法俄,又與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結成三國同盟,與此相對的是,法俄也簽署了承諾互相援助的軍事條約。從此,德俄兩國“結下樑子”。

(威廉二世閱兵。在當時德國,“容克貴族”仍然佔據著政治和軍事精英的絕大多數,容克源自東普魯士,是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聯姻混合出來的人種,他們忠誠於德國皇室霍亨索倫家族。在德軍內部,容克身份為晉升的重要砝碼。而隨著德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容克在德國政治體系中的合法性開始受到質疑——德國的政治體係也因此跟不上其國家實力的發展。)

 

1890年3月,威廉二世以廢除限制皇權的法令為藉口,革去了俾斯麥的宰相職務,並在5年內對於德國內政體系完成了“大換血”。1895年,威廉二世發表世界政策演講,聲稱“德國的未來在海洋上”,兩年後,他又宣布,“這個帝國必將是世界帝國”。在其眼中,德國必將成為超越其他國家的未來世界的最大帝國。

(十九世紀末德國漫畫,“領航員下船”,威廉二世罷黜俾斯麥,親手駕馭越來越強大的德意誌第二帝國。)
第二章、“非洲夢”!走向崛起第一步

 

【背景】20世紀初,德國國內要求擴張殖民地的聲音日益成為主流,德國在非洲與英法爭取殖民地,引發兩次摩洛哥危機,德國的這場“非洲夢”讓英法兩個本來敵對的國家走到了一起,成為了對抗德國的共同體。德國在非洲試圖攫取利益,最終卻一無所獲。

 

在將內閣改組為“世界帝國班底”後,威廉二世開始了其海外擴張之路。1897年,威廉二世命令德國海軍強佔膠州灣,擴展在遠東地區的利益。

(德國水兵演習青島登陸)【延伸閱讀《看客》一戰特刊:不戰的參戰國

 

與此同時,德國繼續支持其民間探險家卡爾彼得斯在非洲的活動,繼續用“所見即所得”方法在東非圈地,直接干涉到英國利益。

(卡爾·彼得斯1884年加入德意志殖民協會,同年與坦桑尼亞山區部落酋長訂立契約, 在柏林成立德國東非公司,獲得帝國許可證,後任德駐東非乞力馬扎羅高級官員,任內確定了英、德兩國在東非屬地的邊界。圖為納粹德國時期發行的卡爾彼得斯明信片。)

 

1898年,英國為爭奪南非殖民地,在南非與荷蘭裔白人發生布爾戰爭,為防止德國插手,英國答應德國與其一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並要求葡萄牙向英德兩國貸款。然而,英國很快找到法國為葡萄牙提供無抵押貸款,並宣稱“保持英葡領土和主權完整”,德國一無所獲。威廉二世感到自己被英國人“坑了”。

 

1898年,英法兩軍在非洲“圈地”的時候相遇,險些開戰。1903年,為了改善英法關係,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訪問巴黎,用個人魅力改善了兩國關係。次年,英法簽訂摯誠協定,停止兩國海外殖民地爭端共同對抗德國。

(愛德華七世)

 

1905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突訪摩洛哥,而摩洛哥當時屬於法國的傳統勢力範圍,由此在法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與此同時,摩洛哥對威廉二世寄以厚望,威廉二世也聲稱願與摩洛哥討論獨立問題。5月,法國向摩洛哥派出軍艦示威。威廉二世稱:“如果法國跨過摩洛哥邊境我就跨過法國邊境。”面對挑釁,法國選擇調停並得到了歐洲各國的支持,承認摩洛哥獨立,但是法國和西班牙仍掌握有摩洛哥內政,德國仍然一無所獲。在此,威廉二世感到自己被法國人“坑了”。

 

之後,隨著英俄簽訂協約,“協約國”陣營正式形成。

(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
第三章、造大船!挑戰海上霸主

 

【背景】19世紀末,軍事戰略家馬漢提出“海權論”。醉心其中的威廉二世希望能建造一支稱霸海洋的艦隊,與當時的海上第一強國英國一較高下。在隨後的英德軍備競賽中,德國在短短十年內就建造出了世界第二大規模的艦隊,引發了英國國內恐慌。

 

丘吉爾:德國為什麼要擁有這麼龐大的海軍?德國用海軍與誰對抗、 與誰較量?除了我們之它用海軍對付誰呢?

 

提爾皮茨:我們要大規模擴充軍事力量,迫使英國人讓我們自由呼吸。

 

1889年8月,剛上台的威廉二世親率德國一支艦隊出席了英國皇家海軍閱兵式,德國艦隊在英國浩大的艦隊中顯得相形見絀,威廉二世深受打擊。次年,德國就開始建造4艘新式的鐵甲戰列艦。

 

同年,美國退伍將軍馬漢提出“海權論”,稱“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威廉二世醉心其中。

(1897年英國觀艦式)

 

1897年,威廉二世任命海軍少將提爾皮茨為海軍大臣。德國海軍開始進入快速擴張的時代。1898年,提爾皮茨提出了建造19艘戰列艦和其他30艘輕重型巡洋艦的造艦計劃。到1900年,這個計劃被擴大到了38艘戰列艦和58艘巡洋艦。這將使德國海軍成為世界第二大的海上武裝力量。

(德國公海艦隊)

 

德國海軍隨後開始了全世界大範圍的巡航,在世界各地尋找未被佔領的優良海港,足跡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同時,德國海軍也在美西戰爭和八國聯軍干涉中國的行動中表現搶眼:威廉二世試圖利用海軍四處彰顯德國實力。

(威廉二世在德國艦隊出港前演講,稱"我們要成為那堆反對西方的東方人的領袖!")

 

在德國海軍積極擴張的同時,俄國遠東艦隊在日俄海戰中慘敗,使其把擴張的目光重新投到了巴爾幹半島。同時英國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用讓渡自己的利益的方式,與美國、法國、俄國和日本達成了友好的協定。使德國在遠東地區受到英日美三國的掣肘,在歐洲地區則陷入了英法俄的環伺之中。然而此時的威廉二世還沉浸在“造大船”的快感中,沒有意識到德國已經四面楚歌了。

 

1906年,為了遏制德國海軍,英國海軍的“無畏”級戰列艦下水,這樣的一艘戰列艦的成本相當於兩個陸軍師。看到英國人製造了巨型戰艦之後,德國人也開始跟風,次年,德國“無畏”級戰列艦也製造完成。英德兩國將國力全部壓在海軍之上,開始了近乎瘋狂地海軍競賽。英國財政大臣甚至喊出了“要造8艘,不能等待”的口號。威廉二世也發表講話,稱“不管英國喜歡與否,我們終將達到目的!”

(無畏艦的特點是一致的大口徑火砲和高航速,裝載裝配全裝重型火砲, 十門主砲都是12英寸口徑,分成五座雙聯裝砲塔。圖為眾多美軍在無畏級戰列艦上合影。)

 

從1906年到1914年戰爭爆發前,英國新建造了31艘戰列艦,16艘巡洋艦;德國新建造了19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儘管德國海軍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和英國海軍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主力艦總數上,英國幾乎是德國2倍,海軍總艦數的差距則更大。1914年6月,為了慶祝基爾運河開通,德國舉行了盛大的海上閱兵式,英國皇家海軍第二戰列艦分隊也列席了儀式。兩國水兵互換禮物,還為遇刺的費迪南大公降半旗。那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大戰爆發前的最後的和平時光。

(英國皇家艦隊回國之後,舉行了更大規模的觀艦式)
第四章、民族主義下仇恨的瘋漲

 

【背景】1914年6月底,塞爾維亞民族主義驅動的槍口指向了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對波斯尼亞的開明政策換來的只是民族主義者的子彈。在德國國內,威廉二世正想要藉此發動一場快速戰爭,爭取歐洲霸主的地位。

 

1911年春,摩洛哥地區爆發反蘇丹(國王)和法國的起義。法國為了鎮壓起義派出了1.5萬人的軍隊佔領了摩洛哥全境。事件發生後,德國以維護德國利益為名派兵摩洛哥,7月,德國以保護商船為藉口派出了“豹”式戰艦封鎖了摩洛哥阿加迪爾港。德國人的這一行為激怒了英法兩國,作為法國“身後的男人”,英國財政大臣勞合·喬治發表演講稱“決心冒一切危險保持英國在世界各國中的威信和地位”,並展開海軍動員。之後,法國將摩洛哥轉為正式殖民地,並得到德國承認。德國在此次摩洛哥中向英法“認慫”,增強了英法的信心,也加深了德國對英法兩國的仇視。

(“豹”的跳躍)

 

在德國國內,針對法國和俄國的作戰計劃其實早已製定,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計劃”。計劃的核心思想是集中大量的兵力在右翼,經由逆時針“掃”遍法國全境,六週之內攻陷巴黎,再轉頭迎戰東部的俄國部隊。德國人相信德軍的動員速度和作戰能力超過歐洲其他國家。但施里芬的計劃沒有考慮到政治因素:入侵中立國將導致英國投入舉國之力對抗德國。

(施里芬計劃德軍作戰計劃路線,橫掃法國東南部的比利時,6週之內攻占巴黎。)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改革派”的斐迪南大公遇刺前正打算在奧匈帝國賦予塞爾維亞人民更多權利,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的子彈並未因此停止。事件給奧匈帝國進攻塞爾維亞提供了藉口,與此同時,德國給奧匈帝國開出了“空頭支票”,無條件支持奧匈帝國的戰爭。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10項要求。儘管塞爾維亞答應了大部分要求,7月28日,奧匈帝國還是繼續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開始戰爭動員。德國要求俄法停止動員遭到了拒絕,各國走到了開戰邊緣。

(奧匈帝國軍隊出征前,一名女子鮮花)

 

8月1日,德國向俄法宣戰,正式開始戰爭動員。德皇威廉二世在斡旋中曾期待得到英國保持中立的承諾,甚至一度要求把軍隊全部調往德俄邊境。但對於此時的英國來說,除了開戰已經別無他法。整個德國開始了全民徵兵動員,由於德皇威廉在德國開展了大量的反英教育工作(仇恨英國歌被編入小學課本),整個德國陷入了狂熱的戰爭狀態之中。

(德國新徵士兵奔赴戰爭【延伸閱讀《看客》一戰特刊之四:西線無戰事】)

 

德國全國上下都認為這將是一場短暫的戰爭,很多學校的老師都中止了期末考試要求學生參加徵兵,他們認為到了秋季學生就可以回來上課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沒能活到戰爭結束。德法兩國的媒體都宣揚著“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口號。在德國,有些徵兵不合格的人甚至跳下火車站台自殺。

 

1914年8月2日,一隊德國騎兵入侵盧森堡以佔領其鐵路樞紐。8月3日,倫敦維多利亞火車站擠滿了在英國生活而響應動員返回祖國的德國人。8月4日夜晚,海軍大臣丘吉爾回憶說,從王宮方向傳來許多人合唱“天佑吾皇”的歌聲,此時對德戰爭開始的電報正從他身邊源源不斷地傳向世界各地的英國皇家海軍軍艦。

 

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看著窗外,感嘆說:“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

第五章、戰爭的鐵骰子滾起來!

 

背景:到1914年戰爭開打,德軍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像製定施里芬計劃時那麼明顯,雖然德國利用先進大砲成功拿下了中立國比利時,為攻入法國開路。但隨著英軍參戰,以及德國參謀部對西線形式的樂觀判斷。施里芬計劃失敗,西線戰事很快陷入僵局。

 

誰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將耗時四年,死亡人數將超一千萬,歐洲一代年輕人都犧牲在戰場上。

 

1914年8月3日,德國對中立國比利時不宣而戰,德軍用420毫米的榴彈砲轟破了比利時的列日堡壘。到8月9日,德國的戰爭鐵骰子滾遍了比利時全境。威廉二世延續了其不遵守國際條約的“傳統”。殘酷的列日戰役也為一戰的慘烈程度定下基調。【延伸閱讀:《看客》一戰特刊:戰爭中的秘密武器

(德軍使用的420mm榴彈砲,由克虜伯鋼鐵公司生產,這種榴彈砲重75噸,需拆分成5個部分用鐵軌運輸,放置在混凝土基礎上才能工作,每小時可以發射10發2200磅(約1噸)的砲彈。)

 

到8月21日,德軍兵分五路攻入法國境內,9月3日,德軍已經逼近巴黎。驕傲的情緒阻止了德軍勝利腳步:德軍看到英法聯軍的敗退,已經認為西線勝負已成定局,此時東線俄國軍隊已經攻入東普魯士,謹慎的小毛奇抽掉西線兵力支援東線,此舉被備受眾人批評,在施里芬彌留狀態時,曾留下“加強我的右翼”遺言。果然,在此後大規模爆發的馬恩河戰役中,英法聯軍擊敗了德軍的“右翼鐵鎚”,德軍被迫撤退,施里芬計劃宣告失敗。

 

而在東線戰場,德國取得了兩場防守性戰役的勝利,成為整個一戰期間德國最大的信心來源。在東普魯士,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率領的部隊打敗俄軍,保衛了德國“容克”貴族的發祥地。這兩場胜利對威廉二世意味著一切,也成為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仕途上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坦能堡戰役中被俘的俄軍和俄軍裝備)

 

德軍從此轉入戰略防守,戰鬥也轉變成了陣地戰,之後德軍在西線戰鬥中均未能取得大的勝利,到1914年底,戰爭進入僵持和消耗狀態。雙方均損失巨大的兵力維持戰爭。伴隨著極度恐懼和極度無聊的戰壕生活成為西線戰場的主旋律。

(一名法軍士兵在戰壕里寫信,士兵在書信裡這樣描述真實的戰壕生活:“數月都生活在極端的無聊和單調中,但常常被極端的恐懼打破”,戰壕中的生活充滿了其他的惡劣情景,蝨子、老鼠到處都是;塹壕腳病(真菌感染導致壞疽)和塹壕嘴病(嚼口香糖導致牙齒脫落)流行。即使是把士兵當做工具的將軍們,也理解“沒有人能容忍戰壕生活”這個基本事實。)

 

1915年年初,德軍再次在東線馬祖里湖擊敗俄軍,並在達達尼爾海峽和加里波利半島重創英法兩軍。此前令人難以預判立場的意大利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奧匈帝國宣戰,開闢出新的伊松佐河戰場,超過65萬的意大利人在3年的戰爭中喪命,

 

1916年2月,德軍發動凡爾登戰役,試圖逼退法軍,最終宣告失敗。7月,英法聯軍在索姆河發動攻勢,遭挫敗之後法軍又發動了一次反擊。雙方在凡爾登的鏖戰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凡爾登絞肉機”。凡爾登戰役中,德軍傷亡了33萬人,法軍傷亡了37萬人。為了緩解凡爾登局勢發動的索姆河戰役傷亡更甚,英法軍隊損失了62萬人,德軍也損失了45萬人。歷史學家曾評價說,戰爭雙方都在戰場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 這場戰役使雙方都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但沒有達到德軍預想的2:1水平。 )

 

 

1916年,為了突破大英帝國皇家艦隊的封鎖線,德軍主力艦隊公海艦隊試圖誘殺英軍主力艦隊。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兩國海軍在海上展開了一場世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海戰。雖然最終從戰果上來看德軍比英軍略佔優勢,但德國海軍卻無法承受和皇家艦隊同樣的損失。這促使德

第六章、失敗的外交引美國參戰

 

背景:1917年,德國將列寧輸送回俄國領導共產主義革命,緩解東線戰事。然而齊默曼電報被曝光之後,德國試圖瓜分美國領土給墨西哥的做法激怒的美國。至此,一戰變成英美法等現在民主國家與君主制獨裁國家的較量。

 

齊默曼電文:我們計劃於2月1日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如計劃失敗,我們將會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資金援助,貴國也會重新收復在新墨西哥州、得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失去的國土。

 

美國總統威爾遜:德國政府的陰謀使我們終於認識到,德國政府對我們沒有什麼真正的友誼可言,相反卻打算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破壞我們的和平與安全。

 

1916年初,德國在西線強行發動凡爾登戰役,試圖造成2:1的傷亡比例,逼迫法國耗盡力量。在犧牲了25萬人之後,這個戰略目標仍然未能實現,當時的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被迫辭職。興登堡和魯登道夫成為德軍的最高統帥。到1917年,德國文官政府已經無力控制軍隊,也無法與軍事指揮官競爭,德國實際上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一切國內的經濟生產都為戰爭服務。軍事獨裁者表現出對政治和外交的無能,也表現出對自己的無知。這種統治很快給德國帶來災難:魯登道夫強行關閉了比利時工業,並大規模的將比利時人充軍投入戰爭。

(一艘德意志帝國海軍的UB 148潛艇浮出海面。)

 

“這一切都與我無關,但必須要有人去做。”一戰後期的德國總參謀長魯登道夫說。1917年,德國再次違背國際法,再次發動無限制潛艇戰,德國國內的海軍專家認為,如果每月能擊沉英國60萬噸商船,只需五個月,德國就能把英國趕出戰爭。由於損失嚴重,英國海軍派遣戰艦(對運輸船隊)進行大規模護航:這種古老的方法不僅能保護商船,還擊退了德國潛艇。

 

無限制潛艇戰同樣導致多艘美國船隻被擊沉,這些事件導緻美國與德國斷交,並停止了一切貿易往來。但美國商船被擊沉並沒有讓美國議會對戰爭投出支持票,德國人更為冒險更為激進的動作才是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

 

1917年初,德國外交部部長齊默曼向德國駐墨西哥大使館發電報,要求與墨西哥結盟,德國則全力幫助墨西哥奪回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電報被英國截獲,並交給美國國務卿蘭辛。3月1日,在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授意下,電報內容被公知於眾,並得到了齊默曼本人的證實。這就是引髮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齊默曼電文事件。4月6日,美國對德國宣戰。

 

1918年初,德國在西線全線組織了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在長達4個月的攻勢中,德軍最終逼近到巴黎城外50公里的地方,這也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進攻的終點。美國的加入不僅為協約國軍隊提供了新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美國為協約國各國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戰爭資源。1918年8月,協約國軍隊開始對德軍全線反擊,此時的德軍已經缺乏補給、精疲力竭。在亞眠,一天之內就有2.6萬德軍士兵主動放下武器投降;在國內,譁變的水兵引發的國內革命正席捲德國,德軍總參謀部開始著手進行停戰談判。

1918年3月德國發行的戰爭債券,畫中的《最後一擊》試圖給人一種德國的最終勝利即將到來,只差最後一搏的感覺。

 

1918年,共產主義思潮在德國國內興起。10月29日,基爾港水兵發動起義,拒不執行出海迎戰英軍並“光榮沉沒”的送死任務,八萬名水兵成立德國第一個工兵代表蘇維埃。革命浪潮很快蔓延德國國內,到11月8日,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誌第二帝國滅亡。在德軍統帥部對民眾的的宣傳中,共產主義和德國猶太人是戰爭後方的“背後一刀”。這種說法也成為德國民眾的共識,成為希特勒發動二戰的主要宣傳口號。

德國出版的“刀刺在背”漫畫,諷刺國內共產主義者和猶太人不支持戰爭,導致一戰德國戰敗。【延伸閱讀《看客》一戰特刊之五:來自後方的戰爭

 

 

(11月9日,德國共產黨在柏林起義,德皇威廉二世逃亡,德意誌第二帝國被推翻。圖為柏林街頭的共產黨起義軍。【延伸閱讀:《看客》一戰特刊:來自後方的戰爭】)

國海軍轉向無限制潛艇戰,試圖以封鎖英國的方式取得勝利。

 

 

第七章、戰後思潮推動納粹上台

 

背景:《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嚴厲的製裁讓德國陷入經濟危機,也給德國帶去各種極端思潮。為興登堡希特勒等人的“背後一刀”理論提供民間土壤:認為社會主義者和猶太人的背叛而導致戰敗。納粹在民眾支持中上台,這個民族也走向了群體的歇斯底里,等待他們的是更徹底的戰敗。

 

興登堡:前線已經疲憊不堪,他的崩潰是因後方給了前方致命的一擊。

 

希特勒:猶太人利用了馬克斯主義以及民主黨的報紙,詆毀德國“軍國主義”,中傷德國,又不肯設法彌補德國為著爭取自由獨立而遭到的損失。

 

1919年初,一戰參戰的各國代表云集巴黎召開和議,史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英法美三國首腦決定。德國的缺席導致這場會議成了懲罰戰敗國的大會。儘管英美都主張不嚴懲德國,法國卻因為複仇心作祟,主張嚴懲。最後,諸國與德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答應法國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

 

對於剛剛經歷了革命浪潮穩定下來的德國來說,《凡爾賽條約》毫無疑問是當頭棒喝。1921年,協約國向開出了2260億德國馬克的天價賠償金,雖然在1929年被削減為1120億。直到2010年,這筆賠償金才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賠償完畢。

(德國代表簽署凡爾賽條約。)

 

由於賠償金完全超出了經濟瀕臨崩潰的德國可承受的範圍,因此,德國開始依靠加印貨幣的方式維持戰爭賠償。1922年底,德國開始瘋狂地超發貨幣,整個國家中產階級的存款在通貨膨脹中化為烏有,德國全國都陷入了飢荒之中。德國馬克已經淪為在家裡供孩子們玩耍的玩具。

 

災難中的德國分裂成了社會主義陣營和民族主義陣營,雙方陣營相互攻伐,都宣稱他們的理念能夠拯救德國。1923年底,民族主義陣營的一位成員行動了,德國納粹黨成員希特勒在一戰將軍魯登道夫的支持下發動“啤酒館暴動”,最終失敗。這一行動讓希特勒開始了監獄生涯,也著手寫作了《我的奮鬥》,這本後來在世界多數國家被禁,但在當時的德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生活水平被嚴重降低的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產生了極大地憤恨,由此誕生出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在德國迅速蔓延。

(希特勒回放其發動暴動的啤酒罐,受到民眾熱烈歡迎。)

 

到1928年,德國經濟總產值才接近一戰前夕的水平。1929年,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並波及歐洲。次年,德國再次以超發貨幣的方式賠付戰爭賠款,過度的通貨膨脹再次導致經濟崩潰,甚至100億馬克都無法買到一片麵包。到此時,誰能帶領德國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誰就是德國的民族英雄。到1930年,納粹黨經選舉成為德國國會第二大黨。1933年,代表極端民族主義的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

 

1933年到1934年間,希特勒通過國會縱火案清洗了共產黨和其他反對黨,又通過“長刀之夜”清洗了納粹黨內的反對勢力。1934年,隨著老總統興登堡的去世,當年8月,德國舉行全民公投,84.6%的民眾支持授予了希特勒總統兼總理的“元首”職位,希特勒從此走上了獨裁者的權力頂端,德國也開始了破壞《凡爾賽條約》走上擴軍之路。

(希特勒練習演講動作)

 

1936年,德國舉辦柏林夏季奧運會,柏林街頭修葺一新,流浪漢、低收入者和吉普賽人被趕出柏林。德國最終獲得了金牌榜的第一名。一名英國記者觀察柏林奧運會後報導稱,“和美國的道德墮落、英國的冷漠和無動於衷,以及法國的頹廢相比,我們看到的德國氣氛融洽,人民和藹,媒體有序,官員謙恭,紀律良好,道德完美和士氣高昂。”他不知道的是,蓋世太保正在把國內上百萬的政權反對者關進德國集中營。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和整個世界,又一次陷入災難泥潭。

(德國柏林奧運會)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