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仙祖 降 第五章 萬法根源 第一節 細論 在此之前,本書側重於著述人之將死,以及其命

2016/07/27 10:43:33 網誌分類: 唸經修行
27 Jul

呂仙祖 降

第五章 萬法根源

第一節 細論

在此之前,本書側重於著述人之將死,以及其命終之際,那些可能遭遇之情況;以分析重於實述,並且多方舉例,其目的即是要讓眾生先明瞭,人之死亡乃是靈魂初始面對第三空間之處境,一如新生兒之誕生。由此可以加強眾生體悟,本書題顏之主旨。

雖然本書之著述,有以顛倒敘述之著作方式,但為強調如何始能不墜輪迴,因而有必要將一般眾生命終之後,在第三空間之處境,以及其與修道子所面對之際遇加以區別,俾資勸化眾生向道而修。況且前述四章,均有以靈魂之遭遇以及趨吉避凶之闡述,則更可加深閱者之印象矣!

今此而後,本書將再廣泛闡述,各家修子在生命過程未至命終之際如何修持,更可達到命終之後不致墜入輪迴。  

 

第二節 覺證

  試舉目前諸宗脈道場之修持,大都在行持於宿世、前世等業因之中;換言之,亦即大都停留在行功了愿的進修過程。當然這種修持乃是循序漸進的正宗修道,只不過落於了脫過去因,而對未來果之修證所能得到的效益,卻必須千辛萬苦加倍行持。(因為尚有過去業的討報,所以無法達到盡修盡得的境界。)

舉目環視目前各大教門道場所傳佈之道,有各自倡言本宗教義俱能達到究竟之境,直如宗教之春秋戰國。實則各大教門以及道場確實有超脫之道,但是卻因修持者或心志不誠,意志不堅;或者認理不明等等後天因素,致使各家精髓未能發揮光大。試舉佛道而言,大支分流,宗脈紛歧,各倡其說,演繹流傳,或有失誤,或成別支,以致教義不彰,反有淪為宗教聖務形成人為庶務之爭。

昔日佛家精修之士以慧生定。乃以頓悟進入空靈妙境,產生無邊智慧,乃得以窺參天地造化而繹傳佈法,普度眾生。道家以日月陰陽之理,得勘玄機,融入天地而生生不息;乃為玄妙而成天地人三才並立無生無滅之境界。但道傳不計年,直至今日,宗脈錯雜,雖然可得普化眾生之便利,但直入空玄妙境之奧理卻受日漸膚淺之表面文章所掩蓋。因而近世以來,修道子受此誤導,乃致多行冤枉路,繞了一圈還是未達究竟。也因此日積月累,重覆顯現過去業因,漸消漸種,因此無可避免永墜於輪迴之中。

  所謂十世修來一世佛,亦即以行功了愿漸消過去業,而漸積未來果的現象。另一個對立之觀點,所謂十世劫磨一世消,即是以了除夙累的牽纏。上天亦因有鑑於此,乃有所謂末法清算;亦即欲使修道子在迂迴之道程中,能夠不多繞冤枉路,使過去業顯現於精修道子中,了斷過去業,造就未來果。由以上理論可以印證出本身欲在道程中行持,不落入輪迴現象中,修道子必須「堅守心志」。

  「堅守心志」亦乃凝神之具體作法。須知人之心志乃由自幼受教育環境,及至人文、文化之影響而有所建立其雛型,可從個人平素言行略窺一斑。因而對特定事務之立志,以迄貫徹,均可培養其心志之方向;更因如此心志之凝定,其貫徹力量乃由毅力為後盾。故心志確守,則日積月累,亦即凝聚個人心靈力量,終此一生可達到凝神作用。換言之,亦即外用之言行達到內斂之習性,在此過程中點滴使成恆性,必可助益於凝神。

  「覺證」一詞,即為智慧的體驗。「覺」在宗教領域中乃超乎世俗之紛擾,由日常事務而印證天地玄奧,達到體驗,進而可在玄微之中了悟生死情境。欲求了脫輪迴,在生之修持乃正本清源之上策,亦即積極之作法。明悟死後所須面對之事理則乃防杜之消極作法。因而本文主論即在闡述如此宗旨,欲勉眾生在世恆修,以達覺證,而可不墜輪迴。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