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
恒聲集
恒聲集

抑樓價須防負資產潮重現

2017/05/23 08:41:42 網誌分類: 經濟
23 May
        曾幾何時,「負資產」這個名詞令人聞之色變。不過,金管局最新數據顯示,由於樓價近期節節上升,今年首季香港的負資產宗數已歸於「零」。換言之,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樓價開始從高峰「插水」導致出現「負資產一族」計起,至2003年「沙士」期間最嚴峻時錄得超過十萬宗負資產個案,再到現時負資產終於消失,前後歷時20載,真是時光漫漫。

        所謂「負資產」,主要是指一些置業者所持有的物業,價值一直下跌,跌到比本身的按揭成數還要低,就算把物業全部押了給銀行,仍然資不抵債。回想在「沙士」時期,香港的樓價比起97年高峰時,平均暴跌逾60%,有超過20%業主淪為「負資產一族」,十多萬個家庭不僅多年積蓄化為烏有,有些甚至要走上破產之路。所以談起負資產,很多人猶有餘悸。

        樓價一升再升,雖然使負資產消失了,但亦同時帶來了另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就是樓價已去到「高處不勝寒」的境地。早前有調查顯示,香港的住宅負擔比率冠絕全球,以港人平均收入計,要不吃不喝18年,才能買到一個約500平方呎價值542萬元的單位。這反映出香港現時的樓價已與一般市民收入嚴重脫節,「樓價高,租金貴,置業難」,已成為民生的最大怨氣。如何壓抑樓價,已是特區政府的當務之急。

        有一種論調認為,政府採取甚麼「辣招」來壓抑樓價,都只能治標不治本。因為很多人視房屋為生活必需品之餘,更看重其保值和增值功能,對房屋的需求,很大程度是帶有投資或投機的心態,倘若房屋投資或投機的功能缺失,亦即物業價值大跌,需求自然會大幅萎縮。

        上述論點雖有其道理,但把解决房屋問題寄望於「物業價值大跌」和「需求萎縮」,卻非常危險。事關如此一來,必會導到「負資產」潮再度出現,那時對社會傷害有多大,已有前車可鑑。而且,所出現的後果相信比上一次更嚴重,原因是現時有不少置業者除了向銀行按揭,還向發展商或其他財務機構「二按」,若然淪為「負資產」,更難翻身。

        莫忘記,美國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就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當中的教訓值得警惕。況且,香港的房屋一旦喪失了保值和增值功能,對這個經濟開放型的國際城市來說,肯定是一場災難。所以,如何才能做到既能有效抑制樓價,又能避免出現恐慌性「冚市」,這是對特區政府智慧的重大考驗。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