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29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19/12/27 09:24:39 網誌分類: 教育
27 Dec

master曾

329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5461)普通話說:冬扇夏爐(dōng shàn xià lú

解說:

「冬扇夏爐」是成語,意思是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爐。

比喻不合時宜;也比喻毫無用處的東西。

出處·王充《論衡·逢遇》:「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何福祐之有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正月十六貼門神

「門神像應該在春節前貼,過了春節再貼,就是不合時宜。

明代《金瓶梅》:「正月十六貼門神,遲了半月。人也入了土,才來上祭。」

 

5462)普通話說:自身難保(zì shēn nán bǎo

解說:

自身難保是成語,意思是自己保不住自己。

出處1·馮夢龍《警世通言》:「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出處2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哥哥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送回去也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白蟻蛀觀音

(意思是自己照顧不了自己。)

 

5463)普通話說:在劫難逃(zài jié nán táo

解說:

在劫難逃是成語,意思是舊時迷信的人認為命裡注定要遭受的災難是無法逃脫的。

現有時也用來指某種災害不可避免。

出處1·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那兩個是船家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裡不能逃。」

出處2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挨一天是一天唄。在劫難逃,有什麼法兒?」

出處2巴金序跋集之跋》:「那麼重的包袱!那麼多的辮子!我從小熟習一句俗話:在劫難逃,卻始終不相信。」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貓嘴裡的老鼠

(意思是逃跑不了)

 

5464)普通話說:猝不及防(cù bù jí fáng

解說:

猝不及防是成語,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防備

猝:粵音:〔cyut3〔反切:倉没〕

出處1·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姑妄聽之一》:「既不炳燭,又不揚聲,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出處2周而複《白求恩大夫》七:「敵人給這猝不及防的奇襲動作所怔住了,軍心動搖起來。」

出處3魏巍《東方》第二部第二章:「偵察參謀見團長不理,只好快步趕到前面,以便防止猝不及防的意外情況。」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迅雷不及掩耳

(意思是採取猛烈行動,使對方來不及準備,無法做出反應。)

 

5465)普通話說:蠹眾木折(dù zhòng mù zhé

解說:

「蠹眾木折」是成語,意思是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

出處戰國 ·  · 商鞅《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

蠹:粵音:

:粵音:〔隙gwik1〕

可乘,白駒過,有可乘,凶終末,可乘之

【原文】:

戰國 ·衛· 商鞅《商君子·修權》:

「諺曰: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故大臣爭於私而不顧其民,則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

【語譯】:

諺語:蛀蟲多了樹木就會折斷,裂隙大了牆壁就要倒塌。所以大臣如果只爭奪私利而不顧惜百姓,那麼百姓就會背離國君。百姓與國君背離,就是國家的裂隙。各級官吏隱瞞下情侵奪百姓財產,這就是人民的﹝蛀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引蛇入屋拉雞仔

(意思是自招災禍。)

 

5466)普通話說:瓦解星飛(wǎ jiě xīng fēi

解說:

「瓦解星飛」是成語,意思是:像瓦片那樣碎裂,像星星那樣飛散。

比喻人群離散,各奔東西。

出處1·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正青春似水,嬌兒幼女成家計,無憂慮,少縈系;平地起風波二千尺,一家兒瓦解星飛!」

出處2·無名氏《魏征改誥》第二折:「憑著俺將勇兵強,我直著他瓦解星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樹倒猢猻散

 

5467)普通話說:大斗小秤(dà dǒu xiǎo chèng)

解說:

大斗小秤是成語,意思是使用超過標準的「秤」收進,用小於標準的「秤」秤出,進行剋扣剝削。

秤:稱重的器皿。

出處1·吳承恩《西遊記》第11回:「大斗小秤、姦盜詐偽、淫邪欺罔之徒,受那些磨燒舂銼之苦。」

出處2·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不存公道,大斗小秤,侵剝百端,以緻小民愁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九出十三歸

(意思是剝削剋扣窮人)

指舊日去當舖,用10元物品抵押,當期3個月,月息就是1元,每個月需要納息1元;但在「押當」物件時,當押物品價值10元的話,當押店只付出9元,這就是九出;客人到期取贖時,卻要加收三個月的利息3元,共收13元,所以稱為十三歸

這是血盆大口、重利盤剝。因此,在生意場上,如果認為對方食水太深、置別人利益不顧的,民間就稱之為九出十三歸

 

5468)普通話說:蒼蠅碰壁(cāng yíng pèng bì)

解說:

「蒼蠅碰壁」意思比喻壞人走投無路,處處失敗,四處受挫。

形容壞人終不會有好下場。

壁:牆壁。

出處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幾隻蒼蠅碰壁。」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惡人自有惡人磨

(意思是狠毒的人自然會有更狠毒的人來折磨他,壞人是終會有報應的。)

 

5469)普通話說:便宜無好貨(pián yí wú hǎo huò)

 解說:

「便宜無好貨」意思是價格低廉就不會有質量好的東西。

出處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9回:「便宜無好貨,這藥是吃了不中用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到都喊三聲

 

5470)普通話說:得寸進尺(dé cùn jìn chǐ

解說:

得寸進尺是成語,意思是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

指貪心不滿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

出處1《老子·道德經》:「不敢進寸而退尺。」

出處2《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

出處3高陽《清宮外史》下冊:「法國得寸進尺,五年以後吞併了整個南圻,而心猶未足,還打算攘奪北圻,僅留下中圻給越南。」

得寸進尺效應】:

一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高點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我們把這叫做得寸進尺效應

得寸進尺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

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

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 得寸進尺效應 ”。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於人的動機是複雜的,人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

另外,人們總願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下去。

上述心理效應告訴我們,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意思是做人不能太軟弱。)

 

5471)普通話說:六耳不同謀(liù ěr bù tóng móu)

解說:

「六耳不同謀」是成語,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祕密。

後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後亦作[六耳不通謀]。意思是不能與第三者共機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知人口面不知心

(意思是別人的說話不可盡信。)

 

5472)普通話說:以訛傳訛(yǐ é chuán é

解說:

「以訛傳訛」是成語,意思是把本來就不正確或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話又不正確地傳出去,越傳越錯。

出處1明.陸採懷香記.第三五出》:「以訛傳訛,紛然流謗,使深閨知凶信必生淒愴。」

出處2·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這兩件事雖無考,古往今來,以訛傳訛,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這些古蹟來以惑愚人。」

【以訛傳訛典故】

宋國的丁家庭院裡沒有井,於是只能出門打水,經常一個人在外面幹活。

等到他家院子裡打鑿好一口井之後,這家人就告訴街外人說:「我家院子打鑿好一口井後(就如同)得到了一個人(一般)。」

聽到了這話的人卻互相轉告說:「丁家人打井,挖出來了一個人。」

國人都在討論這件事,宋國的國君聽說了這奇怪事之後;

國君派人去問丁家的人。

丁家的人回答說:「我的意思是說,我家院子打鑿好一口井後,得到了像一個人那麼多的勞力,不是說我從井裡挖出了一個人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一人傳虛,十人傳實

(意思是消息以訛傳訛傳遞,傳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會使人信以為真。)

 

5473)普通話說:貪得無厭(tān dé wú yàn)

解說:

「貪得無厭」是成語,意思是追求財物沒有滿足的時候。

貪:求多;得:獲取;厭:滿足。

出處《西遊記三之岳陽飛度》:「洞賓歎曰:人心貪得無厭,一至於此!」

【成語辨析】

貪得無厭和「得寸進尺」都有不滿足的意思。

貪得無厭形容人極其貪婪;不知滿足;多指人的性格;

「得寸進尺」指逐步地奪取;多指人貪婪的行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做了皇帝想升仙

(意思是人心無厭足。)

 

5474)普通話說:欲蓋彌彰(yù gài mí zhāng

解說:

「欲蓋彌彰」是成語,意思是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

出處1《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彌彰;而懲不義也。」

出處2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求名而忘;欲蓋彌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事難瞞四鄰

(意思是對於周邊的人而言,發生事端,是隱瞞不住情況的。)

 

5475)普通話說:不義之財(bù yì zhī cái)

解說:

「不義之財」是成語,意思是不應該得到的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錢財。

不義:不正當;不合理。

出處1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

出處2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十二卷:「這不義之財,犬豕不顧,誰人要你的!」

豕:粵音:

豕:解:公猪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冤枉嚟,瘟疫去

(不正當途徑得來的也會在不正當情況下失去,當中帶有「不義之財永無久享」的意味。)

 

5476)普通話說:瞞心昧己(mán xīn mèi jǐ

解說:

「瞞心昧己」是成語,意思是違背良心幹壞事。

昧:欺瞞。

出處1· 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折:「欺天負人,瞞心昧己,神明也不保佑。」

出處2· 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叵耐這禿廝!這般可惡!僧家四大俱空,反要瞞心昧己,圖人財利。」

叵:粵音:

出處3《元曲選·戴善夫風光好四》:「我則道你是鋪眉苫眼真君子,你最是昧己瞞心潑小兒!」

苫:粵音:

鋪眉苫眼:解:1、裝模作樣。2、有模有樣。

潑小兒:解:野蠻、不講理的小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打爛齋缽

(意思是做事破了戒、違背良心與宗旨。)

 

5477)普通話說:護短(hù duǎn)

解說:

「護短」的意思是為缺點或過失辯護。

形容隱瞞失敗,推託過失。

出處1晉葛洪《抱朴子·勤求》:「諸虛名之道士,既善為誑詐以欺學者,又多護短匿愚,恥於不知。」

出處2《宋史·王顯傳》:「顯或失誤,護短終不肯改,上每面戒之。」

出處3《水滸傳》第四回:「首座道:長老只是護短,我等只得從他。不諫不是,諫他不從,便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手指拗入唔拗出

(比喻不管己方是否有缺點或過失,一定偏幫自己方面的人,決不會偏袒有道理的外人。) 

 

(5478)普通話說:薄舌(qīng zuǐ bó shé)

解說:

「輕嘴薄舌」是成語,意思是指說話輕率,言語隨便。

也比喻人愛說俏皮話。

出處1·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五:「叵耐鄰里有一班浮薄子弟,平日見王媼是個俏麗孤霜,閒常時倚門靠壁,不三不四輕嘴薄舌的狂言挑撥。」

出處2·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五回:「襲人聽了話內有因,素知寶釵不是輕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想起上日王夫人的意思來,便不再提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嘴尖舌頭快

(比喻說話多而輕率。)

 

5479)普通話說:鷸蚌相爭(yù bàng xiāng zhēng

解說:

鷸蚌相爭是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出處《戰國策》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語譯】

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拑死你。」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坐山觀虎鬥

(比喻對雙方的鬥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5480)普通話說:花開堪折直須折(huā kāi kā zhé zhí xū zhé)

解說:

出處《金縷衣》

作者: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解析】

金縷衣:以金線製成的華麗衣裳。

堪:可。

直須:不必猶豫。

我勸你不要顧惜華貴的金縷衣,

我勸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時。

花開宜折的時候就要抓緊去折,

不要等到花謝時只折了個空枝。

此題作者為杜秋娘。這首詩含義比較單純,反覆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

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

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

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為「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

有一種歌詞,簡單到一句兩話,經高明作曲家配上優美的旋律,反覆重唱,尚可獲得動人的風韻;而《金縷衣》,其詩意單純而不單調,有往復,有變化,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作為獨立的詩篇搖曳多姿;更何況它在唐代是配樂演唱,難怪它那樣使人心醉而被廣泛流唱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意思是見到時不拿過來,以後再想要就更難辦了。)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