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91-10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2020/05/12 13:52:39 網誌分類: 教育
12 May

master曾

91-10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頭條日報網站master曾(共20290

【91】【六書的內客】—漢字的結構

六書的概念】  

尤碧玲老師編寫

 

漢字的結構

 

 

1漢字的結構是指漢字的組成方式,也稱「造字法」。但這個造字法並不是古人造字時預先設定的造字法則,而是後人根據漢字的組成情況分析出來的。

 

2漢字結構理論中最著名的是「六書說」,它是漢代人對漢字的構成規律加以概括和歸納。

 

以下僅就文字構造的基本法則分別加以介紹:

 

說文解字敘:

  1 象形者, 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2 指事者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3 會意者 ,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4 形聲者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 轉注者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 假借者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補充說明:

1 古人造字的原則共有六項,稱為(六書)

 

2 六書是就已有的文字加以研究分析,整理歸類所得,因此我們可以依據六書的 類別,為每一個字找出當初造字的方法。

 

3 一般習用之六書名稱與次序: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

4 六書之中象形字最早;形聲字最多。

 

5 造字的基本法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6 造字的補充法則—轉注、假借 。

 

7 不能再加以分析的獨體、稱為「文」—象形、指事。

 

8 可以再加以分析的合體,稱為「字」—會意、形聲 。

 

9 象形與指事之分別—象形是具體的「物」;指事是抽象的「事」。

 

1 0 會意與形聲之分別—會意是「形符」+「形符」;形聲是「形符」+「聲符」。

 

【92】

六書中的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 轉注、假借你都能理解彼此的分辨嗎?

 

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但嚴格說來這兩種應屬於用字的方法

 

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1【象形】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 ​​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2【指事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

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形聲屬於“合體造字法”。

3【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4【會意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

“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

“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5【轉注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

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

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6【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語裡有的詞,沒有相應的文字對應。

 

於是就找一個和它發音相同的同音字來表示他的含義。

 

例如“自”本來是“鼻”的象形字,後來借作“自己”的“自”。

 

 

六書的運用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

 

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

 

 

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

好像“軚”、“锿”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

 

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

 

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

 

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

 

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

也由於形聲字在創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時代約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聲,但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字。

【93】

象形文字—簡介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

 

它是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

象形文字起源】:

 

1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它是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

 

2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例如“  ”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 ”字像一隻龜的側面 ​​形狀,“  ”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  ”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艹”(的本字)是兩束草,“  ”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  ”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1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2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3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

 

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刪象徵性符號而成。

4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

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因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並且較易使用的字體。

5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6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解釋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崙大軍入侵埃及時,隨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94】【象形文字的流變—你認識這些象形文字嗎?】

第三冊語文常識(上)中國文字的構造

1距今約5000年,古埃及人創造了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相比起來,聖書字還遠遠不及中國距今約6000年的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宜昌楊家灣等古文化遺址的陶文字來得成熟。

 

2但它的特別意義在於—原分佈在中國伊犁河流域的閃族(賽種)因大月氏(中國古族)西進而被迫西遷到地中海沿岸,約於公元前15世紀,其中的一支腓尼基族藉這種象形文字創造了歷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只有輔音,沒有元音,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

 

3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如阿拉伯、印加、猶太字母等。到了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字母在亞洲廣為流傳。

 

4人類在大約6000年前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後來巴比倫和蘇美爾人又發明了楔形文字。這兩種文字符號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現。

 

5大約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現了腓尼基文字,現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語、希臘語、拉丁文、希伯來語、英語等,都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從腓尼基文字發展而來的。

【95】【中國早期的文字就屬於象形文字】

1在1799,有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別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

2有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並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及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隨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

3商博良於1822年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眾。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內容,因此成為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

4法國名將拿破崙·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崙派遣的歷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96

【學習目標】字詞辨識

【答案】選擇(A)

 

「古人把龜甲削平磨光後,先在背面鑽鑿出凹穴,占卜者再把燒紅的木條

插進這些凹穴中,龜甲受熱膨脹裂開,在正面產生像『卜』字形狀的裂痕。

 

占卜者根據這些裂紋來判斷吉凶。」

 

根據這段文字記載,可以推知「卜」字的造字法則與下列哪一個字相同

 

(A)冊  (B)刃  (C)江  (D)伐

 

【解說分析】

(A)「冊」屬於「象形字」

(B)「刃」屬於指事;

(C)「江」屬於形聲;

(D)「伐」屬於會意。

97

【學習目標】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答案】(A)

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出

 

甲、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丙、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

 

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甲)出自《老子四十七章》。從「不行」、「不見」、「不為」可看出是消極無為的道家思想

語譯】所以聖人不必出外尋求,就能知道事物的本理;不必眼見事物形象,就能明白事物的本體;不必有意作為,就隨物之性而獲得成功。

 

(乙)出自韓非子《心度》。從「法與時移」、「禁與能變」可看出是法家反傳統、

變異古制的觀念。

語譯】在上位者制定國家的法律,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或修改法度,以因應不同

情勢的變化。

 

(丙)出自荀子《性惡》。從「習偽故」可看出是儒家 荀子的思想。

語譯】聖人殫精竭慮累積知識,熟悉前人由經驗累積而得的規範,由此而創制了禮義,

訂定了法度

 

(丁)出自墨子《尚同》。從「尚同」可看出是墨家的思想。

語譯】古代的聖人之所以能夠把事情辦成功,名聲垂於後世,沒有其他特別的原因,只是能夠以「尚同」的原則來治理政事。

 

98

【學習目標】詞義辨識

【答案】(A)

 

「不憂一家寒,所憂四海飢。」

 

這句話展現的胸襟,與下列何者最接近

 

(A)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B)君子固安分,毋聽勞者譏

(C)仁者恥貪冒,受祿量所宜

(D)良馬不念秣,烈士不苟營

【語譯】

(A)大丈夫貴在飛黃騰達後能做利國利民之事,使天下蒼生皆能受益,而不是追求個人生活的享受。語出白居易《新製布裘》;

(B)君子堅守本分,勤奮讀書,不需要理會那些勞力工作者的嘲諷。語出盧綸《寄贈暢當山居》;

(C)有仁德的人為官以貪求財利為恥辱,接受俸祿以切合職位本分為宜。

   語出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D)良馬志在千里,不會在意草料的好壞;志士以天下為己任,不會苟且鑽營謀求私利。         語出張籍《西州》

 

【解說分析】我對自己一家人的溫飽不感到擔憂,而是憂慮天下百姓能否得到溫飽。設題強調作者希望能濟助天下百姓,使其生活無虞,不致飢餓受凍。

 所以選擇(A) 項。

99

【學習目標】文意辨識

【答案】(D)

以下為三則文壇軼事:

 

甲、法國文豪雨果評論斯湯達爾名作紅與黑說:「我試著讀了一下,但是無法

讀到四頁以上。」

 

乙、美國作家梅勒評論另一作家名作說:「那不叫寫作─那其實只是打字。」

 

丙、英國文學家王爾德評論名詩人波普說:「有兩種人不懂詩,一種是不喜歡

   詩的人,另一種就是波普的讀者。」

 

這三位評論者的意見,最可能透露出下列哪一種心態?

 

(A)好而能知其惡,惡而能知其美

 

(B)人譽己則以為喜,人毀己則以為怒

 

(C)君子不以所能者責人,不以人之不能者辱人

 

(D)恃己善,不服人之能;矜己藝,不敬人之文

 

【解說分析】設題的三位評論者對於所評論的對象,皆表現出批評、指摘的態度,故選(D)

(A)喜愛那個人,卻能看到那個人的缺點;厭惡那個人,卻能看到那個人的優點 

(B)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覺得高興;聽到別人毀謗自己,就覺得憤怒 

(C)一個有仁德的人,不會以自己的長處來責備別人,不會以對方的短處來侮辱別人 

(D)仗恃自己的品德優越,而不欽佩別人的才幹;自誇自己技能高超,而不敬重別人的詩文作品。

 

100

【學習目標】文意辨識

【答案】(A)

 

「閒暇時,不曾留心;倉率時,措手不及。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

或不悔,事過後依然如昨。世之人如此者多矣。」

 

這句話的用意,在提醒世人行事之際應注意下列何者?

 

(A)宜未雨綢繆,勿因循苟且

(B)接受失敗,後悔無濟於事

(C)能當機立斷,可少怨寡悔

(D)隨機應變,成敗無需掛懷

 

【解說分析】由「閒暇時,不曾留心;倉卒時,措手不及」可知作者認為閒暇時若未事先預備,防患未然,等到事情發生了,便會在倉卒之間措手不及,旨在告誡世人「未雨綢繆」的重要;

 

「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或不悔,事過後依然如昨」說明世人因未有準備,當下只能敷衍了事,然而事過境遷後,仍沿續舊習不思改革,這也是作者所不樂見的。

所以選擇(A)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