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101-11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2020/05/13 08:20:04 網誌分類: 教育
13 May

master曾

101-110】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頭條日報網站master曾(共20290

101

【學習目標】理解及辨析古今作品之意義內涵

【答案】(B)(E)

針對下列作品內容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屈原《漁父》藉漁父的莞爾一笑,表現對屈原擇善固執的讚賞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藉左忠毅公的遭遇,表達作者反對監獄酷刑的態度

 

(E)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在山水中尋得寄託的喜悅

 

【解說分析】

(A)漁父「莞爾而笑」是漁父不認同屈原的見解,但也不忍苛責的表現。

(C)確立師道觀,說明求師問學的重要,並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恥于為師的心態。

(D)藉左忠毅公的遭遇,凸顯其公忠體國的節操。

 

102

【學習目標】文意辨識

【答案】(A)

 

「晉朝“中行寅”將亡,召其太祝簡欲加罪。曰:『子為我祝,齋戒不敬,使吾國亡。』太祝簡對曰:『今舟車飾,賦斂厚,民怨謗詛多矣。苟以為祝有益於國,則詛亦將為損。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

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文中太祝簡所言的主要涵義應為下列何者?

 

(A)表達國之存亡繫於施政,非關祝者

(B)辯解祝者力寡,禱詞難以上達天聽

(C)批評主政者只重視享受,疏於齋敬

(D)說明亡國乃因上位者迷信怪力亂神

 

語譯】晉朝「中行寅」將死之前,召來太祝簡想治他罪。中行寅說:「你為我的國家主掌祭祀工作,但齋戒時卻不夠虔敬,導致了國家的滅亡。」太祝簡回答說:「您的船和車裝飾華麗,對人民徵收極重賦稅,才導致這麼多的民怨和詛咒。若以為太祝有助於國家興盛,那麼人民的怨恨和詛咒也將會對國家有所損害。一個太祝祭祀祈禱,但全國人民卻加以詛咒,一個太祝抵不過萬民的詛咒,國家滅亡不也是必然的嗎,太祝有什麼罪過呢?」

 

【解說分析】由太祝簡的回答:「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祝其何罪?」

可知國家的存亡,不在太祝是否誠敬地祭祀祈禱,而在施政者施政內容是否可得民心,

所以選擇(A) 項。

103

【學習目標】判讀文字的能力;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請參看寫作提示

閱讀下列新詩,依框內要求作答。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再別康橋》

 

在本詩中,徐志摩如何透過景物的描寫,傳達他與康橋之間深厚的情感請加以分析說明。

 

【寫作提示】:

本詩中的金柳、水草,通過詩人的想像,都成了已注入詩人情意的形象。試看

〔第二節〕以河畔的金柳比擬夕陽中的新娘,摹寫心頭蕩漾的豔影;

〔第三節〕以水底招搖的青荇比擬自己,渴望成為陶醉在康河裡的水草;

〔第四節〕以水光與天光交映的清潭之美,表達自己對康橋存有彩虹般的夢,「沉澱」有深藏之意,遮覆在榆蔭下的潭就像深藏在心底的夢。

〔第五節〕承第二、三、四節而生,表現尋夢的歡欣,詩人在無限耽迷眷戀正欲忘情放歌之際,忽然體認到即將離別「不能放歌」,境隨情轉,繁華笙簫頓時化作全康橋的沉默,終於以「不帶走一片雲彩」宣說感慨,無限低回。

〔第六節〕具形象的康橋、有聲的笙簫,形容難以言傳的悄悄之心、沉默之情,也是極具詩意的修辭。

 

104

【學習目標】文意辨識

【答案】(C)

 

山海經:「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

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

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猩猩,食之善走。」

假如夢蝶來到了招搖山,晚上找不到路。

 

 

下列何物最能幫她解決這個問題?

 

(A)金玉  (B)祝餘   (C)迷穀  (D)猩猩

 

語譯】:山海經:「招搖山屹立在西海岸邊,生長著許多桂樹,又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卻開著青色的花朵,名稱是祝餘,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飢餓。

 

山中又有一種樹木,形狀像構樹卻呈現黑色的紋理,並且光華照耀四方,名稱是迷穀,人佩帶它在身上就不會迷失方向。

 

山中還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猿猴但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既能匍伏爬行,又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名稱是猩猩,吃了牠的肉可以使人走得飛快。」

 

【解說分析】由「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可知佩帶迷穀就不會迷失方向,所以選擇(C) 項。

 

105

【學習目標】文言詞義的辨識。

【答案】(B) (D

古代「度量分別指長度、容量、重量

 

下列文句「 」內的詞,與「」相關的選項是: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B)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C)「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D)「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E)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解說分析】考驗同學如何表示「度、量、衡」的古代詞彙,等於是考驗「文言文的詞義」

(A)項出自韓愈《祭十二郎文》:「所以(我)才離開你到京師任官,以求得微薄的俸祿。」

斗斛,是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斗。

(B)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我力氣大到能舉起一百鈞的重物,卻舉不起一根羽毛。」

百鈞,三千斤。一鈞等於三十斤。

(C)項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酒杯傳來遞去,算籌你增我減;一下子站,一下子

坐;大家叫鬧成一片,歡笑成一團。」觥籌,酒杯和籌碼。

(D)項出自曹雪芹「劉老老進大觀園」。

(E)出自司馬遷《鴻門宴》:「我進了函谷關以後,絲毫都不敢動,登記官吏百姓戶口,

封存府庫財物,專等著將軍來接收。」秋毫,秋天動物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微小的

事物或數量。

 

【答題要領】詞義的辨析,除了憑記憶以外,也可憑上下文「逼」出。

五個選項中比較費斟酌的是(E)「秋毫」。

 

「毫」現代雖用作重量單位(錢的千分之一),但古代只用作長度單住,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再者,「毫」如果是單位名,其上應加數字(如「百鈞」、「一兩」),不可能加一個

「秋」字。

106

命題作文:

【學習目標】表達及創作的能力

俗話說:「有捨有得,不捨不得。」人們為了生活,整天忙忙碌碌,急於獲得,

而吝於割捨。事實上,該捨不捨,造成生活的負擔;不該捨而捨,又造成人生的

遺憾。

到底何者該捨?何者不該捨?值得我們深思。請以「捨與得」為題,或

提出自身體驗,或舉出古今事例,書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寫作提示】

1.       須把握題目「捨與得」的意涵,「捨」是可以擁有,但卻選擇不去擁有,與「失」有別。

 

2.       依題目要求,內容應包括「自身經驗或古今事例」以及「自己的看法」兩個主要部分。

 

3.捨與得是一種處世哲學及藝術,兩者有時相克、有時相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概念,

若能真正把握其中的尺度,則能減少遺憾,讓人生更圓滿和諧。

 

4. 「捨」與「得」舉例:玫瑰花是美麗而耀眼的,你可以把它摘下來,就擁有了它,

但花離開枝葉,很快就會凋謝,無論你多麼用心去呵護它,都無法阻止他凋謝的命運。

相對的,如果你只是遠遠地欣賞,不去摘它,往後天天都能看到這朵美麗的玫瑰花。

107

【學習目標】典故的使用

【答案】:(A)(B)(E)

「用典」是古典詩詞常見的表現方式。

 

下列關於各詩詞句子「使用典故」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天子三章傳,陳王七步才」用「曹植」的典故

 

(B)「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用「孔子」的典故

 

   (C)「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用「白居易」的典故

 

(D)「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用「白樸」的典故

 

(E)「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用「屈原」的典故

 

【解說分析】:

(A)語出《全唐詩》卷五九李嶠詩。曹植有「七步成詩之才」。

語出唐太宗《經鄒魯祭孔子而歎之》。

(B)《論語‧子罕》:「子曰:鳳凰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又《孔叢子》:叔孫氏之車子金且商,樵于野而獲麟焉,眾莫之識,以為不祥。夫子往觀焉,

泣曰:「麟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

(C)語出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用王昭君的典故。

(D)語出白樸《沉醉東風.漁父詞》用張志和的外號。

(E)語出劉克莊《賀新郎.端午》靈均為屈原別號;另屈原自比「蘭」、「椒醑」,亦為解題關鍵。

108

【學習目標】字詞辨識

【答案】:(B)(C)

根據被說服對象的身分或特質,調整勸說的態度與內容,是想要說服他人

的重要原則

下列文句,與此一原則相關的選項是:

(A)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B)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C)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

 

(D)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E)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解說分析】(A)語出《論語‧衛靈公》。旨在說明君子用人取其善,非說服之術。

(B)語出《孟子‧盡心下》。意謂:「遊說達官貴人,要存著輕視的心理,不要把他富貴高顯放在眼裡。」

(C)語出《鬼谷子‧權篇》第九。意謂:「與富有的人言談,依據高貴;與貧窮的人言談,依據利益。」

(D)語出《論語‧子路》。旨在說明君子小人不同之事,非說服之術。

(E)語出《孟子‧告子下》。旨在說明聖賢困窮,天堅其志,次賢感激,乃奮其慮,非說服之術。

 

109

【學習目標】摹寫的技巧

【答案】:(B)(D)(E)(D)(E)

寫作時,運用人類各種感覺可以相通的原理,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移轉到另一種感官上,常能產生新穎的效果

 

例如「好一團波濤洶湧大合唱的紫色」的詩句,即是運用聽覺的動感,來摹寫視覺的形象

 

下列文句,也採用不同感覺移轉的手法的選項是:

 

(A)陰陰夏木囀黃鸝

(B)間關鶯語花底滑

 

(C)那株柳在矮牆邊迅速抽芽/把自己站成一個春

(D)晴天之後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出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

 

(E)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

 

【解說分析】:

(A)純描摹聲音(另含「倒裝」修辭)。

(B)「間關鶯語花底滑」即「鶯語間關花底滑」,藉著描寫鶯語來描寫絃聲。這個「鶯語」出現在「花底」,聲音是「間關間關…」,給人的感覺很「滑」。

(D)視覺移轉至觸覺、聽覺。 

(E)味覺移轉至視覺、聽覺。

110

【學習目標】一詞多義辨識

【答案】:(A)(B)(D)

下列關於「春秋」一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指一年中的春、秋二季,如陶淵明《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B)人們常以春、秋二季代指一年四季或代稱歲月,如「我們不該虛度春秋」

 

(C)「春秋」在歷史上是群雄爭霸的時代,後世遂以「春秋鼎盛」指事業成就達到高峰

(D)指六經中的《春秋》,如《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E)《春秋》為編年體史書,後世的編年體史書遂往往以「春秋」為名,如《呂氏春秋》

【解說分析】:

(C)「春秋鼎盛」指人正值壯盛的年紀。

(E)「春秋」為古代史書的通稱。《呂氏春秋》則為呂不韋集門客所撰,推廣己身政治見解的書籍,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