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6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5/28 13:39:37 網誌分類: 教育
28 May

master曾

36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081)普通話說: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gū wàng yán zhī,gū wàng tīng zhī)

解說: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是成語,意思是姑且隨便說說,不一定有什麼道理。

成語出處編輯

出處1《莊子 ·齊物論》:「予嘗為女(汝)妄言之,女(汝)亦以妄聽之奚。」

出處2《聊齋誌異》漁洋山人《題辭》: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

出處3宋·葉夢得《石林避暑錄話》卷一載:「蘇軾在黃州及嶺表,每旦起,不招客相與語,則必出而訪客。所與遊者亦不盡擇,各隨其人高下,談諧放蕩,不復為嶺畦。有不能談之,則強之使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於是聞者無不絕倒,皆盡歡而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三七講四六聽

這是台灣諺語:

「三七講」意思是指人說話的可信度只有三分或七分,另外則有七分或三分是虛假不真的﹔

「四六聽」是相對於「三七講」的人所說的話,別人說話,我們只能相信個

四分或六分,因為他隨便說說,我們就隨便聽聽,不可當真,否則誤以為真的話,屆時可能會發生笑話或者更倒楣的事呢!

 

6082)普通話說:一筆抹殺(yī bǐ mǒ shā)

解說:

「一筆抹殺」是諺語,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盤否定。

出處1·沈德符《野獲編》:「而世宗獨斷,直謂議禮新貴所昭雪,即跖蹻亦必曾史。遂將前後援書,一筆抹殺。」

出處2魯迅《二心集·我們要批評家》:「然而新的批評家不開口,類似批評家之流便趁勢一筆抹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耍手兼擰頭

形容又搖手、又搖頭,表示堅決不同意幹某事。

例子1:佢份人好縮骨架,一叫佢幫手,即刻耍手擰頭。

例子2:老世叫佢春節番嚟公司加班,佢第一時間耍手兼擰頭。

 

6083)普通話說:插圈弄套(chā quān nòng tào)

解說:

「插圈弄套」是成語,比喻耍陰謀陷害人。

出處劉紹棠《狼煙》二十二:「糟老頭子齊柏年,黃口小兒俞菖蒲,花言巧語,插圈弄套,哄騙我跟他們合夥打日本,我才不中他們的借刀殺人之計。」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死貓

意思與「揹鑊」同義,內地會叫作「孭黑鑊」,指受冤枉或被人陷害。

例句:一日最衰都係佢,搞到要我食死貓啊!

 

6084)普通話說:心如刀割(xīn rú dāo gē)

解說:

「心如刀割」是成語,意思是內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樣。

出處元·代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待著些粗糲,眼睜睜俺子母各天涯,想起來我心如刀割。」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心都實晒

這是一句廣東話歇後語,鹹蛋滾湯──心都實埋

「心都實埋」(心也實了)是鹹蛋滾湯後,蛋黃心會變「實」(硬)的緣故。廣東人會用「心都實埋」來表示「心灰意冷/心灰意懶」、

「心涼了半截/心冷了半截」,意即因遭受挫折而失望或灰心;

如是者,與之相關的事物已「不在心」了。

「不在心」猶如「心不在」,亦即失去了心,這可看成「心失」;

「失」通過變調成「實」,那就有「心實」的講法。

咁呢個「實」字又點嚟架?

有人用「結實」解,但睇落唔啱詞意,故非也。

其實,呢個實非漢語字也,用漢解只係穿鑿附會。

原來,呢個「實」字來自古百越語,響百越語中,「實」字的

意思是綁(住)、勒(住),所以,心實原意是「心被緊緊地綁著」,

與現代粵語詞意非常相符。

 

6085)普通話說:臭味相投(chòu wèi xiāng tóu)

解說:

「臭味相投」是成語,意思是有「壞」思想,「壞」作風的人在志趣、

習慣等各方面都相同,彼此合得來。

出處1《左傳·襄公八年》:「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出處2《醒世恆言.卷二六.薛錄事魚服證仙》:「這二位官人,

為官也都清正。因臭味相投,每遇公事之暇,或談詩,或奕棋,

或在花前竹下,開樽小飲,彼來此往,十分款洽。」

出處3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八回:「兩情不謀而合,

況是彼此熟識,一經會面,臭味相投,當即互相借重,定名為請願聯合會。」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痴痴呆呆坐埋一枱,昂昂居居企埋一堆

粵語說「憨居佬」,就是說這個人很傻乎乎。

「企」就是站的意思,「企埋」就是站住。

「一堆」就是一幫人的意思。

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都是差不多。一個「坐」一個「站」,

意思都是「一幫傻子」在一起。

簡單的說就是說物以類聚,一群傻子。

要明白一點,就是不一定要坐在一桌才可以說一枱的。

這兩句話就是兩句「順口溜」,所以說出來很有意思的。

補充:這兩句話,可以延伸來嘲諷一些人一起做些很傻的,無聊的,

令人反感的,讓人無語的事情,這時候就可以用這句俗語。

 

6086)普通話說:鬼話連篇(guǐ huà lián piān)

解說:

「鬼話連篇」是成語,意思是滿口說的全是矇騙人的胡言亂語。

鬼話:不真實的話。

連篇:一篇接一篇。

出處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四回:「鬼話連篇,捏造出許多洞府,許多法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閻羅王出告示—鬼睇

照字面意思的,閻羅王出的告示專門是給鬼看的,

歇後語,「鬼睇」帶有鄙視的否定態度,表示誰也不想看;

舉例:

佢嘅文章又臭又長,閻羅王出告示,鬼睇咯。

這個俗語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閻羅王出的告示是給「小鬼」們看的,

只有「鬼才看」,就是正常人誰都不想看的意思。

這裏除了「閻羅王」之外,另外一個在粵語中常見的表達形式就是「鬼」。

「鬼」字用在粵語口語中的時候,可以表達「強烈的肯定」和

「強烈的否定」兩重意思。

「閻王」和「閻羅王」兩者是有區別的:

相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閻王」和「閻羅王」之間在概念中是劃等號的。

這裏先糾正大家一個概念性的錯誤。

「閻羅王」並不是「閻王」。

原來:

「閻王」是中國傳統神話中掌管「陰曹地府」的神,也就是「冥界」的王,

相當於「希臘神話」和「聖鬥士」中的「冥王哈迪斯」。

而「閻羅王」是冥界十殿閻羅君中的第五殿之主,他是隨着在佛教由

印度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本土的道教影響後產生的。所以「閻王」才是

統領陰間的大神哦。

在古代神話中,相傳宋代「開封有個包青天」的包拯死後,因為他在陽間

廉潔奉公、剛正不阿,被「閻王」封為「冥界」第一殿之主。

後來因為包拯生性喜好為民伸冤,因此在陰間釋放了很多冤死的亡魂,

造成陰間秩序混亂,被「閻王」降罪,貶到了第五殿,被封「閻羅王」。

以上就是有關「閻王」和「閻羅王」的區別,以及關於「閻羅王」的傳說。

不過在口語中,中國人通常並不區分「閻王」和「閻羅王」。

 

6087)普通話說:天外有天(tiān wài yǒu tiān)

解說:

「天外有天」是成語,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境界。

多用來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擴大。

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閱歷不盡。亦作「山外有山」、 「峰外有峰」。

出處1《敦煌曲·何滿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邊更有天。」

出處2《濟公傳.第一八八回》:「豈不知泰山高矣,泰山之上還有天;

滄海深矣,滄海之下還有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膽要大而心要小,

智要圓而行欲方,見狸貓而當虎看,方保無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惡馬惡人騎

比喻壞人自有比他更凶惡的人來懲治他。

【釋義】:這句話是台灣諺語的意思是說再怎樣野再怎樣凶悍的惡馬,也一定有人可以制服牠,引申至一般生活中,再如何的凶狠的人也總有比他還惡的人會去制服他的。

俗語說一物剋一物,再怎樣難以馴服的,也必然會有一個剋星存在,能夠去制服它的。

 

6088)普通話說:孤注一擲(gū zhù yī zhì)

解說:

「孤注一擲」是成語,意思是把所有的錢一次押上去,決一輸贏。

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後一次冒險。

出處1《宋史·寇準傳》:「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

出處2《晉書·何無忌傳》:「劉毅家無擔石之儲,樗蒲一擲百萬。」“” [1]

出處3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無如他被全台的公憤逼迫得沒有迴旋餘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參考用法:

1. 賭博時,一次投下所有賭注,希望能贏錢。

【例】他狠下心來,孤注一擲,結果輸個精光。

2. 比喻危急時投注全力,冒險行動。

【例】現今情勢,只好背水一戰,孤注一擲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曬冷/曬你冷

曬冷=show handall-in,全押注,全部力量都投入或顯示出來。

曬冷=意思是一局定勝負度,開牌吧!

曬你冷=你不用翻牌看了,開你的牌局吧!

【經典對話】:

最出名的〔曬冷/曬你冷〕對話要算星爺的《賭聖系列》,他一邊用頭呀、

腳呀推出賭注,一邊唸著「曬冷/曬你冷」

「你大我,我曬你冷。」

賭聖之後,周星馳用「曬冷」,曬贏秦沛之後,以後每一部「賭片」都有

這麼一句對白,你話算不算經典對話?

 

6089)普通話說:以往鑑來(yǐ wǎng jiàn lái)

解說:

「以往鑑來」是成語,意思是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辦事的借鑒。

比喻跟別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可資借鑒。

出處《三國志·魏書·楊阜傳》:「願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後行,重慎出入,以往鑑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鹽多過你食米

此話多出自長輩之口;

不過,今時唔同往日,說這話的人愈來愈少,一來老人家講這話是恃老賣老。

例句:細路,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啦,咪無料扮四條呀你!

類似的話還有「我走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

意思:這個人閲歷豐富,比對方見識更廣。

 

6090)普通話說:悒悒不樂(yì yì bù lè)

解說:

「悒悒不樂」是成語,形容心裡鬱悶,感到不快。

悒悒:憂愁不安的樣子。

出處1·班固《漢武帝內傳》:「庸主對坐,悒悒不樂。」

出處2·薛調《無雙傳》:「郎君年漸長,合求官職。悒悒不樂,何以遣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頭耷耷,眼濕濕

粵音:(耷dap7);「耷」解:(下垂)

意思是低著腦袋,眼睛濕濕的,形容人沮喪、沒精打采的樣子。

 

6091)普通話說: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màn tiān yào jià jiù dì huán qián)

解說:

「漫天要價,就地還錢」是諺語,意思是無限度地亂要價,形容所提出的

條件、要求過高。

比喻賣方討價過高,顧客以極低價錢還價。

亦可指雙方認知條件相差很大的交涉或談判。

漫天:比喻非常高;

要:索取;

地:比喻非常低。

出處《鏡花緣.第一一回》:「俗云:『漫天要價,就地還錢』,

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加增,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

小弟實難遵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飛擒大咬

「飛擒大咬」,形容勢兇夾狼,原指猛獸搶奪食物時的氣勢,

粵語裡形容人佔便宜佔得很過分的意思。

例如1:二人一起完成了一個任務,但A付出的比B多,B卻要分到專60%

甚至以上的獎金,這時候A就可以說B是「飛禽大咬」了。

例如2:商人在某件商品的原價上抬高數倍價格來坑害「不識貨」的買家,

買家知道了之後也可以罵那名商人是「飛擒大咬」。

 

6092)普通話說:推三拉四(tuī sān lā sì)

解說:

「推三拉四」是成語,意思是找各種藉口推託、阻撓。

推:推諉。

出處1編輯馬烽《呂梁英雄傳》第27回:「你這傢伙膽小怕死,還推三拉四咧!你不敢去,我一個人也敢去!」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好生給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別推三拉四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借頭借路

「借頭借路」其實就是將「」借頭路拆開來講;

咁「頭路」是甚麼意思呢?

頭路是作「門路」解,在百越語中,「頭」的意思是「門」,換句話說,

「借頭借路」意思就是「借門借路」;

比喻人尋找某種「藉口」也。

例子:其實冇人想嚟,嚟到坐一陣,個個借頭借路咪走嗮LO1!   

 

6093)普通話說:惡叉白賴(è chā bái lài)

解說:

「惡叉白賴」是成語,意思是耍無賴,無理取鬧。

出處1元·馬致遠《青衫淚》:「更待要秦樓夜金釵客,索甚麼惡叉白賴,鬧了洛陽街。」

出處2《賴國傳奇》第36回(楚王反目):「探子被捕,叔穎說:我本將你宰了,又道你是楚王府的家僕,楚王知定會惡叉白賴向我要人,我先放了你,你好生感激吧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發爛苴發爛渣

在粵語中,「發爛渣」是發怒的意思,後來引申到發脾氣、發飆、

撒賴都可以用該詞。

「發爛渣」的來源據說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廣州有一家涼茶舖的涼茶十分見效,生意特別好。

別的涼茶舖想得到其配方,就偷偷地去這家涼茶舖撿拾「藥渣」研究。

主人家發現後非常生氣,之後,每次「倒藥渣」前都要先「發爛藥渣」

(把藥渣打爛)。

後來人們就將「發爛渣」用來代表發怒。

例句:佢點解忽然間發爛渣嘅?發生咩事啊?

(他為什麼突然發怒啊?發生什麼事了?)

 

6094)普通話說:得勝的貓兒歡似虎(dé shèng de māor huān sì hǔ)

解說:

「得勝的貓兒歡似虎」是諺語,形容因勝利而得意忘形。

形容由於取得了勝利而得意忘形,自以為了不起。

出處《西遊記.第六一回》:「這大聖果然歡喜。古人云:『得勝的貓兒歡似虎』也,只倚著強能,更不察來人的意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鬆毛鬆翼

這是一句廣東話,意思來自鳥兒弄吓毛,拍吓翅膀,躍躍欲飛。

總體意思就是得意忘形。

最清楚明白的是孔雀,開心歡喜時,牠就會打開雙翼及張開尾毛行來行去;

母雞生完蛋,亦都有類似情況。

 

6095)普通話說:其奈我何(qí nài wǒ hé)

解說:

「其奈我何」是成語,意思是能把我怎麼樣。

出處1《漢書·王莽傳下》:「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出處2宋·李昉《太平廣記·報應十六》:「夫壽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出處3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二十六章:「我不自動辭職,總統其奈我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你咬我食呀

比人話「你咬我食呀」係什麼意思?

如果別人是當著你面說這句話,情況大致上是像這樣:

對方:「你能奈我什麼何?/你能把我怎麼樣?/你吹我唔漲!!

這句話通常是對方在行為或言語上先觸犯你的禁忌(如說了不應說的話)

然後你又想對方聽從你的指示(如作出道歉)

但對方不屑,並以這句「你咬我食呀」作回應,表示「如果我不從,

你又能奈我什麼何?

「你咬我食」是香港地道俗語,此語的來歷並不清晰,但肯定經由電影媒介

而為人所認識。例如星爺參與的電影《九品芝麻官》,當中由吳啓華所飾

的方唐鏡就曾不斷以此語對包龍星挑釁

(不過這麼囂張,當然換來的是一頓痛打)!!!

無獨有偶,外語中也有一句「bite me」。

bite me」是帶點戲謔的口語,用於不認同、不尊敬對方言詞的時候,

意義近似中文常說的「少來!/少管我!/少囉唆!」等意思。

bite me」的感覺就跟中文的「你咬我啊」很像,

有「你也不能拿我怎樣」的感覺。

所以其實這句俗語「你咬我食」,也有可能是從這些俗語「bite me」直譯再演變而來。

意思:即「你奈我不何」的意思。

 

6096)普通話說:尖言尖語(jiān yán jiān yǔ)

解說:

「尖言尖語」是諺語,形容言語尖酸刻薄。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廷秀見丈人聲勢兇狠,趙昂又從旁尖言尖語幫扶,心中明白是他攛掇。」

攛掇:意思是在一旁鼓動人做某事;催逼;催促;張羅,安排;幫助;上下地亂竄。

攛:粵音:寸

掇:粵音: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搲(話)爛塊面

當我們不顧面子,或跟好友等反面時,會說要「weh」爛塊面,「weh」字其實寫作「搲」。

根據中大字庫,「搲」音為「we2」或「waa2」;

根據《集韻》:形容有手「捉」物及「挽」的意思,跟廣東話用法相同,

有時搔癢也會被稱作「搲」。

 

6097)普通話說:如鯁在喉(rú gěng zài hóu)

解說:

「如鯁在喉」是成語,意思是魚骨頭卡在喉嚨裏。

比喻心裏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

出處1漢·許慎《說文解字》:「鯁,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韋曰:骨所以鯁,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雲骨鯁之臣。」

出處2《漢書》:「以下皆作骨鯁,字從魚,謂留咽者魚骨較多也。」

鯁:粵音: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土鯪魚—多骨惡啃,繞口杉手

廣東人街市慣用語,即係難於處理;

多數用來形容不容易相處、頂心頂肺、駁嘴駁舌、窒頭窐勢的女性!

【土鯪魚】的來源:

五、六十年代香港,有好多「馬姐」到街市買餸,

當時香港街市佬用「土鯪魚」嚟暗喻「馬姐」。

又因為馬姐梳起唔嫁,成為以男性中心嘅街市佬嚟講笑嘅對象。

媽姐還有一個別稱叫「土鯪魚」,這個別稱源於:

土鯪魚不會大肚,因為媽姐終身不嫁;

土鯪魚一條身即(單身);

土鯪魚的歇後語是「多骨惡啃」,「繞(骨刺)口杉(木剌)手」;

粵人街市慣用語,即是難於處理,意指「難於追求」。

當時香港街市佬多為石歧人。

昔日大多媽姐為廣東省順德縣人士,當地有一名菜為「煎釀土鯪魚」,

以該名菜借喻「媽姐」。

 

6098)普通話說:食之無味棄之可惜(shí zhī wú wèi qì zhī kě xí)

解說: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成語,比喻做一件事, 沒有什麼價值或暫時做不到,但放棄了又很可惜, 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也引伸比喻一樣東西,保存了沒有多大價值, 丟掉又可惜。

食: 吃。

棄: 去掉。

出處《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時王谷還, 出令曰:「 雞肋。」

官屬不知所謂。

主簿楊修便自嚴裝, 人驚問修:「 何以知之?」 修曰:「 夫雞肋,

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 以比漢呂, 知王欲還也。」

【成語典故】

話說曹操與劉備對壘於漢中,兩軍相持不下。

曹操見連日陣雨,糧草將盡,又無法取勝,心正煩惱。

這時士兵來問「晚間」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著碗內雞肋,

思想進退之計,便隨口答道:雞肋!

當「雞肋」這個口令傳到主簿楊修那裡,這傢伙自作聰明,慫恿兵士們

收拾行裝準備撤兵。兵問其故。楊修說: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今丞相進不能勝,恐人恥笑,明日必令退兵。

於是大家都相信了。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蠱惑軍心之名砍了

楊修的頭。這便是關於雞肋的典故。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龍肉都無味

這是廣東話,形容人,不開心,煩惱,苦惱,鬱悶等等。

意思:因某件事嚴重影響心情。

「龍肉」代表非常美味可口,美味可口代表胃口大開。 

廣東俗語「食龍肉都無味」的意思是說,當人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煩惱,

縱使面前擺著天下間最美味的「龍肉」,也沒有心情去吃。

例句:原來佢失戀,唔怪得食龍肉都無味啦。  

 

6099)普通話說:咸嘴淡舌(xián zuǐ dàn shé)

解說:

「咸嘴淡舌」是成語,比喻無事生非或沒話找話說。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八回:「這一點子小崽子也挑么挑六,

咸嘴淡舌,咬群的騾子似的。」

小崽子:解:指剛出生的嬰兒,或者幼小,剛出生的動物;

有的時候長輩罵人也用這個詞語

崽:粵音:載

挑么挑六:解:挑剔,找差錯。

么:粵音: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你唔好同我講咁多耶穌呀

廣州話當中有一句既古老又形象嘅俚語,叫做「講耶穌」。

所指嘅就係當年作為全中國唯一開放口岸嘅廣州,來自葡萄牙嘅天主教

傳教士(耶穌會),他們一天到晚跟住你傳教,嗰份耐心絕對係無可挑剔架。

但係由於廣東先民多數信奉佛教同其他本土神,對天主教興趣唔大,

唔信教亦都好寬容,任由呢啲傳教士喺度囉囉嗦嗦。

不過就扣頂高帽畀佢哋,叫「講耶穌」。

將鬼佬佈道宣教稱為「講耶穌」,意指為沒有建設性嘅講廢話。

周星馳嘅電影《大話西遊》當中,羅家英扮演嘅唐僧口噏噏「南嘸南嘸」,

實際上就係取材於廣東話嘅「講耶穌」囉。

引申開來,「講耶穌」意思就係形容講一啲太過理想和不切合實際嘅話、

宣講空頭大道理。

 

6100)普通話說:山窮水盡(shān qióng shuǐ jìn)

解說:

「山窮水盡」是成語,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盡頭;

比喻無路可走,陷入了絕境。

出處1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處2清·蒲松齡《聊齋誌異 ·李八缸》:「苟不至山窮水盡時,勿望給與也。」

出處3姚雪垠《長夜》:「眼看著就交荒春,到那時山窮水盡,揭借無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谷種

意思:餓得連「谷種」都要拿出來吃,即指山窮水盡的情況。

「食穀種」宜家係形容人窮到一個點,無其他選擇,被迫要靠老本維生,

同「食老本」意思相似。

「穀種」係指農作物嘅種子,「食穀種」一詞源自務農,舊時嘅農民

喺收成果陣會留低一部份穀物種子,用嚟下次播種,正常嚟講係唔會食嘅。

但如果咁唔好彩收成唔好或者窮到褲穿窿,喺無得揀嘅情況下,

唯有拎返啲穀種出嚟充饑。

所以,有穀種食至少都仲有得食,未去到最壞嘅情況,淒慘程度點都唔及得上食西北風囉。

例句:而家未到月尾我已經洗晒份糧,今鋪真係食谷種啦。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