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181-183】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2020/05/30 10:48:48 網誌分類: 教育
30 May

master曾

181-183】中學三年級至中學六年級中文科應付文憑考試練習坊

頭條日報網站master曾(共20290

181

【學習目標】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答案】(1)(B);(2)(C)

閱讀下列南宋 朱熹 朱子語類兩則短文,回答問題。

 

(甲)近日學者病在好高,讀論語,未問「學而時習」,便說「一貫」;孟子,

未言「梁王問利」,便說「盡心」。

 

語譯:

現在的學者讀書問學的缺點就在好高騖遠,讀《論語》時,還不知道「學習後要常常溫故知新(以知新)的基本讀書態度,便在討論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的融會貫通境界,讀《孟子》時,還沒有明白孟子見梁惠王時的義利之辯,就已經討論心性合一的境界。

(乙)或問:「孟子說『仁』字,義甚分明,孔子都不曾分曉說,是如何?」

曰:「孔子未嘗不說,只是公自不會看耳。譬如今砂糖,孟子但說糖味甜耳。孔子

雖不如此說,卻只將那糖與人吃。人若肯吃,則其味之甜,自不待說而知也。」

 

語譯:

有人問,「孟子解說『仁』的意義,十分清楚,但是孔子卻未加以清楚的說明,這是甚麼原因?」我認為:「孔子沒有不說明,只是你不會看罷了。譬如砂糖,孟子只解說砂糖的味道甘甜。孔子雖然不是用這種方式解說,卻拿糖給人吃。人若肯吃。則砂糖的甜味,自然不用說明就已經知道了。」

1)下列閱讀論語、孟子的方法,與上引朱熹言論最相符的選項是:

()欲去好高之病,宜先求「一貫」,再求「盡心」

 

()無論讀《論語》或《孟子》,皆應循序漸進,踏實研讀

 

()論語說理平易,適合略讀;孟子說理詳盡,適合精讀

()孟子較論語義理分明,宜先讀孟子,再讀論語

 

(2)上文朱熹以「吃糖」為喻,目的是希望讀書人明白: 

(A)在教學方法上,孔子的身教優於孟子的言教。 

(B)孔子說理直截了當,語重心長;孟子辯才無礙,得理不饒人。 

(C)孔子雖少講理論,實教人透過生活實踐以體悟道理。 

(D)「仁」因孟子的解釋分曉,才得以確立為儒家學說的核心。                                         

解說分析:()(A)引文(甲),從朱子口氣或文句理解,可知「學而時習」、「梁王問利」,是比較基本的;

「一貫」、「盡心」,是更高階的。

(B)朱子認為讀《論語》、《孟子》,不宜躐等(超越等級,不循次序),宜按部就班,先從基本開始,再往進階追求。

(C)《論語》、《孟子》皆應精讀。

(D)引文中,朱子並未有如此說法。

解說分析:()朱子以糖比喻,孔子將糖給人吃,即孔子引導人實踐體驗「仁」,

(C)貼切地說明朱子的詮釋。

(A)朱子並未定兩人優劣。

(B)朱子沒有說孟子得理不饒人。

(D)朱子沒談到此內容;且孔子已確立為「仁」學說的核心。

182

【學習目標】重要學術思想的形成、內涵、特質及影響

 

【答案】(C)

上文朱熹以「吃糖」為喻,目的是希望讀書人明白: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的身教優於孟子的言教

 

()孔子說理直截了當,語重心長;孟子辯才無礙,得理不饒人

 

()孔子雖少講理論,實教人透過生活實踐以領悟道理

 

()「仁」因孟子的解釋分曉,才得以確立為儒家學說的核心

 

(乙)【語譯】:

有的人問:「孟子提到『仁』字,解釋得十分清楚明白;孔子卻不曾把它說清楚,為什麼?」我說

「孔子早已將它說明白了,只是你不會看而已。打個比方,今日提到『砂糖』 ,孟子說糖的味道是

孔子卻不去說,只是直接把糖拿給人吃。人如果肯嘗,便知道是甜的,不需要再說明了。」

 

183

【學習目標】基本國學及文化常識之應用與辨識

 

【答案】(B)

下列一段史書文字,若依文意及史書體例推斷,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明年八月,熹宗疾□□,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以

明年為△△△△△。九月甲申,追諡生母賢妃曰孝純皇后。丁亥,停刑。庚寅,

冊妃周氏為皇后。」   《明史》

 

原文:

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九月甲申,追諡生母賢妃曰孝純皇后。

 

語譯:

天啟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危,召信王入宮,接受遺命。二十四日,朱由檢即位。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崇禎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追加其生母賢妃劉氏諡號叫孝純皇后。二十四日,停止用刑。二十七日,冊宮妃周氏為皇后。

(A)□□應是國君的身體狀況,或為「已癒」

 

(B)○○○○應是新君即位後的措施,或為「大赦天下」

 

(C)△△△△△應是新君即位後的年號,或為「莊烈帝元年」

 

(D)從記錄的內容來看,這段文字最可能見於史書中的「列傳」

 

【命題出處】《明史》

【解說分析】憑藉基本歷史常識,熹宗之後便是思宗,年號崇禎。依史書體例知「莊烈帝」是諡號。

(史書中出現「╳帝」、「╳宗」均為諡號)正史中「本紀」以記帝王,「世家」以記諸侯,「列傳」

以記人物。一般新君登基,大都會實施大赦,以示仁愛。由文意可知,「受遺命」當是熹宗病危之際。

〔莊烈帝是廟號

死後才有的〕

【未來考試趨勢】本題是一種全新的嘗試,綜合史書體列的認知及文意的理解,極具有鑑別度,類似的題型,可能會出現本屆文憑考試中,同學們宜加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