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舊報紙用途憶記

2013/04/08 12:26:47 網誌分類: 生活
08 Apr
        有時見到公公婆婆拿舊報紙回收,就會想到舊物的前世今生。如今在「用完即棄」的年代,舊報紙除了回收外,也許就只有用來貢獻城中的堆填島,多起一座「日落巴黎」。舊報紙在昔日社會用途卻多的是,跟年輕學生說起,有的他們知道,有的聽得他們目定口呆。

        到街市買餸,在膠袋還未泛濫的年代,一張舊報紙包裹食物,就是最天然的包裝了。乾貨固然用,雜貨舖大量使用舊報紙,小包如豆豉、紅豆、綠豆,大包如鹽或砂糖,都用舊報紙盛載;濕貨照用如儀,肉販賣豬肉、牛肉,都用一塊舊報紙包起來,紮之以一根水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看吳昊的《香港萬花筒》,方憶起昔日連賣豆腐也用報紙包裹,報紙的油墨印在豆腐上,也可說是「加料」呢。除了豆腐,以往在街市買散裝雞蛋也用報紙包的,有時在菜籃中不慎給其他東西壓着,帶到回家,方知弄穿了一二隻,但整的來說,報紙是十分穩陣的包裝。其他如街邊小販買零食、熟食如豬腸粉、芽菜炒麵,都一律用報紙包裹。

        賣魚佬賣魚,也用報紙,如此情景我依稀經歷過,後來都忘得七七八八,倒是一次在讀西西的《阿髮的店》時,在文字中喚起了久違的記憶。小說中有一個會做冰雕的賣魚人,其中一段寫到濕街市賣魚的情景:「不再游泳的魚都側着身子臥在魚攤上,在它們的旁邊,有碎了的冰塊,因此,整個魚攤子就是一片銀閃閃的了。來買魚的人,會把魚提起來看,翻開它們的鰓,按它們的肚皮,又看它們的眼睛;有的人把魚拿到鼻子前面嗅嗅,彷彿那條魚是一朵香白蘭。選好了的魚,你都一一秤過,以狼齒的刨刮去魚面的鱗,用刀剖去廢棄的部份。然後,你用報紙把魚裹起來,在外面紮上一條水草。」

        不僅如此,有說蔬菜放在冰箱,用報紙包裹,比用透明膠袋包裹更能保鮮。這心得現在多少人仍曉得,不得而知,倒是曾入住禮賓府的前特首曾蔭權伉儷,依其管工家傭透露,仍保持這種習慣,果然是非常地道的「香港仔」。

        也有人記得用濕報紙抹窗抹得特別乾淨,甚至連玻璃潔液都不需要。只要把報紙糊濕,攤平在玻璃窗上抹動,玻璃就份外透亮,小時候幫母親做家務我試過,效果奇佳,卻不明白箇中道理。現在想起家事百科專家曾Sir,卻沒得問了。不僅主婦抹窗,油漆工作給牆壁剷底、批灰、上色時,都愛用報紙摺成一頂帽子,戴在頭上作暫時「頭盔」。遇着搬家,舊報紙也是必需品,用來包裹玻璃瓷器,多一層保護。說起來,用報紙摺東西確可摺出不同形狀來,雜貨舖斷斤賣的鹽或沙糖,會將報紙摺成金字塔型的器皿方便「磅重」;《香港萬花筒》也提到,昔日賣瓜子和花生的小販,更會把報紙剪裁糊貼製成小紙袋,方便食客進食又成自家包裝,昔日街頭的民間智慧,可見一斑。

        一餐飯由到街市買,到放在冰箱冷藏,到煮成熟飯一家人吃,都少不了舊報紙。昔日餐布還沒那麼流行時,很多家庭愛用報紙「墊抬」,有朋友憶述,當年就是一邊吃飯一邊在報紙「餐布」上讀連載小說,不以電視送飯,也一樂也。

        隔了夜的報紙沒價值,也不盡然。在互聯網還沒流行前,很多好學之士在報紙上看到有趣文章,都會剪下來收藏,假以時日累積成一本本報紙剪貼簿,也算是不錯的自學材料。我家中藏有一兩本,專貼方塊專欄文章的,早已發黃了。貼在簿子外,舊時人家,有的還把舊報紙當成壁紙般貼在牆壁上,用以記事或粉飾牆壁,成為一種特別的「牆紙」,環保而又便宜的。這個我沒經歷過,只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經典電影《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中見過,貼在陋室牆壁上的報紙不僅成了家居裝飾,還在電影中串連情節、烘托時代氛圍。舊報紙的故事,說來原來不少,只是都封塵了、褪色了,也許只徒剩回收的價值。

        文︰潘國靈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