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旅客、消費者與 施恩者

2013/09/23 08:41:23 網誌分類: 生活
23 Sep
        旅遊本是很自由的選擇,當我們選擇去一個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首爾、東京、京都、北京、上海甚麼也好,即使我們有份帶動當地的旅遊業,我們不會強調或太在意自己旅遊就是在刺激當地經濟;旅遊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當我們變身旅客,也希冀從遊歷的城市中增廣見聞,獲取一點體驗。是以,在最近那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後,看到廣東省省長語重心長強調自由行要做到「為香港產生保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穩定的作用……整體而言是以香港利益出發」,而特首回應是研究如何加大香港的「接待能力」時,作為香港人,不能不感到由衷的悲哀。

        旅遊文化中有所謂主(Host)、客(Guest)之分,主人者,一地之居民;客者,外來的旅客、過路人、暫居者等。其實用主、客來形容當地人與旅者的關係,原本也不無反諷,如一般宴會說的主客,是主人款待被邀請的賓客,當然是以禮之道,客人也知道自己是賓,有賓客的規矩,如不會不問自闖進主人的睡房。我們知道,當真旅遊可不是這回事,旅者未必是受邀的,主人也未必待客如賓,二者可以各不相干,或只有表面的接觸,或反過來出現文化碰撞。是當旅遊業成為一個城市的經濟火車頭,並愈發向消費文化靠攏時,她才會時刻宣揚「XX歡迎您!」,掛起親善笑容,將主客關係,演繹成純粹的「店主/顧客」關係。好的,活在這消費時代,對此我們也許無法抗衡,但當旅者不僅當自己是顧客,還視自己為「施主」或「捐助者」(Benefactor),把對方看成「受益人」(Beneficiary)時,那種關係已極盡扭曲;旅遊至此,已成了一種“patronize”(資助、光顧、施恩)。很不幸地,這種旅遊心態,堂而皇之出自中央高層之口,似乎也廣成民間「共識」,而在此情境下,特首回應「加大接待能力」,毋寧說是伸大手板取更多的援助!一方「強國」如此,一方「卑屈」如斯,至此,自由行旅遊業已完全嵌進了這十年來不斷強化的「特區依賴論」之中,無可逆轉。

        但所謂「接待能力」,其實也只是一個「量」的思維。旅者本來有很多種,有喜歡購物休閒的,有喜歡尋幽探秘的,有喜歡「鴨仔團」的,有喜歡背包族的,有喜歡到旅遊景點的,有喜歡鑽進尋常陌巷的。如果一個城市本身夠多元,旅者又夠多樣,有着不同喜好追求的話,二者加起來本就可起一定程度的「分流作用」。香港雖為一個小城,如果懂得發掘,由市中心、旅遊景點、離島、郊野公園、行山徑、地區街道等,她其實也有很多不同面貌和特色。如果現今自由行旅客都一窩蜂擠在某些購物旺區,那反映的其實不僅是「量」還是「質」的問題,後者所指不是公德意識,而是旅者的目的、對香港的期望或認識都流於單一,大部份這樣的旅客其實都是購物者,把香港視為一個「大賣場」而已。文化想像是雙向的,如此城市形象,也少不了特區的自我形象推廣;又如傳媒,常見新聞報道訪問自由行旅客,一遞上咪問的便是「你打算來港花費多少?」在不少文化代理者眼中,旅者好像真的只有一種:吃喝玩樂的消費者。也許這也是他們所求的。

        本來,一個城市因應旅遊業作出一定程度的相應改變或規劃本屬平常,但由於旅客的單一化,和香港有關方面的「積極配合」,香港近年受旅遊業所支配的都市發展愈趨單一化,尖沙咀短時間內冒起幾幢形貌相似的商場龐然巨物,便可見一斑。就特首所謂的「加大接待能力」,有學者竟提出在其他地區增加大型商場以分散旅客活動,好像非要把香港全面變成一個大商場,便不能吸引更多消費旅客來香港「布施」,善哉善哉。文︰潘國靈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