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全程響鬧的 巨型音「廂」

2014/05/12 10:42:31 網誌分類: 生活
12 May
        地鐵已經變成一個大型噪音「廂」了。最初還是局部的、收斂的,就是月台上一整列廣告燈箱中,間中有一個是錄像廣告,發出的聲音轟向迎面等候的乘客;每遇及此,我便稍移腳步,往其他位置等候。這時,避開消費聲音,還是有點空間的。

        然後,以「不停為聲音增值」之名,廣播聲全天候進入車廂之中。首先還是局部的,東鐵線先行出現,謹附兩卡「靜音車廂」。又一次我在逃竄,乘搭東鐵線時儘量找「靜音車廂」,但有時也來不及,出了電梯,列車到站,便鑽進去了。我不是不關心新聞,只是,晚間我回家自會完整看一趟,犯不着你不斷灌輸,卻總是支離破碎的、混進廣告的、說停便停的。說是「為聲音增值」,不如說是「為收益增值」。起先還只限於東鐵線,後來新落成的西鐵線更變本加厲,電視屏幕乾脆就掛在車廂扶手柱上。最近,連港島線、觀塘線也無可倖免了,部份新列車也裝上屏幕廣播,令人連看書也不能靜心了。交鐵工具本是乘客的載體,現在反過來,地鐵成了廣告場、媒體場,所有乘客,願意或不,自覺或不,才是「資訊」的「運輸工具」。

        弔詭的是,說是聲音擴散,一切卻是在「靜悄悄」中升級。「靜悄悄」者,即試着試着,不直接的,如廣告以新聞之名「插入」,讓你混淆視聽,其中一些乘客,可能還真以為,乘車有新聞看和聽,不啻為乘地鐵的「附加價值」呢。「靜悄悄」者,又或有假借善意之名的,如第一次看到地鐵通道放着電視機播放服務員的感人故事,「敏感者」如我便想到,有朝一日,當乘客習慣了這些硬件裝置,電視機就不僅播放這些了。還記得地鐵曾經請DJ試行在大堂做節目,說是為乘客減減壓嗎?這一次底線摸到了,大家即時抗議,真的,別當乘客都是「羊牯」呀。

        地鐵大堂變身電台的算盤打不響,但將聲音「正當化」、「日常化」,自有更微細的文明手段。現在「聲音」已經不限於月台廣告、車廂內的資訊廣播,由你走入地鐵站的「血盆大口」,到乘搭電梯,都不斷被機械化、自動化的聲音「按摩」,而這往往也是以善意姿態進行的。如現在每條地鐵扶手梯,都不斷吐出預先錄制的廣播,叮囑乘客搭扶手梯時要企穩、不要看手機、不要在電梯上走動,頻密之程度已到令人生惡的地步(當然,麻木也是另一可能)。除了厭煩我常常也為此感到悲哀,我城從甚麼時候開始,就連搭扶手梯都要人時刻教導告示,否則便好像隨時會出亂子般?若說香港已變成一個「保母型社會」(nannysociety),地鐵肯定少不了它的重大「貢獻」。而這一切真的只為了乘客好嗎?我疑心背後又隱藏着資本主義的「偽善」邏輯,當一切藉「諄諄善誘」、「溫馨提示」日常化、正當化了,你難保其他聲音不會「靜悄悄」中滲進來?事實上,曾經只限於車廂內的新聞及廣告播放,現在已進一步出現於地鐵站大堂了。

        由是觀之,說地鐵是城市的眾生相,單從聽覺,其實也可「看」出香港消費主義去到極致的本相。你到外國走走,香港地鐵汲汲營營於將聲音滲進每個角落,其他城市望塵莫及。以上提及廣告借新聞擴散其實還是比較「樂觀」的說法,背後還假設前者是消費誘惑,而新聞則尚是「有價」,但實情是,二者於今天資訊泛濫的社會已再難二分,廣告可以變身資訊特輯,新聞可以是另一形式的廣告(或「垃圾」),共同走向零碎化、表面化的共生命運。它們還與地鐵各式各樣的廣播聲混在一起,偶爾人在列車中還須迎接那些不顧公德把平板電腦大剌剌開着的乘客的聲音夾攻。如此,城市跟地鐵走着同一步伐,都變成一個全程響鬧的巨型音「廂」,讓我這等不耐聲污染的乘客急欲逃離,卻始終逃不到一個寧靜的角落。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