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現歸家無門 恐打回原形 藝術貨櫃漂流世界

2014/05/24 08:41:45 網誌分類: 生活
24 May
        西九文化區○八年展開首個藝術計劃,讓四十二個藝術貨櫃展覽後出海,隨貨船漂流到中東各地,推廣本土藝術。但漂流六載後,藝術貨櫃如今歸家無門,或最終要抹去彩色外衣,變回普通貨櫃,在運載貨物的過程耗盡生命。藝術貨櫃計劃發起人坦言,交流計劃已告終,貨櫃平均壽命只餘一年,但缺乏經費及土地,藝術貨櫃未有容身之處,期望找到方法安頓它們,讓它們告別「漂流之旅」。記者:麥凱淇

        ○八年西九建成之初,展開首個大型藝術計劃的「藝術貨櫃計劃」,由民間自發的藝術團體組織近四十個本港藝術家,繪製四十二個藝術貨櫃。過去六年,貨櫃隨中東貨櫃公司,出海遊遍中東各地。這趟旅程本月將劃上句號,但藝術貨櫃未知何去何從,藝術貨櫃計劃發起人鄧凝姿說,事件正好反映民間推動本土藝術的限制。

        「『藝術貨櫃計劃』的意念是讓生活化、平民化的本土藝術,與海外藝術做平等交流。我們原先希望追蹤這些貨櫃,記錄它們與海外人的『交流』,但礙於資源所限,無法做到。這亦是本土藝術的遺憾,民間付出很大努力,但政府的幫助有幾大?貨櫃最後只能到達中東地區,未去到世界各地,或許亦反映民間搞藝術的命運。」鄧凝姿歎道。

        反思本土藝術發展限制

        貨櫃平均壽命是七年,長壽者可達十年。如今藝術貨櫃已漂流六載,她說,正尋找安頓它們的方法,現正與浸會大學協商,爭取戶外場地,展示一個藝術貨櫃,其餘四十一個貨櫃則未有容身之所,「我們缺乏錢和土地去安置,即使東九曾表示可提供短暫場地,展示貨櫃,但展覽開支龐大。我們希望有其他方法延續藝術貨櫃生命,如用作西九發展、地盤的貨櫃辦公室等。」如藝術貨櫃無人收留,最後方案是讓它們「打回原形」,重新髹上油漆,變回普通貨櫃,用作載貨,直至它們破爛及解體。

        這些藝術貨櫃,每一個都有特定號碼,用作追尋它們的遊蹤。藝術貨櫃首站是新加坡,其後跟隨貨船分散到世界各地。雖然主辦單位無法記錄它們的遊歷,但有熱心人會主動報料,分享對藝術貨櫃的看法。計劃另一位發起人鄧凝梅笑言:「有貨櫃去到印度,有人見到覺得好靚,問我們可否用來做屋;亦有人覺得它們好古怪,問我們是否需要幫手『髹返白佢』。」

        鄧凝姿期望,這項計劃可引發各界反思本土藝術,「本土藝術作為一個行業發展,要加入國際潮流。我們看到本土藝術有它的局限,在缺乏資助下,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藝術計劃,期望有其他人繼續做本土藝術,發他們的『藝術夢』,想想本土藝術『何去』的問題。」

        

        
■盛載本土藝術的貨櫃,隨貨船展開長達六年的藝術交流。
■盛載本土藝術的貨櫃,隨貨船展開長達六年的藝術交流。
■藝術貨櫃計劃由民間自發籌劃,得到中東貨運公司協助,把貨櫃運往海外。
■藝術貨櫃計劃由民間自發籌劃,得到中東貨運公司協助,把貨櫃運往海外。
■(左)藝術貨櫃計劃發起人鄧凝姿與(右)鄧凝梅坦言,計劃帶出對本土藝術發展的反思。
■(左)藝術貨櫃計劃發起人鄧凝姿與(右)鄧凝梅坦言,計劃帶出對本土藝術發展的反思。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