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倒模」式綠化欠獨特性 園境師妙手破常規

2014/08/14 08:42:51 網誌分類: 生活
14 Aug
        香港一向被視為石屎森林,市區內往往只用「填窿窿」方式加插綠化空間。不過,這種以發展主導的規劃方式近年漸見改變,香港園境師學會副會長陳元敬認為,近年香港逐漸重視整體的園境設計,公共空間的綠化設施漸趨完善,令園境師發展潛力大。

        香港的綠化比例高,設多個郊野公園。不過,陳敬元認為,香港的用地規劃過於「涇渭分明」,郊野公園與城市區域相互隔絕,未能體現「人境共融」。陳元敬分析,「香港的城市規劃是以發展為先,環境的因素相對次要。」他舉例指,發展住宅用地時,政府是先考慮樓宇的分佈,然後才在所餘的空間上填補綠化設施,他認為這種「填窿窿」的規劃模式已不合時宜,規劃應同時考慮公共空間連接的綠化設施。

        抨現時發展模式陳舊

        陳敬元指,政府發展新市鎮的模式仍停留在八、九十年代,認為發展必然牽涉與環境保育的衝突,致新界東北發展爭議重重。實際上,台灣已有例子證明農村保育與城市發展是可共存的,而聯合國早於八十年代已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發展須平衡「經濟、環境、社會」三方面的需要,整體考慮城市規劃,園境設計佔當中的重要地位。「現時政府的用地規劃是以管理為主導,大部份的屋邨公園均是『倒模』形式,欠缺獨有的設施」,此模式雖然便於政府管理,但公園卻未能呈現獨有的特色。

        近年香港已開始重視園境設計,政府於二○一○年成立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理組,負責制定綠化園境的政策,統籌規劃的工作;次年訂立最低總綠化覆蓋率,規定公營的發展項目須最少劃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綠化面積,而濕地公園是近年體現人境共融的絕佳例子。但陳敬元認為,政府在發展規劃上仍有進步空間,例如本港現時對歷史建築的保育政策仍局限在建築物的層面上,未有將建築物外的戶外空間納入保育範圍,如近年熱議的何東花園,戶外環境綠葉成蔭,是建築物與自然融和的例子,但現時社會只集中建築物的保育卻忽略整體的環境。

        專業地位等同醫生

        隨着園境設計的重視性愈來愈高,各界對園境設計師的需求殷切,陳敬元指,本港的園境師註冊制度完善,早於一九九七年通過《園境師註冊條例》,專業地位等同醫生、律師,更須兼及社會學、建築及設計的知識。

        為紀念學會香港園境師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由即日起至本月二十日,學會會在中環交易廣場舉行「人‧境‧共融—香港園境師學會二十五周年紀念展」,回顧香港園境業的發展,並展出本港多項的園林景觀設計,包括啟德郵輪碼頭、濕地公園及鑽石山火葬場等,讓大家可以認識香港優秀的園境設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