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行業漸式微 歌廳夕陽發光芒

2015/06/05 08:41:09 網誌分類: 生活
05 Jun
        當這個城市滿街是藥房、金舖,走到廟街看到盡是「庶民」事物時便頓覺「神奇」。在這個自成一國的不夜天之地,至今仍屹立着舊式歌廳,老闆娘譚小姐由昔日的歌女,到今日的「歌廳揸Fit人」,她坦言:「經營這裏是習慣、是感情,堅持到一定會繼續經營下去。」但有趣的是,當有人有說歌廳行業式微,卻有人選擇此時加入,街的另一端新開了兩間走摩登娛樂場所路線的歌廳。

        記者︰陳穎欣攝影︰何量鈞

        相信很多人未踏足過歌廳,但香港人一定都對廟街的露天歌壇略有印象。在廟街生活逾四十年的油麻地廟街販商會主席陳錦榮憶述:「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初是歌壇最輝煌的時期,每個小歌壇都圍滿聽歌的人,於是開始有人投資歌廳,將賣唱由露天帶到室外。」

        開業十五年的粵韻歌座,位於廟街近油麻地的一端,一天分下午、晚上、子夜場三場。歌廳內裝潢老舊,茶錢(即入場費)三十元,入場聽歌的多是「叔叔、伯伯輩」的客人,付了茶錢便坐一整晚,點一首歌要一百元,更可上台與歌手合唱。粵韻現任負責人譚小姐當了歌女二十年,八年前接手經營歌廳。

        譚坦言生意做得佷勉強,「租金加水電雜費每月開支要十五萬,每天三場合共要賺到五、六千元才得以支撐,但打賞或點歌錢歌廳只會分兩成,其餘歌手自己袋」,說時放眼望向歌廳中疏落的客人。她憶述剛接手時歌廳晚晚滿座,五、六年前亦有七、八成滿,感歎今非昔比。雖對歌廳充滿感情,譚卻直言恐怕做多兩年便捱不住,更苦笑道:「除了唱歌,我甚麼都不懂。」

        氣氛如「卡拉」酒吧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在近甘肅街廟街牌坊的一端,卻有一間開業一年多、一間開業只有數月的歌廳。其中開業二十個月的金莎廊,與舊式歌廳裝潢完全不同,燈光昏暗而且提供酒水、花生,氣氛猶如有提供「卡拉」服務的酒吧。負責人奕琪指,由於她的歌廳面積較小、地理位置又不如油麻地那邊旺,只需月租五萬多元,每天有千多元收入便足夠。

        「十年前已經有人說歌廳行業式微,但我每轉一個場都愈賺愈多」,奕琪對行業前景仍有信心,更笑言:「不止可做多幾年」。這邊的客人相對年輕,她更指間中會有內地或外國遊客前來消遣。

        回看歌廳前身─廟街露天歌壇,於歌壇唱了三十年粵曲的張小姐回想,八十年代中期最旺時,一晚賺到數千元,如今只餘下兩位歌女每晚堅持來唱歌,「只為興趣、為與知音人敍舊」。歌壇沒有「茶錢」制度,她笑言有聽眾圍觀欣賞已很快樂,「即使不打賞也沒有所謂」。

        電影《新不了情》中,袁詠儀於榕樹頭經營露天歌壇唱粵曲,懷才不遇的劉青雲在這找到自己價值。如今在廟街仍唱粵曲、仍有樂師拉二胡的歌壇,便只剩下張小姐一檔,其餘都轉唱時代曲、流行曲,問她以後會轉唱其他曲風嗎?她卻堅定地搖搖頭:「到那日沒人聽粵曲便不唱了吧。」

        
■陳錦榮亦是熱愛唱歌之人,見證由歌壇到歌廳的變化。
■陳錦榮亦是熱愛唱歌之人,見證由歌壇到歌廳的變化。
■本身唱了二十年歌的新式歌廳負責人奕琪,對行業仍有信心。
■本身唱了二十年歌的新式歌廳負責人奕琪,對行業仍有信心。
■不夜天廟街乃是遊客必到之地。
■不夜天廟街乃是遊客必到之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