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第九】 孫子曰:孫子說: 凡處軍相敵,軍隊行軍怎樣據守有利地形和觀察判斷敵情虛實,應該注意:

2015/06/26 10:54:50 網誌分類: 軍事和兵法。
26 Jun

【行軍第九】

 

孫子曰:孫子說:

凡處軍相敵,軍隊行軍怎樣據守有利地形和觀察判斷敵情虛實,應該注意:

絕山依穀,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在經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客地,駐紮時,要選擇“生地”,居高向陽(通過山地,要沿著溪谷前進。留意攻守進退自如的生地,和在高地上的佈署);如敵人在高地,不要登升仰攻。這些是在山地行軍的據守原則。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

橫渡江河以後要迅速遠離河岸(以免背水作戰);如果敵軍渡河來進攻,不要在江河中迎擊,而要乘他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時,予以攻擊,這樣比較有利;

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如果要與敵軍交戰,也不要靠近江河迎擊他,因為這樣,敵人就不肯渡江了;在江河地帶駐紮,同樣要察看生地,居高向陽,切勿逆著水流在敵軍下游駐紮或佈陣。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據守地形的原則。

絕斥澤,唯亟(急、疾)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

經過鹽鹼沼澤地帶,應迅速離開,不要停留;如在鹽鹼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要依傍水草而靠近樹林(背依樹林,面向沼澤)。這些是在鹽鹼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

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處,前低後高。這些是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據守原則。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以上山、水、斥澤、平陸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夠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大凡駐軍,總是喜好高平而厭惡低窪的地方,貴(宜)向東南陽方,賤(不宜)向西北陰地;駐紮在便於生活和地勢居高向陽的地方,將士就不至於發生各種疾病,這是軍隊必勝的一個重要條件。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丘陵、堤防駐軍,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面,並且要背靠著它(右翼要背靠高地)為上。用兵的這些好處,是得自地形的輔助(地形的輔助對用兵是有利的)。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河流上游暴雨,看到泡沫漂來,要等水勢平穩以後再渡,以防山洪驟至。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T1] 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

絕澗:斷崖絕壁

天井:四面高中間低窪的凹地

天牢:高山環繞、易入難出之地

天羅:荊棘叢生,難以通行之地

天陷:沼澤低地,流沙污泥,人馬易陷之地

天隙:峽谷深遠、澗道狹窄之地

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險峻的隘路)、潢ㄏㄨㄤˊ井(湖沼、水草叢生的池沼)、蒹葭ㄐㄧㄚ(蘆葦)、林木、翳薈(草木茂盛)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以上六害之地,我遠離它,讓敵軍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 軍隊旁邊有山川險阻之地、潢井低窪之地、或多林木、或生蘆荻,草木繁茂蒙蔽遮蓋,必須仔細地檢覆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

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鎮靜的,是倚仗它據有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屢次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進擊;

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

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以利誘我的用意(認為對它有某種利益)譯2。窺見離敵不遠的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人伐木開道來進攻我(敵軍偷襲)譯2;雜草叢生的地方多設障蔽物,是敵人企圖迷惑我(敵軍步的疑陣)譯2;鳥兒突然高飛起,是下面有伏兵;走獸驚駭猛跑,是敵人伏兵大舉來襲。

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零散而成條縷狀),樵采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灰塵高揚而銳直的,是敵人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寬廣的,是敵人步兵向我開來;飛塵分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割草;飛塵微少而一往一來的,是敵軍察看地形,準備設壘。

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敵方使者言詞謙卑而實際上愈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言詞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方便於馳驟的車先出,部署於翼側的,是布列陣勢,準備作戰;敵方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

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饑也;汲而先飲者,渴也;

敵方急速奔走並整列兵員車馬的,是期約士兵準備與我交戰(另有支援);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偽裝混亂來引誘我。 敵兵倚著手中兵器站立的,是饑餓缺糧;敵兵從井裏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乾渴缺水;

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

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就知道士兵疲勞已極。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營寨已空虛無人;敵營夜間士卒驚呼的,說明敵軍心理恐懼;敵營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不能持重(堅定不移);

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

敵營旌旗動搖不定的,是其陣形混亂;敵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人情困倦,不能指使。敵人殺牲口吃,知其軍中無糧;

懸 曾瓦 不返其舍者,窮寇也;收拾起汲水器具,部隊不返營房的,是要拼死的窮寇;

諄諄(遲鈍,有氣無力)翕翕(失態貌),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敵兵在一起低聲議論,強悍不滿,是其將帥不得眾心;敵軍將領,對士兵反覆叮嚀,神情不安,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

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

再三犒賞士卒的,說明將領已陷入窘境,已沒有別的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人力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兇暴後又畏懼士卒的,說明其太不精明,失盡威信;敵人派使者拿著禮物來謝罪(送禮言好)的,是想休兵息戰。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敵軍盛怒前來與我相遇,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觀察其企圖。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打仗不在於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輕敵冒進,並集中兵力、判明敵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 足夠了。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妄動的人,勢必被敵人俘虜。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那一定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就難以使用了;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是不能使用的。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所以,要用政治恩信來頒佈政令,用軍紀、軍法來整肅法紀(要用懷柔寬仁使他們思想統一,用軍紀軍法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能取勝。平素能貫徹執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會服從;平素命令不能貫徹執行,以教育士卒,士卒就不會服從。平素所以能貫徹執行命令,是由於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緣故(平時命令能貫徹執行的,表明將帥同士卒之間相處融洽)。

 [T1]

 

絕澗;溪穀深峻,水流其間

 

天井,類似於盆地

 

天牢,高山環繞,易進難出

 

天陷:地勢低窪,道路泥濘

 

天羅:草深林密,難以出入

 

天隙:兩山相向,澗道狹窄

行軍第九 HSIANG CHUN (Movements of Troops) IX

這篇的篇名,若以近世的兵語解釋,則頗相當於旅次行軍,戰備行

軍。發端的『處軍相敵』,為全篇的綱領,即說在局地的軍之戰鬥

法,與依各種徵候而判斷敵情;故相信此『行軍』以解為『用兵』

較為妥當。與九變、軍爭諸篇並讀,自可澈底了解。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大凡處理我軍與判斷敵情之法。這一句,是全篇的綱領。 

 【處軍】可解為處理軍隊,或部署軍隊意,從『絕山依谷』至『伏姦之所』為說明『處

軍』。【相敵】是觀察或偵察,或判斷敵情意,自『近而靜者』至『必謹而察之』,共三十三

項。自『兵非貴益多』至篇末為附帶談及用人之法。又,本書各篇之劈頭,每用『之法』二字,

如作戰、謀攻、軍爭、九變、九地等;基於此的判斷,也許在『處軍相敵』下,漏了『之法』二

字未定。 

 

空中照相及雷達

在近代戰場上的『相敵』,已使用科學的工具,如望遠鏡及偵察機等,尤其到了二次世界大

戰,以空中照相的進步及雷達的發明。更使『相敵』一事,進入一新時代。空中照相可把地面一

切狀況攝成照片,以供判知敵情。使用雷達,可探知敵機敵艦出現的距離,并給予高射跑一個準

確的瞄準方向,且可測出遠距離的敵方臼砲與大砲陣地,測知敵人所盤據的公路的位置,夜間隊

伍與車輛調動情形。美國陸軍信號隊司令尹格拉斯中將(Egles)近曾把兩種雷達的效用公開說明

是:『雷達偵察器能以驚人之準確程度,搜索距離五英里以外之敵方砲位,信號隊利用一特製雷

達,測出敵方砲彈之上下進行方向,然後藉幾何三角測量原理算出砲彈全部彈道,及砲位之準確

地點。根據上述方法,雷達可發現五英里以外之隱蔽砲位,其差誤最多為六十碼;用以窺測敵人

夜間調動情形之雷達;雖於雷達電波四佈之區城中,亦能測出所有移動之目標,則遠在十六英里

以外之車輛,亦難逃出其視線;然普通有效距離為十英里,三英里外部隊之移動亦可察覺;雷達

技師技巧之熟練,竟能計算一隊中之敵兵人數,及敵人車輛之類型與速度。』這是軍事上『相

敵』的一大革命,令人想起孫子時代的専用眼力以觀察敵情,真有隔世之感。 

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 

以下係述各種地形的戰鬥法:先談山地戰:當橫斷通過山岳時,宜沿著河谷而前進,這因

為有水草給養人馬的便利;又,在交通比較容易的山地,宜佔領高地布陣,可得瞰制之

利;對於佔領高地的敵人,務要避免從正面攀登攻擊,最好誘敵從高地下來交戰,這是處

理山上用軍或山地戰的要領。 【絕山依谷】絕是越,或橫斷,或通過意。依是沿,或擇意。沿近溪流的山道,如成為敵的

前進路,以直接扼守之為宜,且谷地有獲得水草的便利,在給養方面,亦很有利。 

【視生處高】生是生地,或交通容易之地。基於九地篇說:『無所往著死地也』。所以這裏

的『生地』,可作為反對的解釋。至於舊註,起自曹孟德,多註為『視者向也,面也。生者陽

也,東南也。』合為面於東南之義。又荻生徂徠則解為『生是草木生長之地,視是看。』均未免

牽強。但這句在下述河川戰鬥的場合,把生解為交通容易之地,更相信為最洽當。 

 【戰隆無登】隆是高意,即在高地上的陣地。這句是說登山的不可,但山地戰的特性,從正

面強襲,因地勢險峻則不利;言外卻說,宜講求其他術策,如誘下擊之,或迂迥襲擊等。但在近

代以飛機、大砲、坦克的出現,對於山地的進攻,已不似從前那樣的困難了。即敵人縱躲於水泥

鋼骨的堡壘裏,尚可把他燬滅,何況高山不可登! 

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欲戰者,無附

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 

 

次述河川戰鬥的要領:當橫斷通過河川時,必須迅速前進,以遠離這種障礙為原則;至於

敵渡河前進時,不可迎擊於水上,宜乘其一半剛上陸,其後一半尚未渡河的時機而擊之,

這樣,則敵人前後失了聯絡,分為二段,最為不利;又,欲在河川間與敵決戰,亦不可沿

著河岸以配備兵力而迎擊,應擇交通便利的高地佈陣而迎擊敵於半渡,這是就防禦而言。 

 【絕水必遠水】渡河,倘若不迅速前進,遠離這種障礙,必致擠擁河邊,一來妨礙後續部隊

的上陸,二來無從應付敵人的奇襲,是不可不戒的。 

 【令半濟而擊之】擊敵於半渡,也是現代河川戰鬥的原則。作戰綱要說:『企圖攻勢之河川

防禦,通常於預想之各渡河點,配置必要之警戒部隊,其主力則使取即能轉為攻勢之態勢,乘敵

半渡,即乘敵尚末發揮其攻勢的戰鬥力之時機,轉移攻勢以擊滅之。』至就敵方說:如有強力的

飛機、大砲的掩護,及水陸戰車的衝鋒,欲渡河則不難了。 

絕斥澤,惟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

斥澤之軍也。

次述泥濘地帶的戰法:當橫斷交通困難的泥濘地帶時,宜急速通過之,不可停留;倘若不

得已在這種地帶交戰時,必須佔據水草繁盛之地,又以森林為背,為得地利。 

 【斥澤】斥是含有鹹分海濱之地,或湖邊的沮洳之地;澤是低地,水草之地,故斥澤可解為

交通不便的泥濘地帶。行軍於此種地帶,因為地氣潮濕,不獨人馬易病,且車馬亦難發揮其機

能。一次歐戰時,俄軍在東普魯士遭興登堡將軍的猛擊,慘遭大敗,即由於此。 

《孫子兵法新研究》電子版 行軍第九

李浴日編著 2/11 世界兵學社發行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 

次述平陸戰法的要領:平陸是平原或平坦之地,但地形自有高低及河川、斷崖、樹林等

物。在這種地帶行軍,當交戰時,宜佔領交通自由與便於立足的地點,右背高阜地以布

陣,更宜前控河川斷崖等地形的死地,使敵前進困難,後接運動便利的生地,以利我退

卻。 

【右背高】以丘為右,是為防禦右側的射擊,並便於左側的正面射擊。據北村佳逸於漫遊吾

國時,聞老儒說:『強弩是用左足踏弓,左手拉弦,右手放矢,正面稍左而向敵人射去。』 

西方古代兵法 

Niccolo Machiavelle 的兵法論上說:『佔領高地,決不可舍營於其傾斜面或山麓; 因為

敵如從背後山上攻來,則我將無所倚靠。當配備軍隊以戰鬥時,應注意風向與日光,若眩惑於光

綫,則射擊的命中率減低,向風則以砂塵的吹揚,而妨礙行動。漢尼拔在 Cannae 之役,Marius

與息米立亞人交戰時,常注意此點。』騎兵之數,少於敵時,宜利用葡萄園、障壁等障礙物。西

班牙兵在 Naples 王國的 Cirignuola 擊破法軍,就是用這種手段。 

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上述山谷、河川、斥澤、平陸的四種戰術,黃帝曾活用之以取勝於四方僭帝,統一天下。 

孫子的文癖似老子

孫子的戰爭哲學,淵源於老子,但不入於玄,此為各學者的共同意見。他倆不獨原理相契

合,即文癖亦相似,如俱多用以、故、能、善等副詞,而孫子對於警句加以押韻,亦為類似之

點。老子的哲理,淵源於黃帝,這也許是孫子提出黃帝的原因。 

 張預說:『黃帝始主,四方諸侯亦稱帝,以此四地勝之。按史記:「黃帝紀元與炎帝戰於阪

泉,與蚩尤戰於涵襄,北逐葷粥。」又太公六韜言:「黃帝七十戰而定天下」,此即是有四方諸

侯戰也。兵家之法,始於黃帝,故云然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大凡軍隊的宿營,尚高爽地,而忌卑濕地,又貴向東南而嫌對西北;且宜位於糧秣豐富的

地帶,以為養生,這樣軍中便無疾病發生,人人健壯,驅之作戰,當然可以勝操左券。 

As a rule, the soldiers prefer high ground to low. They prefer sunny places to those the sun does 

not reach. If the health of the troops be considered and they are encamped on high and sunny 

ground,diseases will be avoided, and victory made certain. (C) 【好高惡下】高地除空氣新鮮,沒有濕氣,利於宿營外,且便於觀察敵情及射擊敵人。【貴

陽賤陰】陽指東南,陰指西北。在戰術上亦可解為貴交通便利之地,而賤不便之地;在精神上亦

可解為貴振奮旺盛,而忌沉滯萎靡,但在此則以就方向上解釋為洽當。【養生處實】養生是保持

身心康健,處實是處於糧食給養容易的地帶。 

作戰綱要 

這節可以說是就軍隊的衛生而言,作戰綱要說: 

駐軍間各級指揮官,為增強軍隊戰鬥力,應使士氣日益振作,努力於保健防疫及防毒等事

項,俾衛生設施完備,得以克服不良之環境。 

現代醫藥發明之功 

這是要我們切實顧慮到衛生的。惟現代以醫藥的發明,已使軍隊中的衛生大為改進,因病致

死者已逐漸減少,如美馬歇爾將軍於二次大戰勝後,致陸軍部二年報告書中說:『若以此次戰爭

之非戰鬥原因死亡率與已往之戰爭比較,則其差度至為顯明矣。當墨西哥戰爭時,每年軍官及士

兵死於病者居百分之十;至南北戰爭之聯合軍方而,則減至百分之七、二;西班牙戰爭與菲律濱

暴動時,又減至百分之一、六;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分之一、三;此次戰爭則僅居百分之○、

六。』要之,二次大戰美軍病死的減少,可以說由於醫藥進步之功,如盤尼西林,DDT 及各種特

效針藥的發明;其次由於醫藥治療及軍事外科的進步,即美軍在二次大戰中,因受傷至死的死亡

率,亦比一次世界大戰減小一半以上,且使百分之五八、八以上傷兵,得以復元重返戰地服務。 

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當行軍於丘陵堤防時,其宿營必須選擇東南方面(冬暖夏涼),且以為右背;這樣,既可

保持士兵的健康,且可以用為掩護(障礙物),這是用兵之利,同時也是得地利。 

上雨水沬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又當軍隊渡河時,上流降雨,其先流下的泡沬,這是水勢泛濫而來的徵候;這時,徒涉部

隊,應採取慎重態度,待其水勢平定,方可渡河(此項可以歸併於『處水上之軍』的文

中)。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

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 

大凡在地形上,有六種危險的障礙物: 

半打障礙物 

 一、絕澗——絕壁斷崖的谿谷。 

 二、天井——四高中陷的凹地。天為天然意,下同。 

 三、天牢——山林環繞,易入難出,好像牢獄一般的地帶。 

《孫子兵法新研究》電子版 行軍第九

李浴日編著 4/11 世界兵學社發行 四、天羅——荊棘叢生,進退不能自由,刀劍弓矢不便運用,好相投入羅網一樣的地帶。 

 五、天陷——非常卑濕,泥濘又多(如泥沼等地),人馬難行,好像陷阱一樣的地帶。 

 六、天隙——道路狹隘,坑溝多有的地帶。 

這半打障礙物,在用兵上是極危險的。若遭遇之,必須迅速離開,不可接近;至不得已而在

這種地帶戰鬥時,我須遠離之,使敵接近之;且我以之迎擊於前面,使敵不得衝鋒通過,並使其

控於敵人的背後,而牽制其行動。要之,本節是說要使敵立於不利的地位,而我則站於有利的立

場,以一再的戰勝,而把敵人打進於這六害的危地。 

軍旁有險阻、潢井、蒹葭、林木、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姦之所

也。 

進軍時,在路旁,倘若遭遇險阻,或潢井、或蘆葦、森林、草木屏蔽的地帶,必須慎重反

覆搜索牠,監視牠,因為這種地帶,適成為敵的伏兵或偵探藏身之所。 

 【險阻】要隘之地。【潢井】潢是池,井是深坑。【蒹葭】蘆葦之類。【蘙薈】草木叢生

之處。 

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本節以下是相敵,即判斷敵情的方法。 

相地形

兩軍迫近,敵的軍容仍靜肅不動的,這是恃其地形的險要。敵人還未到達開戰的適當地

點,便遠來挑戰的,這是欲誘我進而為彼所擊破的手段。敵軍不據險要, 改擇易受攻擊的

平地(易)而布陣的,這是在以利誘我。 

When the enemy is close at hand and remains quiet, he is relying on the natural strength of his 

position. When he keeps aloof and tries to provoke a battle, he is anxious for the other side to 

advance. If his place of encampment is easy of access, he is tendering a bait. (G)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 

 

相草木

望見矮小的樹林動搖,這是敵人前來攻我的徵候。敵在林邊多置結草,(如今之偽裝工

事),這是在使我疑有伏兵,而不敢前進。(三國時諸葛孔明曾有結草人置船上借箭的故

事)。 

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 相鳥獸

鳥兒突然從林中飛起,其下必來有敵的伏兵。野獸駭然從山林裏奔出,其中必潛行著敵的奇

襲部隊。 

麈: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

而往來者,營軍也。 

相塵埃 

塵埃高揚而尖銳的,這是敵的主力——戰車隊來攻的徵候。塵埃低揚而廣播的,這是敵的

徒步兵來攻的徵兆。塵埃分散於各處,像樹枝一樣的向上伸展,這是敵的炊事部隊的採

薪。塵埃少揚,且散見敵兵(斥候)的往來其間,其後必是工兵隊從事於舍營工作。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相辭約 

戰時,兩方使者往來,本是常例。但敵人派來使者,其言辭很謙遜,而另方面乃加緊備戰

這是前進之兆。反之,言詞強硬傲慢,示以前進之勢,這是企圖退卻的癥候。又,使者沒

有提出確實擔保交換倏約,僅以口頭請求和議,這是敵人的詭謀,或藉以鬆懈我軍而得乘

隙,或藉以緩和我攻擊而待援軍。(例如一九四一年日本東條內閣派來棲到美國參加美日

和平談判,而發動太平洋戰爭)。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陣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逆半退者,誘也; 

相敵陣

望見敵的戰車,先離行軍序列,作側面分進,這是敵欲尋找陣地或開始戰鬥。敵軍奔走,

(如傳令等),急於兵車等布陣,這是準備與我交戰。敵軍半部前進,半部退卻,其態度

曖昧,這是引誘我的。(諸葛孔明的半進半退之陣,是其例證)。 

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不進者,勞也; 

 

相敵卒

倚杖(如槍戟類)而佇立的,是因為肚子飢餓,沒有氣力。汲來的水,爭先取欲的,是因

為長途行軍,天熱口渴。見有取勝的機會,或有可取的戰利品,都不進兵的,是因為疲勞

已極,沒有進擊的精力。 

When the enemy uses their weapons to rest upon, they are hungry. If the drawers of water drink 

at the river, the enemy is suffering from thirst. (C)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

吏怒者,倦也; 

相敵營,旌旗聲色 

飛鳥群集於敵營上或其徬,是因其中空虛,敵兵已經撤去。在夜中放聲高呼的,是由於無

勇力弱,恐其夜襲,不能安眠,陷於神經衰弱的狀態。軍中紛亂,沒有秩序,是由於將帥

威嚴不足,不得部下的悅服。旌旗擺動不定,是由於隊伍混亂,士氣不振。軍吏之所以怒

罵,是由於士兵疲倦,不聽號令。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相敵炊事 

殺馬而食其肉,是敵軍缺乏糧食之故。懸瓶(土鍋)於壁上或樹枝上(即拋棄炊器意),

又不返其舍,而臥於野外,這是欲求一戰以脫死地的窮寇。 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

而後畏其衆者,不精之至也;相敵軍官對下 

軍官和部屬說話,其樣子是慢慢的(徐),反覆叮嚀的(諄諄),而且神氣很頹喪的(翕

翕),那是失了人和之故(原來軍官下令應是簡單明瞭)。對於部屬連賞了數次,以謀懷

柔之,這是已窘於部屬的統率,即部屬各要離去,故姑賞以留之。又,連罰了數次的,這

是已困於部屬的統御,即部屬不服從法令,故特嚴罰以戒之。最初待遇部屬極其殘暴刻

薄,弄至部屬各思離去,然後畏怕之,將就之,這是太不懂將兵之道。 

軍官的條件 

上述數項,不外指劣等軍官而言,劣等軍官是不會將兵的,得不到部下的信任的;由此可見

主將任用各級軍官,必須選拔有才有德者。魯登道夫氏曾說過:『軍官既為全軍之表率,故應有

其特具之武德與標準的生活。當第一砲發聲之日,全軍先注目於彼等之身,部下對於彼等之信任

心如何?——第一、視彼等是否了解士兵心理,而與以適當之指導;第二、視彼等是否注意於部

下之疾苦,而不致先己後人;第三、視其平日對於士兵之訓練如何,與其能否公平執行紀律,而

信任尤為紀律之基礎。……軍官之所以為人表率,非徒以其在隊伍中,上下屬之權力關係,乃以

其知識道德之足為人模範,而又能了解士兵心理,然後能為其真正領袖者。不然者,以等級關係

而相安於一時,在長期間之全體性戰爭中,決難以持久。』  來委謝者,欲休息巳;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相敵休息進軍 

敵軍遣使帶來禮物道謝,請求休戰的,這是彼欲暫事休息,以圖再舉。敵軍聲勢洶洶的殺

來,經久不和我決戰,又不退卻,這是敵人抱有別種奇謀,而我必須慎重審察之,不可墮

其狡計。 

 

 吳子上載:『武侯問敵必可擊之道,起對曰:「用兵必須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敵人遠來新

至,行列未定可擊,既食未設備可擊,奔走可擊,勤勞可擊,未得地利可擊,失時不從可擊,涉

長道後行未息可擊,涉水半渡可擊,險道狹路可擊,旌旗動亂可擊,陳數移動可擊,將離士卒可

擊,心怖可擊。凡若此者,選鋒衝之,分兵繼之,急擊無疑」』。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

者,必擒於人。 

 

由來兵不貴多,多而不精,無濟於事;又,進兵不可以武勇為恃,務要做到上下一致,充

分判知敵人的企圖,以期擊敗敵人;反之,沒有深謀遠慮,且輕視敵人,勢必為其所俘

虜。 

本節文章似不大完全,有人懷疑漏了字句。【武進】亦有解為武斷進軍意。【易】為輕視

意。老子說:『禍莫大於輕敵』。論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 

 

士卒對於將帥還未十分信賴,而將帥遽施以嚴重刑罰,勉強其服從,則士卒不會心服的,

未得心服,則難用以作戰。 

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又,士兵對於將帥既有相當的信賴,而將帥忸於仁慈,應施刑罰而不施,於是士卒必驕且

怠,也不可用以作戰。 

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為必取。 

故對部下士卒要待之以文德——仁愛恩情; 而整齊之,納於正軌,則以武德——威嚴刑

罰(紀律),這樣,則士卒親附,不敢犯法,驅之作戰,必可取勝。這叫做『必勝軍』。 本節亦有解釋為:『令之以文』,即教以孝悌忠信之道(政治教育);『齊之以武』,即教

以戰鬥之法,及約束之以軍紀(軍事教育)。 

吳子說:『總文武者,軍之將也。』司馬穰苴說:『文能附眾,武能威敵。』步兵操典說:

『軍紀者軍隊之命脈也,軍隊必須有嚴肅之軍紀,然後精神上之團結力得以鞏固,戰鬥力之持久

性得以確保。』 

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

與眾相得也。 

政令素行的元首或政府,而徵集國民施以軍事訓練,為交戰之用,則彼必悅服;倘若政令

平素沒有身體力行,紀綱廢弛,而欲訓練國民以為交戰之用,彼必不悅服,各懷怨心;要

之,政令素行的元首或政府,方得民服,一致備戰,共赴國難。 

政令與教民 

 這一節是孫子就政治而言,與始計篇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

畏危也』相呼應;誠以政治之良否,影響徵兵練兵之事至鉅,觀於我國此次抗戰,可想而知。但

亦有解釋為:屬於主將對部下士卒的事,即是說為主將者能以身作則,遵守紀律,則士卒方肯守

紀律,受訓練。正如魯登適夫將軍說:『然軍紀云云,非徒士兵之所應守,同時上級長官,甚而

至於著名之將軍直接立乎主帥之下者,亦當遵守。此等長官應守之軍紀,立於同樣之上下屬的服

從關係之下,同時彼等不應失卻其獨立行動,與身為人先之精神,蓋服從中之紀律與獨立行動中

之紀律,二者如何調和而合一之,彼等所當有事者也。』 

孔丘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子夏說:『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