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新聞故事

青年跨越學障 邁步人生路 受惠公益金改變生活

2016/08/05 08:41:14 網誌分類: 生活
05 Aug
        「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終」,是華人社會傳統對美好世界的憧憬,然而身處繁華都市下,仍有不少人需要別人施與援手。公益金服務香港近半個世紀,每個受助者都有着不同故事,有患讀寫障礙的青年,曾因工作及人際關係欠佳而一度沮喪,失去人生目標;亦有居於鄉村的年老夫婦,不願離開熟悉的「老家」安老,卻又需要健康服務,他們都受惠於公益金的協助,令生活得以改變。

        常人能夠輕易分辨出英文字母「b」和「d」的不同,但對於患有讀寫障礙、二十一歲的許諾恆(恆仔)而言,卻是一大難事,「我把文字當作不明符號,別人做功課只要半小時,我要花上一個小時以上」。學生時期老師見狀以為他懶惰,直至中一時經過評估,才知患有讀寫障礙。恆仔投入職場後亦面對同樣困難,例如做麵包時看不懂食譜和份量;到便利店上班,又常常混淆不同牌子的產品,導致與同事關係不合,也令他每份工作都做不長。

        受到工作的挫敗,恆仔透過公益金贊助的「職路計劃」接受職前培訓。負責計劃的程序幹事常一懿指:「針對恆仔不太會認字的狀況,我們會以圖案代替文字」,例如與他一同製作咖啡機使用指示圖,又在舉辦大型活動時,需要製作四百份曲奇和杏仁酥,令恆仔吸收過往的失敗經驗,成功完成所有步驟。恆仔形容:「很高興有人欣賞我做的曲奇」,又指參加計劃後性格較昔日開朗,認識到不同的人,並確立人生目標成為一個甜品師,認為參與「職路」最大得着,是了解讀寫障礙對自己的影響及接納自己。

        「原村養老」支援鄉郊長者

        壯年時無論如何風光,亦要面對年老問題。八十六歲的王釗與八十三歲的太太梁麗珍,在西貢蠔涌住了五、六十年,患有腦退化症的王伯多次在晚飯後離家後走失,王太說:「他不見了,我當然害怕」,坦言平時只能致電叫媳婦來協助。幸好一次王伯到西貢區社區中心,中心社工得悉其狀況後,便開始上門提供認知訓練,亦為王太量血糖和血壓,又發現王太原來不擅管理藥物,便用藥盒替她整理,王太說:「幸好他們幫助我,不然我們會服錯藥。」

        西貢區社區中心服務發展經理陳潔華指,區內很多長者不願離開居住的村落,但又不便出門到市區接受服務,故推廣原村養老概念,以「外展到村」服務向長者灌輸健老知識,並感謝公益金的資助令該中心可正式成立鄉郊長者服務隊,協助區內長者。

        市民可瀏覽公益金網頁http://www.commchest.org/video2016/Chi/index.html,觀看受惠者分享感人服務故事短片。

        
■恆仔透過「職路計劃」,重新接納自己,並立志成為一個甜品師。
■恆仔透過「職路計劃」,重新接納自己,並立志成為一個甜品師。
■恆仔吸收過往失敗經驗,成功協助製作四百份曲奇和杏仁酥。
■恆仔吸收過往失敗經驗,成功協助製作四百份曲奇和杏仁酥。
■社區中心獲公益金資助,協助照顧像王釗與梁麗珍一樣住在鄉郊的長者。
■社區中心獲公益金資助,協助照顧像王釗與梁麗珍一樣住在鄉郊的長者。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