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
恒聲集
恒聲集

期待香港富豪有新面孔

2016/11/01 08:41:34 網誌分類: 經濟
01 Nov
        有一家國際顧問公司曾發表過一份全球財富報告,指在「私人財富」方面,香港是全世界億萬富豪密度最高的地方:擁有超過一億美元(7.8億港元)身家的,平均每十萬人有13個;至於擁有十億美元(78億港元)身家的超級富豪,平均每一百萬人有15個。

        一個彈丸之地,按人口比例能夠孕育出全球最多的億萬富豪,這是香港的驕傲。不過,大家如有留意的話,當會發覺近年富豪榜,能夠上榜的香港富豪,十有八九都與地產有關,都是熟口熟面的。雖然香港連續多次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但這麼多年來,何故其他產業難以誕生富豪新面孔,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據《福布斯》發佈的去年十大內地富豪,他們歲數相對香港要年輕許多,有阿里巴巴的馬雲、騰訊的馬化騰、百度的李彥宏、小米的雷軍、京東商城的劉強東、以及網易的丁磊等,他們的致富都不是靠「磚頭」,而是涉及到不同行業。當中,馬雲創辦電子商務,僅僅15個年頭,財富便與李嘉誠不相伯仲。

        社會未見新產業崛起

        香港經濟過往不斷轉型,經歷多次金融風暴,一些富豪憑着獨到眼光和拼搏,創下基業並成功守業,不僅是房地產,業務還擴展到其他行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至目前為止,房地產依然是香港經濟命脈,亦是不少大企業的基業。近年來,香港仍然以房地產增值最快,沒有其他行業可以相比。

        馬雲之前曾說:「如果20年後,還是靠地產,香港就麻煩了。」這個觀點,筆者十分認同,因為儘管香港現時的寫字樓租金仍是全球最高,供不應求,但如果其他產業競爭力不斷被周邊地區超越,樓市遲早會缺乏支撐力,那時整個社會經濟便會相當危險。富豪榜上,香港的全都是老面孔,說明社會還未找到新的支柱產業,並非好現象。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一些行業優勢不斷萎縮,製造業早已北移,影視業被韓國超越,航運業落後上海和深圳。香港要重新振作,必須要增加支柱產業。今天的世界,再不能靠「人多好辦事」,因為科技的進步,一台機械便可能抵得上以往一百人工作量,所以科技主宰生產力,已是既成事實,無可爭辯。但除了生產力,產品要爭取市場,還必須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點,那便需要在產品設計、功能和質量上不斷有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創新與科技成為了未來競爭力的決勝關鍵,在這方面,創科局應盡快爭取表現,為香港產業注入新元素,讓香港富豪冒出新面孔。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