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那些人和事兒(2) (中華良子)

2016/12/02 10:32:36 網誌分類: 觀暦史,知興亡
02 Dec
遠古時代那些人和事兒(2)(中華良子) 第四部分:五帝時期        一、五帝之首黃帝時期(前2698年—前2599年,在位100年)

       (一)重要人物

{#001nQR7Dzy6Wvp49j7ia8.jpg} 黃帝 

       1.五帝之首黃帝(有熊氏)。黃帝(前2717年—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

       2.父親少典。也稱有熊氏,其嫡係後裔為有熊國國君黃帝。炎帝和黃帝的父親。(略) 

       3.母親附寶。附寶是有蟜氏部族的女子,有熊國國君少典的妻子,黃帝軒轅氏的母親。有蟜氏是蜜蜂為圖騰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長期與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為洛陽北邙山之首,是炎黃二帝母族的故鄉,洛陽孟津縣橫水鎮張莊村平逢山是炎帝和黃帝出生的地方。

       4.哥哥炎帝。炎帝,(略)

       5.元妃嫘祖。嫘(léi)祖,一作累祖,中國遠古時期人物。為西陵氏之女,軒轅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嫘祖生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蟜極之子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6.次妃女節。軒轅黃帝的次妃,出自方雷氏。《漢書》記載:方雷氏,黃帝妃,生玄囂,是為青陽。黃帝妃方雷氏是神農炎帝十一世孫即八代帝榆罔長子雷的女兒,雷因借軒轅之兵大敗蚩尤,所以把閨女許配給軒轅。軒轅黃帝妃方雷氏發明了人類的第一把梳子。

       7.三妃彤魚氏。漢族傳說中的黃帝三妃。彤魚氏也是魚族。彤魚氏為黃帝族的通婚族,黃帝次妃名叫彤魚氏。(唐)司馬貞《史記正義》:“黃帝四妃,像后妃四星。名蒼林、麗娛,諱邛,炎帝之女,黃帝第三妃,負責人們的飲食住行。被後世尊為烹飪始祖。

       8.四妃嫫母。嫫母又稱醜女,上古時期傳說人物。5000年前,黃帝為了製止部落“搶婚”事件,專門挑選了品德賢淑,性情溫柔,面貌醜陋的醜女(封號嫫母)作為自己第四妻室。黃帝還說:“重美貌不重德者,非真美也,重德輕色者,才是真賢。”相傳嫫母發明了鏡子。相傳嫫母為方相氏,中原之南的苗族後裔,歷史上四大醜女之一。據唐代的《琱(音“雕”)玉集·醜人篇》中的描述,嫫母的尊容是“錘額顣頞(音“促俄”),形麁(音“粗”)色黑”;即額如紡錘,塌鼻緊蹙,體肥如箱,貌黑似漆,乃“黃帝時極醜女也”。嫫母因為貌醜而成逐疫驅鬼之神,據說後世巫醫神漢祛除瘟疫跳大神時所戴的面具,就是嫫母的遺像,形狀極為醜惡。

       9.黃帝子孫。史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依次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而少昊、顓頊、帝嚳、唐堯、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這些後裔在黃帝到堯、舜、禹時期大都已經脫離黃帝母族,建立了大批的氏族方國或部落,有了獨立的姓和氏;後來,周武王(姬發)從陝西東出中原建立了周朝,分封諸侯或方國,其中姬姓國53個,這些姬姓國以國為氏,於是形成了中國的大多數姓氏,中國人遂自稱“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1)長子玄囂(少昊)。玄囂:即少昊。號青陽,黃帝之長子,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生於江水(今四川綿陽地區),其弟昌意生於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其母嫘祖是湖北宜昌人。中國遠古時代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首領,同時又是東夷族首領。被後人尊為帝,列入“五帝”系統,為中華共祖之一。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正妃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黃帝之子玄囂,為姬姓,名摯,後採繼位為天子,修太昊之法,後人稱為少昊氏。玄囂死後,葬於曲阜的雲陽山。

       (2)次子昌意。昌意是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的人物。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léi)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嫘祖於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其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有一子顓頊。傳說後來昌意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據說昌意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並生了鯀(gǔn),鯀又生大禹。

       (3)黃帝傳位。(1)燧人氏(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堯(帝堯)—丹朱。(2)燧人氏(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鯀曾—鯀祖—鯀父—鯀—禹(大禹,姒文命,夏朝首任帝王)—姒啟(即夏啟,夏朝第二任帝王)—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觀。

       (二)歷史事件

       1.早年經歷。黃帝(公元前2717—前2599年)誕辰相傳是農曆三月初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時20歲,據此推算黃帝出生於公元前2717年。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8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後,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

       2.統一華夏。炎帝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便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其餘部族的首領亦紛紛歸附,於是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的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走,向黃帝求救。黃帝在三年中與蚩尤打了九仗,都未能獲勝。最後黃帝集結在涿鹿上與蚩尤決戰,戰鬥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下,終於擒殺了蚩尤,獲得勝利,統一了中原各部落。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這一年作為道曆元年。

       (1)阪泉之戰。阪泉之戰發生於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之間,通過這場戰爭,黃帝戰勝了炎帝,活捉了炎帝,炎帝歸服了黃帝,從而形成了炎黃部落聯盟,同時黃帝取代了炎帝在黃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這場戰爭的原因既有爭奪領導權的因素,還有爭奪宜農土地的因素。原來,黃帝與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薑水一帶因黃河氾濫,逐漸不再適於畜牧業和農業生產,這樣黃帝就首先帶領部落開始東遷。據史學家考證,黃帝先是沿著北洛水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之後又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向東北遷移,沿著桑乾河來到現今張家口市涿鹿一帶。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之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別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制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變革。

       (2)冀州之戰。軒轅和蚩尤之間發生的戰爭。軒轅和蚩尤以前在冀州雖然已打過十多次仗,但都未能取勝,今天只用了一個早上,就大破冀州。在這次戰鬥中,蚩尤軍隊傷亡並不大,最大的損失是冶煉成的銅鐵,製造成的銅鐵兵器,被軒轅軍隊全部繳獲。從此,軒轅的軍隊也有了銅鐵兵器,結束了石刀石斧的時代。

       (3)涿鹿之戰。距今約5000餘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跟來自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zhuō)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由這段記載可知,戰爭起於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敗,疆土全無,轉向黃帝求助,引起黃帝、蚩尤的涿鹿之戰。戰爭結果,以黃炎華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蚩尤戰死,其部眾大多融入了炎黃部族。涿鹿之戰是中華民族在發展時期興亡絕續之大事。涿鹿之戰的結果,有力地奠定了華夏集團據有廣大中原地區的基礎,並起到了進一步融合各氏族部落的催化作用。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族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並被逐步神化。由此可見,涿鹿之戰的確為我們中華民族在發軔時期決定日後基本面貌的歷史性“戰爭”。

       3.治國有方。黃帝奠定天下後,建立古國體制,制定職官制度,提出以德治國,種植多種糧食。

       (1)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2)制定職官制度。如以雲為名的中央職官,管宗族事務的稱青雲,管軍事的稱縉雲,又設置了左右大監,負責監督天下諸部落。風後、力牧、常先、大鴻被任命為治民的大臣。他又經常封祭山川鬼神。他以神蓍推算和製定了曆法。

       (3)提出以德治國。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4)種植多種糧食。軒轅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穀。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的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後來,在以黃帝為祖先的姬姓部落裡就出現了一個農業方面成績卓著的領袖——棄。傳說他是周人的祖先,被尊為后稷。他能認識不同土壤,並懂得拔去雜草,還知道挑選良種。

       4.發明製鼓。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於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後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製成鼓後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5.乘龍昇天。黃帝的晚年,發明了鼎。當第一個鼎被鑄造出來時,天上突然飛下來一條龍,那條龍有著威武的眼睛和長長的、閃著銀光的龍鬚,整個龍身透著金光,降臨時好像帶來萬匹的金鍛,籠罩了整個天空。黃帝和大臣都很吃驚,那隻龍慢慢靠近黃帝,眼神變得十分溫和,忽然開口對黃帝說:"天帝非常高興看到你促使中國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所以特地派遣我來帶你升天去覲見天帝。“黃帝一聽,點了點頭,就跨上龍背,並且對群臣說:"天帝要召見我了,你們多保重,再會了。”“請讓我們追隨您去吧!"大臣們說完,就一湧而上,希望爬上龍背,隨黃帝一起走。可是那隻龍卻扭動身軀,把那些人都摔了下來。金龍戴著黃帝快速飛上天空,一下子就消失在雲霧中了。群臣沒有辦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黃帝升天而去。一位大臣看著天空,若有所思地說著:"並不是每個人都上得去的啊!只有像黃帝那樣偉大的人,才有資格呢!"後來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帝王,就把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龍去鼎湖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6.黃帝陵墓。陝西黃陵。陝西黃陵縣黃帝陵,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是黃帝衣冠塚;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漢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歷史的第一個高潮,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的場所。近代孫中山曾親自書寫祭文,國共合作時期毛主席親題寫祭文,蔣介石題詞,促成國共合作。每年的清明節祭祀黃帝大典已經成為“中華第一大典”,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共同瞻仰和祭祀黃帝的場所。(此外,還有河南荊山黃帝陵和河北橋山黃帝陵)

       (三)人物評價

        五帝之首黃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始祖”。柳翼謀評論黃帝時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時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時,其歷年雖無確數,以意度之,最少當亦不下數千年。故合而觀其製作,則驚古聖之多;分而按其時期,則見初民之陋。犧、農之時,雖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諸物,其生活之單簡可想。至黃帝時,諸聖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曆、算數始並作焉。故洪水以前,實以黃帝時為最盛之時。”黃帝和炎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因而他們都視為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每年在陝西黃帝陵舉行祭祀活動,在河南新鄭有拜祖活動。

       (四)歷史文化

       1.宗教之神。黃帝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是華夏族一個酋長國首領,因其對本民族的發展有很大貢獻,為後世長期傳頌。但因其年代太久遠,留下來的傳聞,大多撲朔迷離,難詳究竟。可是至戰國百家言黃帝時,許多人對那些傳聞進行編聯增纂,終於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曾敗炎帝於陂泉,誅蚩尤於涿鹿,諸侯遂尊之為天子,代神農氏而為黃帝。接著,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宮室,作衣裳,制舟車,定律曆,文字、算數、音樂等皆相繼發明,於是形成盛世的局面。與百家塑造黃帝帝王形象同時,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黃帝的仙人形象。可以說,歷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2.《黃帝內經》。其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中醫四大經典之首(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病因學說”、“養生學說”、“藥物治療學說”、“經絡治療學說”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3.嫘祖發明蠶桑絲綢。黃帝元妃嫘祖,是世界上蠶桑絲綢的偉大發明家,澤被中華,惠及全球,在中華和世界文明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篇章。在很早很早以前,四川西陵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每天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採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的哀婉、淒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被感動。這哭聲也震動了天庭,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好傷心,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虫。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後來姑娘每天來採集桑葚時,發現樹上的天虫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採一粒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滑軟又有韌性。她想用這樣的絲線做成衣服給爹娘穿一定很柔軟,於是就開始用它織布,並用織成的布做成衣服,穿著它熱天涼爽、冬天溫暖,真是舒服極了。她為這種天虫取名為“蠶”,捉回家養育。姑娘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消息很快傳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興,收姑娘為女兒,賜名“嫘祖”。由於她的美名傳遍天下,部落的首領紛紛來求婚,後來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領黃帝軒轅來到西陵,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嫘祖被選作黃帝的元妃。嫘祖輔助黃帝戰勝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協調好各部落的關係,完成了統一中華的大業。同時奏請黃帝詔令天下,把栽桑養蠶織錦的技術推廣到全國。嫘祖死後黃帝把她葬於落村山,後世尊稱其為“天蠶娘娘”。至今,在陝西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還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4.女節發明梳子。軒轅黃帝妃方雷氏發明了人類的第一把梳子,關於軒轅黃帝妃方雷氏,《百家講壇》名人紀連海老師,在文化中國上講,中國歷史上的非凡女人方雷氏,對我們中華民族一個貢獻就是發明了梳子,歷史上記載,方雷氏還有她身邊的二十多個女子,因為沒有梳子,所以人人都非常髒亂,每次集合她就覺得挺難看的,她就拿手給人家撓撓,撓完了二十多個人呢,自己手都破了。話說有一天,黃帝手下有一個發明船的人,叫狄霍,有一次他打了十九條又粗又大的這個帶魚,燒完了就吃,這個狄霍一個人就乾掉了三條,帶魚刺,就扔了一地,方雷氏一看,那麼多帶魚刺,撿起一塊,隨手就往頭髮上梳兩下,梳完了,拿水一照,挺好看,挺利落。馬上把這魚骨都撿起來了,鋸成一塊一塊的,給大家一發,讓她們去梳頭。方雷氏自己使著還湊合,有的人手輕了梳不好,有的人手重了就流血了,隨後她找來木匠,就照這魚骨做了一個梳子,結果人家木匠師傅做是做出來了,又寬又粗,當時方雷氏都說,您這個不是梳子,是耙子,後來經過木匠改進,終於做出梳子來了。

       5.彤魚氏發明烹飪和筷子。彤魚氏,炎帝之女,黃帝三妃,負責人們的飲食住行。當時,很多人因吃生肉,經常患病,黃帝手下的名醫岐伯、俞夫想了很多辦法,都未治好,黃帝為此事經常憂心。這年夏天,部落成員跟隨彤魚氏上山打獵,在雷電引發的森林大火中,彤魚氏發現燒焦的野羊肉特別香,就叫大夥都來嚐嚐。從此,她讓大家都把獵物燒熟再吃。為了燒烤獵物,她又帶領女性族人磨製大小石板;為避免手指燒傷,她又將木棍竹棍做成筷子,翻炒食物。後世將她尊為烹飪業的始祖。傳說,黃帝部落的先民們,從吃上熟食肉後,疾病大大減少。軒轅黃帝為彤魚氏、方雷氏各記了一大功,並叫倉頡把這些發明創造記在功勞簿上。歷史進展到今天,世界各國都認為唯獨中國的飯菜好吃,中國的烹調技術很高。科學家也發現用筷子夾取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手腕等30多個關節,50多條肌肉的運動。這對大腦、關節、肌肉的刺激鍛煉十分有益。所以,用筷子進食有益於健康。特別是對兒童。這是中華民族一大文明。

       6.嫫母發明鏡子。相傳,人類使用第一面鏡子就是嫫母製作的。嫫母雖然很醜,但是作為女性,天生也愛美,每天早上也到水邊梳妝,看看自己的容顏。一天她和黃帝的另一個妃子彤魚氏上山搬石頭勞動。看見一塊閃閃發光的東西,她拿起來一看,裡面竟然是一個坑坑洼窪的醜陋的怪物,她嚇得差點扔掉,但是聰明的她馬上意識到那是她自己,於是她偷偷將此物拿回去。回去後趁人不注意悄悄打磨,一天,她終於把這個東西打磨成了一個光滑的物體。每天她不再去小河邊梳妝了,只要將這個物體拿出照照就知道妝容正不正,然後再藏起來。有一天,嫫母正在照,黃帝悄悄走來,發現了此物,從此鏡子才得以流傳。人類使用鏡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此就開始了。

       7.四大醜女。中國歷史上有四大醜女,按出生日期排序,她們是嫫母——相傳為黃帝的四老婆;鍾離春——又稱鐘無艷、無鹽女,相傳為戰國時期齊宣王的王后;孟光——東漢隱士、美男梁鴻之妻,舉案齊眉的故事原型;阮家女——東晉名士、吏部郎許允之妻,婦女“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種德行)禮教的忠實捍衛者。

        8.倉頡造字。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之一。倉頡(jié),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白水縣城西北35華里史官村有倉頡墓、倉頡廟,倉頡廟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廟內有古柏50餘顆,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文字學家也認為白水才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因為“源泉”的泉字分開來就是白水。(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還有李煜。)

 

       二、五帝之一顓頊時期(前2514—前2437年,在位78年)

       (一)重要人物

       1.五帝之一顓頊(高陽氏)。顓頊(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詳),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本名乾荒,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又稱黑帝或玄帝,在流傳下來的上古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顓頊始自窮桑,而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國語·楚語》說顓頊是繼少昊之後主政。《列子·湯問》說法亦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大荒東經》神話中說少昊育顓頊於東海。後來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孫,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顓頊生子窮蟬,是舜的高祖。他在位78年(前2514~前2437),活到98歲逝世,葬於濮陽。

       2.父親昌意。昌意是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的人物。中國華夏人,少典之孫、黃帝次子、顓頊之父。黃帝死後,玄囂(少昊)繼承帝位。他被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據傳在今伊朗高原)。傳說他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léi)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嫘祖於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四川若水。其後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有一子顓頊。傳說後來昌意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樂西北),據說昌意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並生了鯀(gǔn),鯀又生大禹。母親昌僕。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子顓頊。後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後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3.母親女樞。女樞,淖子氏,嫁黃帝和嫘祖所生的小兒子昌意之子為妻,她是顓頊帝的生母。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這裡成家、立業、定居。《帝王世紀》說昌意的正妃昌僕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

       4.正妃鄒屠氏。鄒屠氏,顓頊帝的正妃,蚩尤氏國民的後代。黃帝破滅蚩尤氏後,將其部族的百姓分作兩部:蚩尤屬下部分族人分遷至鄒(今山東濟寧微山湖一帶)、屠(今陝西西安)之地,該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鄒地者為鄒氏,居屠地者為屠氏。一日,鄒屠氏在路上遇到一個烏龜,於是避開不肯去踏它。顓頊帝知道此事後,認為此舉十分賢德,遂娶她為妃。婚後,鄒屠氏夢見吞食太陽而有身孕。不久生下一子,名禹祖,即夏人的祖先。後來,鄒屠氏又屢次夢見太陽,每夢一次必定有孕生下一子,總共夢了八次,先後生下蒼舒、隤敳、檮戭、尨降、大臨、庭堅、仲容、叔達,八個兒子,世謂為八神,亦謂八翌、八英、八力。後來,顓頊帝死時,禹祖的年齡最為相宜,大家就擁他繼承王位,是為孺帝顓頊。不久,孺帝顓頊生病而死。於是,在朝在野有聲望的人匯集起來商議,一致推崇顓頊帝的堂侄帝嚳繼承王位。

       5.次妃滕奔氏。滕奔氏,名女娽,又稱作滕奔鹿,為顓頊帝的次妃。滕奔氏後簡化為單姓奔氏、滕氏、鹿氏,這些都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其氏族原為共工氏九部落聯盟之一。後因共工氏與顓頊帝爭奪帝位,被顓頊部落聯盟的軍師蒼舒和大將仲容以誘適深入的戰略,在今河南省嵩縣北黃河附近一舉擊敗後,滕奔部首領率九州之著的冀州民眾歸降於顓頊。五帝時期玄帝高陽氏顓頊的妃——鄒屠氏、滕奔氏滕奔氏嫁顓頊帝后,生有三子:一個叫伯稱,號伯服;一個叫卷章,號老童;一個名叫季禺。顓頊帝死時,正妃鄒屠氏所生的長子禹祖年齡最為相宜,被擁立做了君主,是為孺帝顓頊。不久,孺帝顓頊因病而死。滕奔氏所生的三個兒子,小兒子季禺早死;大兒子伯稱自小好遊,萍踪無定的他不知身在何處;二兒子卷章喜歡求仙訪道,亦一去不返;於是當時在朝在野有聲望的人一致推崇顓頊帝的堂侄帝嚳做了君主。即位後的帝嚳,在朝的大小官員,一切按照以往模式。當時朝中最大的官職共有五個:一個是木正,專管東方之事;一個是火正,專管南方之事;一個是金正,專管西方之事;一個是水正,專管北方之事;一個是后土,專管中央之事。管理后土的名曰'勾龍',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管理火正的,名曰'重黎',又叫'祝融',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他就是滕奔氏二兒子卷章之子。

       6.顓頊之子。顓頊有傳世之子二十四人,名老童、伯服、中騙、驩頭、淑士、三面、季禺、魍魎、虐鬼、小兒鬼、窮鬼、檮杌、窮蟬、苗民、蒼舒、敳頹、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稱等。兒子窮蟬。窮蟬,又名“虞幕”,是上古時代漢族傳說中的姑幕國領袖。他是少典的玄孫、黃帝的曾孫、昌意的孫子、玄帝顓頊的兒子、敬康的父親、帝舜的天祖(五世祖)、商均的烈祖(六世祖)。《泗志鉤沉》記“顓頊封其庶子窮蟬於於姑幕”。(窮蟬是顓頊之子,魍魎之兄。《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生子曰窮蟬”。窮蟬為了爭奪帝位,密謀殺害魍魎,魍魎逃到雷澤。)

       (二)歷史事件

       1.顓頊出世。傳說顓頊的母親女樞一次夢見一條直貫日月的長虹飛入腹中,由此懷孕而生顓頊,顓頊生下時頭戴干戈,並有“聖德”字樣。

       2.顓頊與共工之戰。 相傳帝顓頊時期(約公元前25世紀),顓頊部落聯盟與共工部落聯盟在中原地區(今河南北部)的作戰。原始社會晚期,相傳黃帝之孫顓頊號高陽氏,繼黃帝為該部落聯盟首領。他生於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正處黃河(約當今衛河)東岸附近。炎帝的後裔共工,已成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聯盟的首領,居九有(即九州)黃河中游河西地區(約在今河南輝縣境),在顓頊部落聯盟的上流。當時,黃河經常氾濫成災,禍及百姓。共工率領部落聯盟修築西岸河堤,防止水患。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兩部落聯盟發生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顓頊終於擊敗共工。戰後,顓頊成為了炎黃部落聯盟的最高領袖,歷史上的五帝之一。恆山主神北嶽大帝。

       3.即位為帝。顓頊性格深沉而有謀略。15歲時就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區,封於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黃帝死後,因顓頊有聖德,立為帝,時年20歲。

       4.在位期間。顓頊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帝顓頊以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都城,以句芒為木正、蓐收為金正、祝融為火正、玄冥為水正、句龍為土正,合稱五官。他即位後,嚴格遵循黃帝的政策行事,使社會安定太平。傳說在黃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廢棄人事,一切都靠占卜來決定,百姓家家都有人當巫史搞占卜,人們不再誠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於農業生產。顓頊為解決這問題,決定改革宗教,親自淨心誠敬地祭祀天地祖宗,為萬民作出榜樣。又任命南正重負責祭天,以和洽神靈。任命北正黎負責民政,以撫慰萬民,勸導百姓遵循自然的規律從事農業生產,鼓勵人們開墾田地。禁斷民間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動,使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5.疆域廣闊。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據說春秋戰國時的楚王為其後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後,屈原與楚王為同族引。

       6.制定曆法。漢初的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來的顓頊歷。顓頊歷是一種古四分歷,以365 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99/950日為朔望月長度,十九年七閏。漢武帝時,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受命議造漢歷;最後,在18種改歷方案中選定了鄧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曆,稱太初歷。太初歷以365 385/1539日為回歸年長度,29 43/81日為朔望月長度。西漢末年,劉歆修訂太初歷而更名為三統歷。

       7.創制九州。據《乾隆御批綱鑑》記載,中國九州的建置區劃,創制於顓頊。黃帝時代雖然統一了中原地區,但和蚩尤部族長期形成對立局面。直至顓頊,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統一。在此基礎上,顓頊對中國區域建置進行明確規劃,確定兗、冀、青、徐、豫、荊、揚、雍、梁九州的名稱和分轄區域。《史記》上說他統領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遼寧一帶),南至交趾(今廣東、廣西、越南一帶),西至流沙(今甘肅一帶),東至蹯木(今東海),”極其廣大。

       8.顓頊陵墓。顓頊、帝嚳二帝陵位於河南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鎮三楊莊土山之陽,人稱“二帝陵”。顓頊陵居東,帝嚳陵居西,兩陵相距60米。顓頊陵南北長66米,東西寬53米,高約26米;帝嚳陵略小且居後兩米。據專家分析,這種長輩陵塚大、晚輩陵塚小;長輩陵位趨前、晚輩陵位趨後的殯葬方式,正好印證了顓頊帝“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二帝陵園從下至上有禦橋、山門、廟院、陵墓、碑林及縱橫其間的甬道,佔地面積350多畝;陵墓四周有圍牆,稱“紫禁城”。

       (三)人物評價

       五帝之一顓頊。顓頊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等。帝嚳是顓頊的族侄,其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四)歷史文化

       1.顓頊與醫巫閭山。顓頊大帝與醫巫閭山以及瑪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關專家(2013年,唐偉先生在雅昌藝術網撰寫《論瑪瑙與玉的關係》)研究的是結果是,黃帝之孫顓頊是一位頭戴瑪瑙飾物的大帝,他所戴的頭飾,材質即是阜新瑪瑙,即東夷當地語稱“珣玗琪”,“珣玗琪”真正的產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這位大帝依靠瑪瑙製成的箭鏃,戰勝敵手共工,而他的葬身處則是醫巫閭山即《爾雅》中記載的“醫無閭”。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按:《周禮·職方》稱:“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得名甚早,已不可考。與古華夏民族的“醫、巫文化崇拜有關”,今稱閭山,地處今遼寧省境內,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東北三大名山(另兩山為千山、長白山)之首。醫巫閭山歷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而成。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週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醫巫閭山是當時出入阜新的必經之地,所以被當成了“珣玗琪”的產地。

       2.五大鎮山。道教奇觀之一。自唐、宋以來,“五鎮奇觀”一直與“五嶽風光”齊名。隋代封天下“四大鎮山”,形成了五嶽以外的五大鎮山。即東鎮山沂山(山東)、西鎮吳山(陝西)、中鎮霍山(山西)、南鎮會稽山(浙江)、北鎮醫巫閭山(遼寧)。均為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名隨五嶽,各有千秋。

 

       三、五帝之一帝嚳時期(前2514—前2437年,在位78年)

       (一)重要人物

帝嚳

       1.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帝嚳(kù)(前2480年—前2345年),姬姓,名俊(一作夋),號高辛氏,黃帝第五代孫,上古五帝之一。中國上古時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山海經》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嚳。出生於高辛,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春秋戰國後,被列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嚳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根基,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認為是其第一位先祖。其祖父玄囂,是黃帝次妃女節的大兒子;父親名蟜極,顓頊是其伯父。帝顓頊死後,他繼承帝位,時年30歲。帝嚳繼為天下共主後,以亳(bó)為都城(故址位於今河南商丘、洛陽,也曾經是商朝的都城) 。傳說帝嚳也像他的始祖黃帝一樣,分別從四個不同的氏族中挑選了四位美麗嫻淑的姑娘為妻,生下了四個有出息的兒子。二妃是屈原在《楚辭》中所讚美的有娀氏美女簡狄,生子名契,是商王族的始祖。三妃陳豐氏美女慶都,生帝堯放勳。四妃鯫訾氏美女常儀,生帝摯。帝嚳的元配妻子是有邰氏的薑螈。高辛氏帝嚳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2.父親蟜極。蟜(jiǎo)極,中國上古人物,華夏族(漢族)人,他是黃帝之孫、玄囂(少昊)之子、帝嚳之父。

       3.母親陳鋒氏。陳鋒氏,名握裒,為黃帝軒轅氏的孫子蟜極之妻。有一天,握裒到效外遊玩,看見一個很大的腳跡,於是也學著伏羲氏的母親華胥氏一樣,走過去踏著腳印玩耍,哪知大為心動,因此懷孕生下帝嚳。而帝嚳一落地就能說話,並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俊'。五帝時期嚳帝高辛氏姬夋的母親---陳鋒氏帝嚳所居之地處西海旁,一個名叫穹桑(今山東曲阜北)的地方。顓頊帝死後,其長子禹祖被立為君主,是為孺帝顓頊。時隔不久,孺帝顓頊生病死去。國家連遭大喪,百姓開始惶惶無主,於是人們一致推崇嚳做了君主。因他初封於有辛之故,改國號為:高辛氏。至此,帝嚳時代開始。

      4.帝嚳之妻。帝嚳一共有五位妻子,元妃姜嫄、次妃簡狄、三妃慶都、四妃常儀、五妃建疵。

       (1)元妃姜嫄。姜嫄,也作姜原,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有邰氏,帝嚳之妻,周朝祖先后稷的母親。生一子,名棄,史稱后稷,其後代姬發(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2)次妃簡狄。簡狄,生一子,名契(xie),據傳契為商朝的祖先,契的後代成湯建立商朝。

       (3)三妃慶都。慶都,又名陳豐氏、陳酆氏,據傳是嚳之第三妃。陳之一字,由左邊的旌旗、右邊的車輪的象形組成。酆即蜜峰,文為蜂頭,豐為蜂尾,逢為飛翔時的蜜蜂。生子放勳,即唐堯。

       (4)四妃常儀。常儀,據傳是嚳之第四妃。娵訾氏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娵訾氏與帝嚳聯姻生子摯。

       (5)五妃建疵。建疵,有娀氏,帝嚳五妃,和簡狄為姐妹,生台璽。

       5.帝嚳之子。帝嚳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摯、次子棄、三子契、四子堯、五子台璽。

       (1)長子摯(青陽氏)。摯,次妃常儀生,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帝嚳死後,摯因是帝嚳的長子而受禪接帝位。在位時,摯荒淫無度,九年後,諸侯廢之,而推尊其弟唐堯為天子。唐堯登基後,封摯於商丘高辛鎮)。

       (2)次子棄。棄,即后稷,元妃姜原生,被周族人認作是其始祖。堯舜時期掌管農業之官。后稷出生於稷山(今山西省稷山縣),被稱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后稷。后稷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3)三子契。契,次妃簡狄生,商族人認其為先祖。契(xiè),一作卨,子姓,尊稱閼伯。上古時代漢族傳說歷史人物,五帝之一帝嚳之子、帝堯的異母弟,生母為簡狄,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封為契玄王,堯稱帝時做為司徒。相傳為帝嚳后妃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左傳》載:“陶唐氏之火正契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閼伯在公元前2400年,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在管火的同時曾築台觀察星辰,以此為依據測定一年的自然變化和年成的好壞,為中國古老的天文學作出了貢獻。契在他的出生地與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嘔心瀝血,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中國民間尊他為“火神”。契死後葬於封地,建有閼伯台,由於契的封號為“商”,他的墓塚也被稱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來。

       (4)四子堯。堯,次妃慶都生,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略)

       (5)五子台璽。台璽,台璽與兒子叔均都曾為周部族首領。據周史記載,后稷因疼愛台璽而把王位傳給了他,他又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叔均,叔均最後把王位傳給了棄(后稷)的兒子不窋(kū) ,這樣,不窋的子孫才得以世代傳繼王位。

       6.帝嚳之女。帝嚳一共有兩個女兒。即女兒嫦娥和建疵。

       (1)女兒嫦娥。嫦娥,帝嚳與常儀之女,大羿之妻,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人物。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天帝帝俊)的女兒、后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稱其姓純狐,名嫄娥。神話中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東漢之前,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係,直到高誘註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據說嫦娥與后羿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道教中,嫦娥為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2)女兒建疵。建疵,盤瓠之妻,簡狄所生。據《後漢書·南蠻傳》、《搜神記》等書記載,盤瓠助帝嚳取犬戎(或說術器)吳將軍人頭,帝嚳把自己的女兒建疵嫁給他,盤瓠帶她住進南山。建疵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盤瓠和建疵就是今天苗、瑤、畬等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

       7.嫦娥丈夫后羿。后羿,又名大羿,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射日英雄,後娶嫦娥為天后,據說后羿與嫦娥是中國帝堯時期人物。蓋世英雄后羿先後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天下風調雨順;他又殺死眾多吃人的猛禽惡獸,使百姓終能安居樂業。

       (二)歷史事件

       1.早年經歷。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12歲便有盛名,15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世稱玄帝)選為助手,因有功被封於辛。

       2.帝嚳即位。帝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時年30歲。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帝嚳即帝位後,能夠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遷都亳。以亳為都城,避免了部落受洪水侵襲,並徹底消除共工餘部。帝嚳以木德為帝,深受百姓愛戴。帝嚳成功締造盛世,他在位70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3.遷都於亳。遷都於亳(bó),民生上使得人民免於洪水之患。因為這裡十分的土地,山區佔去四分,丘陵佔去四分,剩下的兩分是平原。一旦洪水暴發,人民可以轉移到山上去。政治上便於徹底解決不安分的共工氏餘部。共工氏餘部的反抗不停息,一直從黃河中上游跑到長江中上游發展。建都於亳(今安徽省),便於將軍隊迅速投放到前線戰場。擊退外敵游牧民族——犬戎之後,並沒有趁機窮追猛打,為的是將風險最小化。後將精力轉向內政,處理民族問題。

       4.訂立節氣。帝嚳以前,人們雖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事農藝畜牧沒有一個科學的時辰順序,嚴重製約了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帝嚳科學探索天象,物候變化規律,劃分四時節令,指導人們按照節令從事農畜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華夏農業出現一次偉大的革命,農耕文明走進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5.知人善任。帝嚳以仁愛治國,生活儉樸;他平常神色莊重靜穆,品德崇高如山。他廣施恩惠、仁愛、講究信譽。他了解民間的疾苦,對天下人都一律平等。他絕不違背自然規律,又恭敬地祭祀天地鬼神,祈求神靈降福萬民。由於他德行崇高,因此深受百姓的愛戴。在他的治理下,社會富足,人民安居樂業。帝嚳亦能知人善任。羿的射箭技術天下無雙,帝嚳選拔他擔任射官,賜給他彤弓和蒿矢。羿也不負帝嚳深望,當白難反叛時,他一舉將其平定。咸黑、柞卜長於音樂和製作樂器,帝嚳命他們為樂官,終於創作出《九招》之樂和鼙鼓、笭、管、塤、簾等新樂器。

       6.締造盛世。帝嚳的部落,《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傳10世,40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350年。帝嚳時代可謂上古時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國方略是:一要博愛於人,二要讓民獲利。強調以誠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嚳在人民群眾中尤以誠信而著稱。帝嚳作為一代帝王,不僅能養性自律,大公無私,而且倡導誠信,明察善惡,為歷代帝王所推崇,時至今日,仍有積極意義。

       7.長壽百歲。帝嚳在位70年,享壽105歲(也有說130歲)。生子摯,摯承嚳的帝位。死後建有帝嚳陵。

       8.帝嚳陵墓。河南商丘帝嚳陵,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南25公里的高辛鎮。陵前原有帝嚳祠、沐浴室、更衣亭、禪門等古建築,院中有大量碑刻。現僅存明代碑刻一通。現存的墓地為一高大丘,長200餘米,寬100餘米。帝嚳陵維修於西漢,在元明又經多次修復,廟堂內中央有一口古井,樑上繪有彩龍,相傳大旱之年求雨多有靈驗,所以被人們譽為“靈井” 。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嚳陵,高大壯觀,南北長233米,東西寬130米。陵前一高聳的石碑上鐫刻著著名書法家唐玉潤先生書寫的“帝嚳陵”三個字,整座陵墓莊嚴肅穆。(另:河南安陽二帝陵,顓頊帝嚳陵簡稱二帝陵,是高陽氏顓頊和高辛氏帝嚳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鄉三陽莊村西北土崗上。帝嚳陵與顓頊墓為鄰,稱“二帝陵”。)

       (三)人物評價

        五帝之一帝嚳。帝嚳,是五帝中的第三位,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後人對他的稱呼,他的全名叫姬嚳,成為部族聯盟首領後,大家就稱他為嚳。由於他是在高辛(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興起的,於是以地為號,又被稱作高辛。帝嚳也是生而神靈,一出生就能自言其名,比他的曾祖黃帝更加神奇。帝嚳很注重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仁德而威嚴,溫和而守信。《史記》記載了一個小細節,說他“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就是說他的一舉一動都合乎時宜,穿的衣服都符合自己的身份,一個如此註意細節修養的人,必然具備很強的道德感化能力。在經濟建設上,他的建樹不多,只是注重對於土地物產要節儉使用,在軍事上,他的武功毫無記載。但是他教化百姓,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把自己作為道德表率,用品德來感化百姓,在教育與德化上,他比黃帝和顓頊做得更好。《史記》也稱讚他治理百姓,如水灌溉萬物,平等、中正、遍布天下,所以天下人都歸服他。帝嚳對中華民族的另一偉大貢獻在於他生了幾個出色的兒子。他有四位妃子,每人給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四個兒子有兩位後來成為部族聯盟的首領,有兩位成為後來商王朝和周王朝的祖先。可見帝嚳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日理萬機、教化萬民的同時,還能把自己的孩子們也教育得如此出眾,後世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在他的身上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四)歷史文化

       1.鳳凰來朝。帝嚳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咸黑製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鐘、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著五彩衣裳,隨歌跳舞。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躚起舞。古時認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

       2.嫁女盤瓠。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託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hú即葫蘆)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嚳下詔求賢,提出誰如果能斬番王頭,就把三公主(帝嚳之女)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帝嚳。帝嚳因他是犬而想悔婚。三公主聽說後認為不應該違背承諾,請求出嫁。於是帝嚳同意了女兒的要求,盤瓠與公主結了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鐘智深(亦作“字”)。畬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畬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畬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畬(shē)族的始祖。史書所記的這些事情雖然荒誕,但目的是想說明中國南方的各少數民族,其實都是帝嚳女兒的後代。至今,在中國南方的瑤、畬(音“奢”)等少數民族中還流傳著關於盤瓠的傳說,保存有《祖圖》(即狗皇史圖)和《狗皇歌》,信奉“狗”當始祖,“石狗”成為圖騰標誌。

       3.帝嚳的父親蟜極發明了橋。黃帝去世後,炎黃部落聯盟的成員非常悲痛,他們推大嗓門的玄囂當了部落聯盟首領。玄囂雖然當上炎黃部落聯盟首領,仍帶著本氏族住在江地。此時,玄囂的妻子懷胎十月,生下一個男孩,玄囂給男孩起名叫蟜極。蟜極長大後,每日跟著父親出去勞動,辛苦自不必說,往往要經過河湖溪流,淺的可以蹚過去,深的就要游過去,弄得身上濕淋淋的,既不舒服,又容易得病。蟜極將大樹砍倒,搭在河上,人從上面走過河去,非常方便,大家便把蟜極發明的這種幫助人過河的設施叫“橋”。

       4.后羿射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傳說出自《山海經》、《書·堯典》、《十州記》、《淮南子》、《天問》等著作,故事內容:遠古的時候,大地出現了嚴重的旱災。炎熱烤焦了森林,烘乾了大地,曬乾了禾苗草木。原來,帝俊和羲生了10個孩子都是太陽,他們住在東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樹叫扶桑。10個太陽睡在枝條的底下,輪流跑出來在天空執勤,照耀大地。但有時,他們一齊出來給人類帶來了災難。為了拯救人類,后羿張弓搭箭,向那9個太陽射去。只見天空出現爆裂的火球,墜下一個個三腳的烏鴉。最後,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歷史上還有一位后羿,是夏太康時期人物)

       5.嫦娥奔月。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逼無奈吃下了仙藥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王母給他一顆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6.八月十五為什麼是中秋節。嫦娥奔月成仙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后羿回家尋妻不得,搥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遙祭嫦娥。後來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從此,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四、五帝之一帝堯時期(前2447年—前2307年,在位78年)

       (一)重要人物

{#001nQR7Dzy6Wvp49j7ia8.jpg} 帝堯

       1.五帝之一帝堯(陶唐氏)。帝堯(前2447—前2307),姓伊祁,名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五帝”之一。13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15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18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28年後死去。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製”的先河。堯傳位給舜。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曆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得到人民的廣汎愛戴。被後世儒家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

       2.父親帝嚳。高祖黃帝、曾祖玄囂、祖父蟜極、父親帝嚳。(略)

       3.母親慶都。慶都,陳豐氏,帝嚳三妃。生子放勳,即唐堯。略)

       4.兄弟姐妹。大哥摯,常儀生,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二哥棄,即后稷,姜嫄生,被周族人認作是其始祖,後人尊為穀神。三哥契,簡狄生,商族人認其為先祖。弟弟台璽,帝嚳第五子,台璽與兒子叔均都曾為周部族首領。妹妹嫦娥,帝嚳與常儀之女,大羿之妻。妹妹建疵,盤瓠之妻,簡狄所生。(略)

       5.妻子女皇。帝堯的妻子在《史記》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張華(晉)《博物誌》上記載,他的老婆叫富宜氏,也叫散宜氏。“帝堯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也叫丹朱)。”

       6.兒子丹朱。丹朱,生卒年月不詳,出生時全身紅彤彤,因取名“朱”,華夏族,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堯(九個兒子)的長子。傳說,堯娶散宜氏女,生丹朱。丹朱受封於丹水。當堯之時,部落之間的戰爭仍不斷,且很激烈。堯時曾對南方的三苗進行討伐。堯本在北方,但堯的兒子丹朱封於丹水,到了南方的漢水流域去了。所以有堯子丹朱伐三苗到丹水的傳說。一說丹朱是堯之嗣子,堯說他“心既頑囂,又好爭訟”,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讓位於舜。這是後人推崇堯舜禪讓說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無可考證。朱開通聰明,智慧極高,是世界圍棋界始祖,並傳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欠和順和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

       7.女兒二人。娥皇、女英,均為帝舜妻子。(略)

       8.四岳。中國上古傳說人物,相傳為共工後代。四岳一說是共工的從孫,《國語·週語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因助禹治水有功,賜姓姜,封於呂。堯曾向四岳諮詢誰是好的繼承人,“四岳咸薦虞舜”,堯遂傳位給舜。舜年老時又問四岳:“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四岳又推薦大禹,“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一說:四岳為堯、臣、羲、和四子,分掌四方之諸侯。)

       (二)歷史事件

       1.帝堯出世。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帶著慶都,坐上小船遊覽。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刮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捲風,彷彿這旋風裡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衝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便不見了。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今順平縣伊祁山),過了十四個月,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2.源起唐縣。《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條引註:“《帝王世紀》曰:堯封唐,堯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經註》、《元和郡縣圖誌》、《輿地廣記》及《太平寰宇記》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書,都持此說。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史的傳說時代》中也說:“陶唐氏舊城應該是今河北保定唐縣、順平、望都一代。”周長富先生則通過龍山文化的特點,在其《淺談唐堯氏》中指出:“從年代和分佈範圍來講,河北龍山文化相當於唐堯氏古族。”

       3.推為天子。帝嚳死後,摯因是帝嚳的長子而受禪接帝位。堯13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15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帝嚳在位時,摯荒淫無度,九年後,諸侯廢之,而推尊其弟唐堯為天子。唐堯登基後,封摯於高辛(商丘高辛鎮)。

       4.遷都太原。因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堯才攜帶部族離開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東部的平緩地帶,沿著滹沱河溯流西進向高處遷徙,穿越了太行峽谷,進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縣又沿滹沱河支流烏河、溫川河,汾河支流楊興河,繼續向西南跋涉,終於來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帶,今太原盆地。早在至今約四千五百年的唐堯時代,太原已經有一個文化相當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原始聚落。這個原始部落在太原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勞動,不僅發展了這裡的經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還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創建了保護自己不受侵擾的古城——唐城。

        5.定都平陽。唐堯初都太原,在太原築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古稱“唐”的地名至少有三處,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晉南之“唐”,都是因唐堯多次遷徙,曾經定居那里而得名。他們在太原居留一個時期之後,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著汾河南流的方向繼續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的臨汾盆地——平陽。關於太原的另一個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堯由初都太原遷都平陽後,因太原地處平陽之北,為區別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陽之唐,遂以地理方位為準,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個“北”字,這就是太原又稱“北唐”的緣由。

       6.治理水患。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徵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7.制定曆法。《尚書·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堯還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8.訪納賢能。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戰國時莊周曾說:堯治理天下萬民,使海內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參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悵然若失,好像丟了天下。這四位有道名士為方回、善卷、披衣、許由。

       9.發明造酒。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10.婚鹿仙女。相傳,遠古時的陶唐氏堯稱王不久的一天,他到今內蒙古草原巡察指導牧鹿人的生活,一陣青香,把他引向了遠方,只見一位女子手執火種飄然而來,堯王被她那純樸、溫雅、活力四射的氣質所傾倒。一問牧鹿人得知她是一位為民傳遞火種的鹿仙女,她住在南邊的仙山里。日後堯王一心惦記,食不甘味,寢難釋懷。堯王定都平陽後,堯王決意行禪讓以改變尋血緣傳王位的做法,便來到了今山西臨汾市的姑射山尋訪蒲伊、許由、善卷等賢能之人。在“仙洞溝“,忽見一隻梅花鹿悠然從姑射山仙洞走來,堯王認得是鹿仙女的化身,便迎步向前,突然,竄出一條大蟒蛇直逼堯王。只見鹿仙女躍到跟前,大蟒便倉惶遠逃。兩人相見恨晚,相擁難捨。堯王和鹿仙女在姑射山擇一山洞完婚,大喜的那天,祥雲繚繞,群鹿獻草,百鳥和鳴。傍晚結鸞之時,對面山上一簇神火,耀眼奪目,光彩照人。從此,世間後人結婚,不論新房豪華與否,都一律稱為“洞房”。如今這“天下第一洞房”已經開闢成旅遊景點,洞口與對面的“花燭山”遙遙相對,“洞房花燭”就是由此而來。

       11.堯造圍棋。的說法源遠流長,最初見於戰國時期的《世本·作篇》:“堯造圍棋,丹朱善之”。這似乎只是客觀的敘述,而東晉張華《博物誌》則進一步說明了發明圍棋的動機:“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說明晉代人們已認為圍棋有教育和啟發智力的作用。

       12.文治武功。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后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13.勤儉聽諫。堯當政後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願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於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14.完善政治。堯執政初期,還沒有基本的國家製度,國家只是部落聯合體,非常鬆散,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管理,所以在堯積累了一定的施政經驗後,開始建立國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按各種政務任命官員,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較為系統的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15.禪位虞舜。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共工後代)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16.帝堯陵墓。堯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17.帝堯廟宇。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

       (三)人物評價

       五帝之一帝堯。史記˙卷一˙五帝本紀說: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徵求四岳的意見,而且設立謗木,讓平民可以發表意見,設立多項政權組織,要求薦舉賢人,加以任用,後讓位於舜。

       (四)歷史文化

       1.堯開創了“禪讓製”的先河。古代關於原始社會末期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漢族傳說。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製”的先河。禪讓,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指古代帝王讓位給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堯讓位給姚姓的舜,舜讓位給姒姓的禹。這是一種“擬父子相繼、兄終弟及”的王位繼承製度,是對正統王位繼承製的模擬,是上古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結果,目的是讓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機會分享最高權力。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禪讓的方式是和平、明主地推選,不是個人權利的轉移。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思想。有利於部落聯盟的團結,協調社會生產。

       2.讓位之說。帝堯崩後,丹朱才回到華夏部落去奔喪,因舜的“謙讓”,丹朱曾稱帝(此處指做了部落聯盟首領)三年,但大臣們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於是,舜曰“天也”,便順應天意和人民的呼聲登上了帝位(此處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故《竹書紀年》《山海經》等古籍稱丹朱為“帝丹朱”。因丹朱為三苗首領並且曾稱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地位崇高,被湖南、廣東等地被奉為衡山皇、丹朱皇。舜則把丹朱封到房地為諸侯。《竹書紀年》則稱“丹諸(朱)闢(避)舜於房”,言丹朱尊父命而讓天下於舜,自己遠避於房地也。

       3.儒墨之宗。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4.龍的傳人。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鬥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5.冀州由來。河北省簡稱冀,“冀”是由古冀州而來。古代傳說中的帝堯,誕生於河北省順平縣,後建都平陽(山西省臨汾市,亦為古冀州之地)。曾在河北省中、南部活動,順平縣、定州市、唐縣、望都縣、隆堯縣的地方誌中,都有關於帝堯活動的記載。東漢時書《釋名》在解釋“冀州”這個地名的由來時寫道“冀州位於北方,這里居住過帝王,這個地方有險有易,紛亂希望得到治理,貧弱希望變得富強,荒歉希望獲得豐收”冀在漢語裡有多種含義,其中有一義是“希望”的意思。書面語中有“希冀”、“冀望”、“期冀”這些詞。《釋名》解釋冀州的含義,就是在“希冀”這個意義上使用的。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五、五帝之一帝舜時期(前2143—前2112年,在位31年;前2109—前2070年,在位39年;總計在位70年)

       (一)重要人物

{#001nQR7Dzy6Wvp49j7ia8.jpg}

       2.父親瞽叟。瞽叟(gǔ sǒu),中國上古人物,漢族,媯姓,因雙目失明故稱“瞽叟”。瞽叟,舜與象的父親、黃帝的七世孫。他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叫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是黃帝與嫘祖的次子。本性頑劣,對其子舜不滿,經常與後妻以及後妻所生之子——像想要尋機殺死舜。但舜卻仍然孝順地侍奉瞽叟,不敢有半點不敬。後來瞽叟、後妻、象陷害舜的計劃暴露,舜沒生三人的氣,反而對三人比以前更好,三人感動,從此再也不懷陷害舜之心了。       1.五帝之一帝舜(有虞氏)。傳說中的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歷來被列入“五帝”之中,奉為華夏至聖。傳其稱號為有虞氏,姓姚又姓媯,名重華,字都君,諡曰“舜”。因國名“虞”,故又稱虞舜。他是帝顓頊的六世孫,自五世祖窮蟬起都是平民。他的父親是非不分,個性頑劣,猶同盲目的人,因此當時人皆稱他為瞽瞍。他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後妻,陰狠善,口無忠信之言;生下一子名叫象,性格狂傲,就是舜的弟弟。後母寵愛親子,仇視舜,常在瞽瞍前讒言生非,因此三人皆有殺害舜的心機。但是舜天性至孝仁厚,對父母順從適應,不失人子之道;與象相處友愛仁慈;既無過失之事,又乏藉口之辭,雖想殺害,無法實現。然而舜只求常能在側侍奉,曲盡孝道,則心願已足。舜20歲時,他的孝行,已傳聞各地,30歲時,堯正訪求天下有才德可任用的人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可以當任。於是堯帝先將兩個女兒嫁舜為妻,以便觀察他內在的品德;又令九個兒子和他交往相處,以觀察他的處世和才幹。舜婚後住在媯汭(山西永濟縣首陽山下)行為非常謹慎篤厚,因此堯的兩位女兒,不因自己是公主出身就傲視舜及他的親戚,反而都能克盡婦人之道。舜待人謙和,做事勤懇,到處受人歡迎擁護,在歷山(永濟縣雷首山)耕田,歷山居民都割讓土地給他耕種;在雷澤(雷首山下的雷水)捕魚,雷澤居民都願讓房屋給他居住;在河濱(永濟縣北部)燒陶器,陶業居民都與他精誠合作,因此河濱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別精細;凡是他住過的地方,都受他的感召,一年後就形成村落,兩年之後就形成城邑,三年後便繁榮成為都市。雖然如此,可是瞽瞍還想殺害他,有一次叫舜修理米倉,見舜上了倉頂,就從下面放火燒倉,舜趕緊用兩個斗笠挾持著身子跳下,才免被害。過後又令舜掘井,等他深入井底時,立刻下土填井,幸而舜從井底旁邊洞口逃出,又脫免這次的禍難。堯見舜居家和處世一切表現確是一位有才幹的賢者,深為器重;因此舜50歲時,即讓他代行天子的職權,辦理國事,果然天下大治,四方擁護;到61歲那年正式繼承堯而為天子。即位後,戴著天子旌旗回鄉省親,對父母恭敬孝順,小心謹慎的情況,還是如同昔日為人子時一樣;且封弟弟象為諸侯。瞽瞍和像都感化了(儒家思想的源頭在舜帝)。舜在位有39年之久,享年110歲。

       3.親生母親。早逝。

       4.異母弟象。中國漢族人,姬姓,帝舜的異母弟,受封於有庳(今湖南道縣北)。他是黃帝的八世孫,其父叫瞽叟,瞽叟之父是橋牛,橋牛之父叫句望,句望之父為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就是顓頊,顓頊的父親為昌意,昌意是黃帝(姬軒轅)與嫘祖的次子。他本性傲狠,對其異母兄舜不滿,經常與母親和父親瞽叟想要尋機殺死舜。但舜卻仍然孝順地侍奉三人,不敢有半點不敬。後來瞽叟、象的母親、象陷害舜的計劃暴露,舜沒生三人的氣,反而對三人比以前更好,三人感動,從此再也不懷陷害舜之心了。(一說,被舜流放)

       5.妻子娥皇。帝堯長女、帝舜之妻。娥皇,又稱娥肓、倪皇、後育、娥盲、娥娙,姓伊祁氏,上古漢族神話傳說中帝舜的妻子,帝堯的長女,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娥皇無子。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後舜帝南巡蒼梧而死。二妃千里尋夫,知舜已死,抱竹痛哭,竹上生斑,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娥皇無子。

       6.妻子女英。帝堯次女、帝舜之妻。中國上古人物。因出生於伊祁山(今河北保定順平),而姓伊祁氏,是五帝之一帝嚳的孫女、帝堯的次女,與姐姐娥皇同時嫁給了虞舜姚重華。舜父頑,母囂,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因娥皇、女英的幫助而脫險。後舜帝南巡蒼梧而死。二妃千里尋夫,知舜已死,抱竹痛哭,竹上生斑,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有一兒子商均。

       7.兒子商均。商均是帝舜與女英(帝堯次女、娥皇之妹)所生的兒子,出生於上古時代的商(今河南商丘)。商均學習努力刻苦,與羿、禹都是好朋友。由於受“丹朱讓賢”的這重恩情,帝舜和丹朱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所以商均到舅舅丹朱家裡玩的機會也很多,時間一長,和舅舅丹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丹朱把商均當自己的兒子看待,教會了他下犀象圍棋、造船、射箭等技藝。稍大一點,商均知道了丹朱讓帝位給爸爸的事情,非常敬重丹朱,對帝位等一些名譽性的東西也不屑一顧,倒是熱衷於動腦筋搞創造。帝舜和丹朱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係商均被舜認為只知道唱歌跳舞,卻不會治理朝政和國家大事,因而史書記載和民間對他的傳說故事就特別地少。商均墓位於今虞城縣城北12.5公里的利民鄉楊莊村西南,墓塚殘高3.8米,面積960平方米,是歷代的虞城風景名勝之一。

       (二)歷史事件

       1.家境貧寒。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頊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處於社會下層。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

       2.得到賞識。二十歲時,舜就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舜三十歲時,帝堯問四岳(共工後代)天下間有誰能夠繼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薦舜。帝堯於是召見舜,問:“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說該怎麼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對小事也不馬虎,更要講究信譽說話算數,那樣天下人會自動擁護你。”堯又問:“什麼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問:“什麼官職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堯又問:“什麼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關心百姓。”帝堯十分滿意,賞賜舜細葛布製的衣服、一張琴,又給他牛羊,為他建糧倉,堯還把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並為他們修建宮室;他用各種方法對舜進行考驗,舜都成績卓著,受到廣泛的好評。

       3.以德報怨。雖然舜深得堯的鍾愛,但舜的父親和弟弟象仍想殺死舜。有一次,瞽叟對舜說:“糧倉的頂漏水,你快去修補一下。”舜於是爬到糧倉頂上塗泥補漏,繼母便叫像在這時放火燒糧倉,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護自己不受火燒而逃(一說舜雙手舉著斗笠,像鳥兒一般降落下來逃走)。又一次,繼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當舜挖到深處,繼母和像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過一劫。繼母和像都以為舜死了,非常高興。像說:“這個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歸我,牛羊和糧倉歸二老。”象於是搬到舜的宮室住下,彈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像先是十分驚愕,後又很不自在,說:“我正十分難過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嗎?你真是個好弟弟!”以後,仍然十分孝順父母,愛護弟弟。

       4.得到重用。舜特別善於識別和使用人才。高陽氏有八個有才能的子孫,人稱其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個有才能的子孫,人稱其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人美名遠揚,帝堯卻沒有舉用他們。舜當了帝堯的臣子以後,推舉八愷擔任管理土地的職務,舜又推舉八元到四方之國宣揚五種教化,他們都能盡心辦事,發揮長處,使天下安寧、百姓和睦、農業發展、四邊和平。當時,帝鴻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他毀棄道義,陰險狠毒,盡幹壞事,人稱他為“混沌”;少皞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不講信譽,廢棄忠誠,喜聽讒言,慣於花言巧語,人稱他為“窮奇”;顓頊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沒法教訓,不知道好歹,人稱他為“檮杌”;縉雲氏有個不成器的子孫,喜歡吃喝,貪求財寶賄賂,天下人對他十分憎惡,稱他為“饕餮”,這四個家族造成了社會的災難,帝堯卻沒能趕走他們。舜知道後,打開城門,把這四家都流放到四方邊遠地區,讓他們去抵禦四方妖怪。壞人趕跑了,社會也安定了。

       5.堯禪於舜。經過多方考驗,舜終於得到堯的認可。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於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於文祖”。由於堯帝年老,故而德雖為天子,但是已經開始慢慢過渡放權,將權利逐步過渡於舜。也即舜代行天子(非真天子,此指部落聯盟首領)之政的事情。經過多年的權利過渡,以及政治磨練,舜漸漸可以掌管天下,而堯則真正的放下心來,最終直到堯死亡,舜率天下服喪之後接位,後世稱之為舜帝。

       6.攝政時期。堯攝政時期,舜開始執政,傳說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動,一派勵精圖治的氣象。他重新修訂曆法,又舉行祭祀上天、祭祀天地四時,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還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再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信圭。他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見諸侯,考察民情;還規定以後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諸侯的改績,明定賞罰,可見舜注意與地方的聯繫,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傳說中舜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像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畫出五種刑罰的形狀,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但又設鞭刑、撲刑、贖刑,特別是對不肯悔改的罪犯要嚴加懲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這四個人懲處以後,天下人都信服了舜。

       7.讓位丹朱。按照《史記》所載傳說,舜攝政28年,堯才去世。舜於三年的喪事完畢之後,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諸侯都去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那裡,民間編了許多歌謠頌揚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過,傳說中舜的都城與堯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

       8.親政以後。堯死以後,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興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此時舜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為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擔任“納言”,負責發布命令,收集意見。還規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績,由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這樣的整頓,“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了新面貌。上述這些人都建樹了輝煌的業績,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盡心治理水患,身為表率,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於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當比之時,“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9.禪位於禹。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均不肖,就確定了威望最高的禹為繼任者,並由禹來攝行政事。故舜與堯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聖王。

      10.帝舜去世。據說舜在堯死之後,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時,死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山,稱為“零陵”。

       11.帝舜陵墓。相傳有三處。一是湖南省永州市舜帝陵。系中華民族尊祖祭舜之聖地。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湖南省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莊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二是山西運城舜帝陵。三是浙江上虞舜帝廟。

       (三)人物評價。

       1.五帝之一帝舜(有虞氏)。堯把帝位禪讓給舜,28年後去世。舜選賢任能,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傳說他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咸頌舜功,因而《史記·五帝本紀》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傳去世於南巡途中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山(今湖南永州)。

       (四)歷史文化

       1.帝舜與儒家。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而舜對於儒家,又有特別的意義。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繼孔子之後對儒學的發展有巨大貢獻,他極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說:“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猶)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裡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於儒家的宣傳,有關舜的傳說事蹟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留下極深刻的影響。

       2.湘妃淚。娥皇女英,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聽到帝舜死在蒼梧山的噩耗,覺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麼多年的艱苦奮鬥,那麼多年的恩愛相親,都一去不復返了。娥皇、女英渾身哆嗦,哭了好幾回,身心受著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傷,健康也受了損害,眼淚漸漸地哭乾了,一滴一滴的鮮血從眼中流出來。這晚濃霧漸漸地把整個君山罩住,天空中閃電一道急過一道,雲越積越厚,天空好像要倒扣下來,突然間狂風捲著暴雨呼嘯而來,洞庭湖掀起層層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陽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誠的思念、悲痛終於感動了上天,天神將她們流出的眼淚,流出的血淚都一點點收集起來,都把它們灑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這狂風暴雨中,蛾皇與女英突然間頭腦是那樣地清醒。突然間明白好像舜正在召喚著她們,兩人都好好地修飾打扮了一番,就像是迎接遠行歸來的舜一樣,攜手投入洞庭湖中。頓時風停雨住,波瀾不驚,君山上那叢叢翠竹都浸染上斑斑點點的淚跡,成了二妃對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徵。

       3.孝感動天。《二十四孝》中第一孝就是舜的故事。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像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這真是: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4.《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第一孝:孝感動天。上古時期五帝之一虞舜的故事。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第二孝:戲彩娛親。(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老萊子的故事。戲舞學嬌痴,春風動彩衣。雙親開口笑,喜色滿庭鬧。

       第三孝:鹿乳奉親。春秋時期週郯(tán)子的故事。親老思鹿乳,身掛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第四孝:百里負米。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子路)的故事。負米供旨甘,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歿,猶念舊劬(qú)勞。

       第五孝:囓指痛心。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參(曾子)的故事。母指才方囓,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第六孝:蘆衣順母。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閔損(子騫)的故事。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第七孝: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的故事。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第八孝:拾葚異器。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蔡順的故事。黑葚奉萱闈,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第九孝:埋兒奉母。東漢隆慮(今河南安陽林州)人郭巨。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第十孝:賣身葬父。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董永。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縑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第十一孝:刻木事親。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丁蘭的故事。刻木為父母,形容在日時。寄言諸子侄,各要孝親闈。

       第十二孝:湧泉躍鯉。東漢四川廣漢人姜詩的故事。舍側甘泉出,一朝雙鯉魚。子能事其母,婦更孝於姑。

       第十三孝:懷橘遺親。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陸績的故事。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綠桔,遺母報乳哺。

       第十四孝:扇枕溫衾。東漢江夏安陸人黃香的故事。冬月溫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知古一黃香。

       第十五孝:行傭供母。東漢時齊國臨淄人江革的故事。負母逃危難,窮途賊犯頻。哀求俱得免,傭力以供親。

       第十六孝:聞雷泣墓。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王裒的故事。慈母怕聞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迴。

       第十七孝:哭竹生筍。三國時吳國江夏人孟宗的故事。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第十八孝:臥冰求鯉。晉瑯琊人王祥的故事。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

       第十九孝:扼虎救父。晉朝人楊香的故事。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饞口中。

       第二十孝:恣蚊飽血。晉朝濮陽人吳猛的故事。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

       第二十一孝:嘗糞憂心。南齊高士人庚黔婁的故事。到縣未旬日,椿庭遺疾深。願將身代死,北望起憂心。

       第二十二孝:乳姑不怠。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的故事。孝敬崔家婦,乳姑晨盥洗。此恩無以報,願得子孫如。

       第二十三孝:滌親溺器。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庭堅的故事。貴顯聞天下,平生孝事親。親自滌溺器,不用婢妾人。

       第二十四孝:棄官尋母。宋代天長人朱壽昌的故事。七歲生離母,參商五十年。一朝相見面,喜氣動皇天。(完稿於二〇一五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