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4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3/21 11:30:21 網誌分類: 教育
21 Mar

master曾

345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5781)普通話說:瞻前顧後(zhān qián gù hòu)

解說:

「瞻前顧後」是成語,原形容做事謹慎,考慮周密。

現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用法示例】:

1有些事情看準了就馬上去做,不要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2為自我提升,故此要「眼光要遠,腳步要近」;為顧全大局,

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顧後」。

3誠然,謹慎的確重要。但如果在採取行動之前我們總是瞻前顧後,

那麼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4心理成熟是隨年齡的增長和一個人閱歷增加,對事物的看法有了更為

全面的熟悉,做事也更「瞻前顧後」。

5有些人辦事細心,謹慎周密,也即「瞻前顧後」。

6有些人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也即「瞻前顧後」。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前無後打死罷就

(這是香港式的書面文,即港式的國語用法,意義差不多是『沒有退路了,

坦然面對死亡』,跟香港另一個港式諺語『膽正命平』雷同。)

 

5782)普通話說:當著不著(dāng zhuó bù zhuó)

解說:

「當著不著」是成語,形容應該做的事不做,而不該做的事卻做了。

出處1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老大王,你可也當著不著的。」

出處2《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世事莫有成心,成心專會認錯,

任是大聖大賢,也要當著不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擘大眼賴尿

(意思是無恥地去做某事;明明知道是錯誤的、明知故犯明知不該做的事,

卻做了或不得不去做。)

 

5783)普通話說:身先士卒(shēn xiān shì zú)

解說:

「身先士卒」是成語,形容作戰時將領親自帶頭,衝在士兵前面。

現在也用來比喻領導帶頭,走在群眾前面。

出處1《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出處2《資治通鑒·隋紀煬帝大業九年》:「玄感每戰,身先士卒,

所向摧陷。」

出處3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披堅執銳,臨難不顧,

身先士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行先死先打死罷就

(意思是身先士卒,永遠將戰友嘅利益放喺第一位,向上級據理力爭,

力陳利害,預咗行先死先,打死罷就,不成功便成仁。)

 

5784)普通話說:惹禍招愆(rě huò zhāo qiān)

解說:

「惹禍招愆」是成語,形容給自己引來麻煩。

出處元·關漢卿《普天樂·崔張十六事》曲:「鄭恒枉自胡來纏,

空落得惹禍招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披蓑衣救火—惹禍上身

蓑衣:披在身上的雨具,用草或棕製成。比喻自己招來災禍。

 

5785)普通話說:數不勝數(shǔ bù shèng shǔ)

解說:

「數不勝數」是成語,意思是數都數不過來。

形容數量極多,很難計算。

數:計算;

勝:盡。

數:數都數不過來。

出處1《方岩記靜》:「類似這樣的奇跡靈異,還數不勝數,所以一年四季,方岩香火不絕,而尤以春秋為盛。」

出處2《論學習共產主義》:「我們決不能像舊學校那樣,用~的,

九分無用一分曲了的知識來充塞青年的頭腦。」

我們班的小能人數不勝數。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拿拿

(粵語大拿拿是形容「數目巨大」,稍含誇張意味。)

咁呢個〔〕字點解?

原來,在百越語言中,〔拿〕字的意思是〔群、幫〕的意思;

大拿拿原意直譯是〔一大群〕,形容數量大是也;

舉例:大拿拿五千蚊(整整五千大元啊);

大拿拿千幾隻雞(足足有一千多隻雞啊)。

 

5786)普通話說:分文不名(fēn wén bù míng)

解說:

「分文不名」是成語,形容一分錢、​​一個銅板也沒有。

比喻非常貧困。

名:佔有。

出處曹禺《我們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窮得分文不名,還要支持

那兩三間破爛的會址,招待許多左派文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拍手無塵/斗令都冇

 

5787)普通話說:喜上眉梢(xǐ shàng méi shāo)

解說:

「喜上眉梢」是諺語語,形容喜悅的心情從眉眼上表現出來。

形容高興時眉開眼笑。

眉梢:眉尖。

出處1郭澄清《大刀記》第14章:「人們一見船影,都喜上眉梢。」

出處2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

不覺喜上眉梢。」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咗草龍好唱口

句中的「草龍」即是「蚱蜢」;呢種昆蟲雀鳥十分喜歡食;

但是「蚱蜢」為何叫「草龍」?

其實「草龍」是粵語借字,其來源要追溯到百越語,在百越語中,

「草」意思是「窩」;例如「一窩鳥兒」;「龍」意思就是「蚱蜢」;

所以,草龍原意是「一窩蚱蜢」,雀鳥吃了一窩蚱蜢,鳥兒不唱歌才怪呢;

所以很多養雀鳥嘅人都鍾意用「草龍」嚟餵雀,雀鳥「食咗草龍」就會

不斷唱歌。

所以「食咗草龍」多用嚟形容鍾意講野,把口唔識停嘅人 

 

5788)普通話說:興妖作怪(xīng yāo zuò guài)

解說: 「興妖作怪」是成語,原指妖魔鬼怪作祟害人或人裝神扮鬼。現在則比喻壞人搗亂破壞,挑起事端。出處1明·周輯《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巡海夜叉道:你那裡得這幾件物事,在此興妖作怪!」「夜叉」是梵文「Yakşa」,是鬼名字的音譯,民間傳說意思是「捷疾鬼」、 「能咬鬼」等。出處2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是這樣看起來,完全是張儀那小子在興妖作怪啦。」出處3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三.永州野廟記》:「應祥聞言,知為蛇妖。乃具陳其害人禍物,興妖作怪之事,對辯於鐵籠之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掘尾龍拜山—攪風攪雨

粵語「掘尾龍」是指斷了尾巴的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

造謠生事

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本來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

滂沱大雨傾盆而下。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

都會聯想到是

「掘尾龍拜山」所致。

【掘尾龍拜山】民間故事:

掘尾龍,所指的就是一條斷了尾巴的龍。

掘尾龍原是一條大蛇,有一天被逢簡(今順德杏壇鎮北端)一學生哥

拯救收養,後來,蛇和學生哥兩者結成為好朋友。

有一年,大蛇因為驚嚇了學生哥的母親而被學生哥將其尾巴弄斷。

後來,學生哥因病死去之後,大蛇前往拜祭學生哥之時,化身為巨龍。

之後,每年的清明,掘尾龍都會前往拜祭學生哥,而此時必然會烏天暗地、

密雲蓋頂、狂風驟雨。

這個故事的神話意味十足,而「報恩」的主旨卻是十分明顯。

 

5789)普通話說:苦中作樂(kǔ zhōng zuò lè)

解說:

「苦中作樂」是成語,意思是在艱苦的環境中不失樂觀情緒,自行其樂。

出處1宋·陳造《同陳宰黃簿遊靈山八首》:「吾輩可謂忙裡偷閒,

苦中作樂。」

出處2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十:「此第三首,則俗所謂苦中作樂也。

言山行之可畏若此,而於其中強尋樂處,則亦有可喜者。」

《初刻拍案驚奇.卷20》:「蘭孫得了這個消息,算是黃連樹下彈琴─

苦中取樂。」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黃連樹下彈琴

(形容苦中作樂,因為黃連味道極苦,比喻人在困境中尋得快樂。)

 

5790)普通話說: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

解說:

「不言而喻」是諺語,意思是不用說話就能明白。

喻:了解,明白。

出處1戰國·孟軻《孟子 · 盡心上》:「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晬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出處2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第一回:「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

盡可不言而喻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黃腫腳—不消提(蹄)

形容心裡明白了某件事或對方某種意圖,指出不必再說了。

比喻某件事不用說了,不必提起了。

 

5791)普通話說: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

解說: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過苦頭,以後一碰到

類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處1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出處2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3回:「日出三竿,方敢出店。

真是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繩 光景。」

出處3史超《擒匪記》:「你別錯會了意,不瞞你說,他老人家是一年

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踩着芋莢當蛇

(芋莢指芋頭的葉柄;比喻大驚小怪、草木皆兵。)

 

5792)普通話說:日昃之勞(rì zè zhī láo)

解說:

「日昃之勞」是成語,形容從早晨到午後一直顧不上吃飯。

形容工作繁忙。

昃:太陽西斜。

昃:粵音:則

出處:《後漢書·陳元傳》:「文王有日昃之勞,周公執吐握之恭。」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做到隻積咁

這句廣東話潮語因許冠傑的《半斤八兩》唱到街知巷聞;

但「積」是甚麼?

「積」原來是千斤頂英文Jack的諧音,那是用來舉起汽車等重物

進行維修的工具;

把上班族比喻成「積」,貼切地反映出上班族備受上頭壓力、

工作量過多的形象。

 

5793)普通話說:傍人門戶(bàng rén mén hù)

解說:

「傍人門戶」是成語,意思是依靠在別人家門庭上。

比喻完全依賴別人;不能自主或自立。

傍:依傍;靠著;

門戶:門第。

出處1宋·蘇軾《東坡志林》卷十二:「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

爭閒氣耶?」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雖說咱們窮,究竟比他

傍人門戶好多著呢。」

出處3《紅樓夢》第109回:「邢姑娘是媽媽知道的;如今在這裡也很苦;

娶了去;雖說咱們窮;究竟比她傍人門戶好多著呢。」

【傍人門戶】闡述:

古代傳說,過春節要貼「桃符」及「門神」時,還要做一個「艾葉草人」

插在門上。

當「桃符」抬頭看見「艾人」就會罵道:「汝何等草芥,敢居我上!」

艾人會低頭回應道:「你已半截入土還要爭高低?」

雙方大吵起來。

「門神」這時會勸解他們說:「吾輩不肖,方傍人門戶,何暇爭閒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燒酒又賖,酒罌又借

(意思是樣樣依靠別人。)

 

5794)普通話說: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jiǎ jīn fang yòng zhēn jīn dù,ruò shì zhēn jīn bù dù jīn)

解說:

「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意思是:只有虛假的,不好的東西

才需要一個好的包裝。如果是真實的,好的東西就不需要華麗的包裝

來掩飾了。

出處唐代李紳的《答章孝標》:

這是作者給章孝標的菩提詩中的句子。

章孝標是元和十四年進士,及第後寫了《寄淮南李相公紳》詩:

「及第全勝十政官,金鞍鍍了出長安。

馬頭漸八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

李紳答詩云:「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

十載長安得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

確實,世上只有劣質贗品、冒牌貨才需要用「鍍金」的方式偽裝一番,

以假冒真,欺騙世人;

貨真價實的金子,當然用不著「鍍金」之勞。

此句語頗有諷喻以假亂真的意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貓毛當貂鼠

(比喻只有假的或劣質的東西才需裝飾,以冒充真的或質量好的。)

 

5795)普通話說:行不及言(xíng bù jí yán)

解說:

「行不及言」是成語,意思是指做事不守信用,說話不靠譜。

及言:顧慮到已經說了的話。

出處1唐·李白《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相國齊晏子,贈行不及言。」

出處2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二十四回:「諸兄與弟,

當以行不及言為恥,生逢明聖,而一無展布,何以答君父,複友生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閻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閻王爺是傳說中的地獄之神,因為自己本身是鬼,只能跟鬼打交道;

所以閻王爺貼的告示,上面全是鬼話。

這句廣東話的歇後語,引申說人說話不可靠、不真實。)

 

5796)普通話說:欺以其方(qī yǐ qí fāng)

解說:

「欺以其方」是成語,比喻壞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騙別人。

欺:欺騙;

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

關於子産,歷史上還流傳著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欺以其方】成語典故:

這個故事,原文記載在《孟子.萬章》上篇,是孟子親口對學生講述的。

孟子講完了這個故事後,還分析指出:「故君子可欺以其方」

(因爲那管池子的人所編造的謊話,聽起來合乎情理,所以連聰明的

子産也被瞞過了。)

話說:

有一次,有人送了一條大活魚給子産。子産叫管池子的人把它養在池子裏。

那管池子的人沒有照辦,卻偷偷地煮來吃了,還編造了一段謊話給子産;

管池塘的人回報子產說:「我已經遵照您的吩咐把魚放到小池子裏去了,

剛把它放到水裏的時候,它還有些呆呆的;稍隔一會兒,搖搖尾巴,

慢慢地遊起來了;又過了一會兒,忽然一溜就遊走了。」

子産聽了很滿意,連聲說道:「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管池子的人心中暗暗好笑。

事後,悄悄對人說:「誰說子産是聰明的能人?其實,我把那條魚

已經吃到肚子裏了,他還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所謂「得其所哉」,其實是子産讚歎那條魚得「到了理想的去處。」

這句話後來成了一句成語。

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境遇,符合心願,非常滿意,就叫“得其所哉”。

孟子的話「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後來也成了成語。

「方」,也是合乎情理的類推。

這句成語的意思是:所以對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來欺騙他,

但很難用不合情理的事情來欺騙他。

哪怕再精明能幹的人,也會被編造得合情合理的謊言所騙;

提醒我們對騙子提高警惕,對他的花言巧語詳加審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熟人買破鑊 

(熟人買爛鑊意思是從熟人那裏買到的鑊是「破」的,與「黃皮樹了哥

有異曲同工之妙,意謂唔熟唔食〔呃〕。)

 

5797)普通話說:仰人鼻息(yǎng rén bí xí)

解說:

「仰人鼻息」是成語,形容依賴別人的呼吸來生活。

比喻依賴別人,不能自主。

仰:依賴;

息:呼吸時進出的氣。

出處1《後漢書‧袁紹傳》:「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

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

出處2《北齊.杜弼.檄梁文》:「解其倒懸,仰人鼻息。」

出處3陳毅《水調歌頭‧四遊良口》詞:「百年夢,國勢弱,歎蹉跎。

仰人鼻息,奴才思想奈天何!」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跪地餵豬乸

(形容爲咗求利益而向人低聲下氣。)

 

5798)普通話說:豬突豨勇(zhū tū xī yǒng)

解說:

「豬突豨勇」是成語,形容指拼命向前衝,形容不怕死的人

(含貶義及有諷刺意味)。

「豬突」是漢語詞語,比喻指像野豬一樣橫衝直撞,流竄侵擾。

新莽時期,王莽將罪犯編入敢死隊,稱之為「豬突豨勇」。

豨:解:野豬;

豨:粵音:熙

【豬突猛進】闡述:

這是日本二戰後期的一種步兵戰術,即無視敵方人數,己方像野豬一樣

向前衝鋒。

「豬」在日本是「褒義詞」,指的是野豬;

在日本野豬的地位大概和中國的「老虎」差不多,說誰是豬,就是誇獎

他勇敢無畏,一往無前;

(家豬在日語裡是不是豬);

豚:粵音:屯

日語裡有一詞語叫「豬突猛進」,用中國的成語來套,其意思就是

「猛虎下山」;

翻譯過來大概就是「一往無前」的意思;

所以豬突衝鋒並不是貶稱,日本人就是這麼稱呼這種戰術的。

出處1清黃遵憲《三哀詩·哀吳秀清明府》:「紛紛彼狼心,躍躍欲豬突。」

出處2《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

名曰豬突豨勇。 顏師古 註引:「豬性觸突人,故取以喻。」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爛頭蟀

爛:形容破損;相傳頭部傷殘的蟋蟀相鬥時,特別兇猛會拼命向前;

爛頭蟀是指在比賽中,即使被打至頭爛亦不服輸的蟋蟀,因此於廣東話

中引伸為好打鬥的人。

 

5799)普通話說:釘嘴鐵舌(dīng zuǐ tiě shé)

解說:

「釘嘴鐵舌」是成語,形容嘴硬,不認錯,不服輸。

出處1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麼不能了達。

釘嘴鐵舌,銅頭鐵額,火眼金睛,都來問禪。」

出處2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教你拿酒,你怎的

拿冷酒與你爹吃?原來你家沒大了,說著你還釘嘴鐵舌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死雞撐飯蓋

句中「撐」是指「支撐」,而「死雞撐飯蓋」就是指明知自己做錯了,

也仍要死撐下去,目的只是為了一個下台階,可惜每次都會被人拆穿謊言。

 

5800)普通話說:毛手毛腳(máo shǒu máo jiǎo)

解說:

「毛手毛腳」是成語,意思是做事粗心大意,馬馬虎虎不細緻。

出處1明·無名氏《齊天大聖》第三折:「可不知怎麼又生下我這樣

尖嘴縮眼,毛手毛腳,這等磣東西來。」

出處2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六回:「但凡有點毛手毛腳的,

小人決不用他。」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大頭蝦

大頭蝦,廣東方言,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很粗心。通常說一個人老是丟三落四,就說他很“大頭”或“大頭蝦”,並不是腦袋很大的意思。因為名詞發音可愛,也帶有一些寵溺、無奈的意思。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