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67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20/07/17 17:40:33 網誌分類: 教育
17 Jul

master曾

367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

 

 

6221)普通話說:一狠二狠(yī hěn èr hěn)

解說:

「一狠二狠」是成語,猶言索性,乾脆,多指下了極大的決心。

出處1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你既要幹這營生,不如一狠二狠,把奴才結果了。」

出處2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不給丈夫置個妾,覺得在人面上掛不住,沒奈何,一狠二狠,給他作成了,卻是三面說不到家,一生不得合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扚(啲)起心肝 dik1 hei2 sam1 gon1

粵語「扚起心肝」形容人決斷而認真地開始去做一啲拖咗好耐嘅事。

比喻下定決心做某事。

由於讀音相似,「扚」常被誤寫作「啲」,字面意思是「提起心肝」,

引申為全身、心地投入做某事。

例句:佢終於扚起心肝俾心機讀書,準備迎接考試。

 

6222)普通話說:量入為出(liàng rù wéi chū)

解說:

「量入為出」是成語,意思是根據收入的多少來決定開支的限度。

出處1西漢· 戴聖《禮記·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製國用量入以為出。

出處2《宋書·武帝紀中》:「夫量入為出,邦有恆典。」

出處3《明史·孫原貞傳》:「宜量入而出,汰冗食浮費。」

出處4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於服務的態度五》:「我們要靠自己的收入,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仍然要嚴格遵守量入為出的原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睇餸食飯

在粵語中,「睇」是看的意思,「餸」就是菜餚。

中國家庭一般都是吃圍餐,菜餚大家一起共享。

「睇餸食飯」就是要看清楚有多少菜,在心裡做好合理的分配,讓大家都能吃到足夠的分量,引申為做事情要按不同的情況來處理。

「睇餸食飯」有下列用法:

1按照有限嘅資源決定去做咩嘢;量入為出;

例句: 我哋個部門係得咁多資源,你班友要睇餸食飯喇!

2見機行事;睇情況

例句:你唔識睇餸食飯咩!有咩車就搭咩車啦!

3引申為見步行步,根據情況來採取措施;

例句:宜家咩嘢情況?我哋唯有「睇餸食飯」,見步行步囉。

 

6223)普通話說:作法自斃(zuò fǎ zì bì)

解說:

「作法自斃」是成語,意思是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

泛指自做自受。

出處1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怎奈此時官場中人,十居其九是吃煙的,那一個肯建這個政策作法自斃呢?」

出處2《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作法自斃】成語典故:

商鞅變法,首先取消了貴族的特權,規定重新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

貴族由此失去了無功受祿的特權,對商鞅十分不滿。

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貴族雖懷恨在心,仍然毫無辦法。

秦國經變法以後,很快強盛起來,生產率大大提高,國庫充盈,

將士作戰勇猛,威震六國。

商鞅因變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號商君,人們從此稱公孫鞅為商鞅。

變法過程中,太子的老師觸犯了法律,貴族和朝臣對這件事抱著幸禍態度,看商鞅怎樣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

商鞅為了新法能得以實施,請示孝公,依法嚴厲地作了公正處置。

太子曾為老師說情,但無濟於事,太子對商鞅開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孝公在位二十二年駕崩,太子嗣位,史稱惠文王。

貴族們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紛紛製造流言蜚語,

有人甚至誣陷商鞅謀反。

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沒有謀反的動機,更沒有謀反的可能,

但是為報恩師之仇出氣(一說惠文王是為了攬權,且暫時麻痺秦國老氏族),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孝公死後,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

當他風聞有人誣告他謀反的消息後,情知早晚必罹殺身之禍,便隻身逃出家中,打算潛往它國,躲災避禍。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寒鴉背著夕陽餘輝,結隊歸林。

商鞅急於逃離秦境,匆匆趕路,來到關下,不想被守關軍士攔住,

聲稱“商君有令,黃昏後非公事不得出城。

商鞅這才意識到必須投宿住店。

他來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闆走出來說:

既是客人我們當然歡迎,請問您是誰,弄不清身份,我會被殺頭的。這是商君的法令,違背不得呀。

商鞅當然不敢承認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長嘆:

 “我這是作法自斃呀!

商鞅後來被車裂而死。

那刑罰十分殘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即用五輛車分別用繩索縛住受刑者的頭部與四肢,然後驅趕著馬,將人活活撕成六段,令人耳不忍聞。

惠文王殺了商鞅,卻繼續執行商鞅的政策。

秦國日益強盛,為趙政(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與軍事基礎。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床底破柴撞曬大板

一般以為「撞板」的來源來自「碰板」或「碰壁」,

其實當中「板」並非「木板」而是另有所指。

話說,粵曲會使用一種由兩塊板組成的樂器,叫「板」,

作用是為樂曲打拍子。

「撞板」中的「板」就是指這種樂器,若然板打錯了節奏就叫「撞板」。

節拍有強弱形式,強拍也叫「板」,弱拍則叫「叮」或「眼」,合稱「叮板」。

思維活潑的廣東人拿着「撞板」這一用語創作了以下的一個歇後語:

 床下底破柴─撞板。

年輕的一輩已不知道「床下底破柴」是何玩意,但「撞板」這個詞在粵語地區還是很較常見的。

意思是自討苦吃,討了教訓。

 

6224)普通話說:分斤掰兩(fēn jīn bāi liǎng)

解說:

「分斤掰兩」是成語,形容錙銖必較,過分計較。

比喻指對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計較。

出處1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不是我說句分斤掰兩的話咧,舅爺有什麼高親貴友,該請他到華府上去。」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真真泥腿光棍,專會打算盤、分斤掰兩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縮骨

小氣,吝嗇,斤斤計較、愛佔便宜、極端個人主義、不吃小虧等。

粵語稱之為「縮骨」。

自私、吝嗇粵語為什麼叫「縮骨」?又叫「孤寒庹縮」?

廣東話「縮骨」有三個意思:(一)吝嗇;(二)自私;(三)善於打個人小算盤。

第一種意思佔的分量最多。如果罵人「縮骨」,實際上是三個意思一起罵。

那麼,為什麼叫「縮骨」?而不叫「縮肉」?

其實「縮骨」一詞來源於粵語的「縮骨遮」(折摺傘)

【縮骨】闡述:

話說很多年前的舊雨傘,是沒有收放自如的功能的。

隨着新款雨傘(洋傘)進入廣州,廣州人針對這新款雨傘特有的功能(收起來時收縮傘骨而使傘方便攜帶)起了個生動的名詞叫「縮骨遮」,繼而引申到一些日常生活中。

由於縮骨遮見下雨就打開,見晴天就收起,好像閃閃縮縮的樣子,

活靈活現地演譯了「吝嗇」者和「自私者」的面目。

廣東人說人家「縮骨」,往往比說吝嗇更爽、更泄心頭之氣,因為

「縮骨」這個詞夠形象,而且三層意思全包。

 

6225)普通話說:師心自是(shī xīn zì shì)

解說:

「師心自是」是成語,形容自以為是,不肯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師心:以心為師,這裏指只相信自己;

自是:按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

出處1南朝·宋·惠義《答範泰等書》:「若欲違經反律,師心自是,此則大法之深患,穢道之首也。」

出處2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讕醒 laan2 sing2(懶醒)

「懶醒」的「懶」是一個借音字。

在《廣州話詞典》 (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它沒有具體的字,以lan2代替。

民間一般寫作「懶」,它妙就妙在意思超越了「裝成,不是真的」;

而且表示「自以為實質卻不是」的意思。

就以「懶醒」為例:

它表示自以為很醒目,裝得很醒目,其實恰恰相反。

廣東話這個「懶」組成很多詞語,每一個詞都可以表示一句話咁長的句子,

還包含了說者的奚落。

【讕醒】闡述:

不過,話說回頭,有說《廣州方言詞典》 (江蘇教育出版社)這個lan2字,

卻用了「讕」字代替。

「懶」字在廣州話中讀lan3;「讕」字讀lan4;都和第二聲有區別。

不過,論到意思,又似乎「讕」字更為貼近。

因為「讕」字除了有「抵賴、誣陷」的意思;

「讕言」表示「誣賴的話,沒有根據的話」。

如果用「讕」字代替一向寫開的「懶」,會不會被人說「讕有型」呢?

哈哈!

例如:

1「讕/懶架勢」表現得很架勢、很巴閉(了不起) ,以為自己很架勢巴閉。

2「讕/懶正經」裝得很正經;懶叻,表現自己,誤以為自己真的很叻。

3「讕/懶有寶」,裝得很矜貴,很了不起。

 

6226)普通話說:爾虞我詐(ěr yú wǒ zhà)

解說:

「爾虞我詐」是成語,意思是你猜疑我,我欺騙你。

形容彼此猜疑,表示彼此互相欺騙,互不信任。

後來延用為成語,意為互相猜疑、互相欺騙,含貶義。

爾:你;

虞、詐:欺騙、猜測。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華元為質。盟曰: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光棍佬遇著冇皮柴

這句廣東話來自【光棍恩緣[1953年]梁醒波】:   

擔番口大雪茄,充生曬認經理,撈世界要醒目,一於當玩把戲之嘛,著起西裝革履,成副USA歐西美,我實在無乜聲氣。時常去靠滾,完全係棍返嚟,剛啱有只大鷓鴣,肥就確係肥,今天佢仲約咗我去睇大戲。

鵮返口大雪茄:係用口咬住支雪茄。 

擔返口大雪茄:係用手指架住支雪茄。

擔凳仔霸頭位:係用手搬動凳仔;

而[擔]係指用肩負重物。

圖像裡可能有1 人、特寫

 

6227)普通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

(fū qī běn shì tóng lín niǎo,dà nànlín tóugè zifēi)

解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是諺語,這句話在古代文學中時有被引用。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把丈夫(或妻子)拋棄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強調個人的自私。

出處1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二折:「嗨,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夫人,我也只保得自己性命,保不得你了。」

出處2明·馮夢龍《警世通言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若論到夫婦,雖說是紅線纏腰,赤繩繫足,到底是剜肉粘膚,可離可合。常言又說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鳥,巴到天明各自飛。」

出處3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五:「有人耕田,被蛇咬而死,其婦對人曰: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

後以「夫妻本是同林鳥」比喻夫妻離合輕易。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田雞過河各有各蹬()   

「田雞」,青蛙的較籠統說法,一般出沒於田間或有水源的地方。

廣東人叫田雞游泳時的「蹬腿/伸腿」動作做「撐」,

此字口語讀「jaang3」。

由於「蹬」的動作涉及足部,有人便以從「足」字部的近形字「𨅝」代之。

雖然我們大多沒見過田雞過河的情境,但是應想像到每隻田雞都是只管自己游,不會理會其同伴的。

就此情況,廣東人便創作了以下一個歇後語:

田雞過河—各有各撐/田雞過河—各有各𨅝。

表面的意思是眾田雞過河時各自蹬自己的腿;

但原來此話可有多個比喻:

其一、曲終人散;

其二、人各有志;

其三、各不相顧/各走各的路(廣東話叫「各走各路」)/分道揚鑣;

其四、自顧不暇;

其五、大難臨頭各自飛。

 

6228)普通話說:妄下斷語(wàng xià duàn yǔ)

解說:

「妄下斷語」是諺語,意思是不經考慮,憑藉個人的主觀臆斷,不經考慮,輕易、隨便地下結論。

「妄」是妄自、胡亂的意思;

「斷」是下結論的意思。

出處鄭振鐸《貓》「我心裡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隻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𦧲飯應 loe1 faan6 jing3

解釋:形容條件對自己非常有利,所以毫不猶疑即刻應承。

「𦧲」字用法:

[𦧲]字有表示吐,吐出之意。

意思係將口入面嘅嘢,經口唇整體吐出口外面。

其他參考辭彙:

1𦧲口水

2𦧲骨:《廣州話正音字典》

3𦧲痰:《廣州話正音字典》

4𦧲血:《粵語同音字典》

 

6229)普通話說:容容多後福(róng róng duō hòu fú)

解說:

「容容多後福」是成語,形容隨大流、不出頭的人,多數都有後來之福。

出處《後漢書·左雄傳》:「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以樹恩為賢,盡節為愚,至相戒曰:白璧不可為,容容多後福。」

例句:他是一個容容多後福的人,深受朋友的愛戴。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歲晚煎(堆)

這是廣東話常見借字:將「煎䭔」寫成「煎堆」

歲晚煎䭔—人有我有的含義:

「煎䭔」係廣東同港澳好流行嘅賀年食品,舊陣時無論係富貴定貧窮,

每家每戶過年都一定要自己炸煎堆,祈求得到「煎䭔碌碌,金銀滿屋」,

「過肥年」嘅好意頭。

因此,「年晚煎堆」就有:點樣都要「隨大流」的意思。

【歲晚煎䭔(堆)】的來源:

許冠傑(一九七六)《有酒今朝醉》歌詞

(調寄Stephen Foster [1848] Oh! Susanna)

歌詞節錄:

行年廿八歲,金翡翠,鬢影衣香拖靚女,同埋趙阿翠,雙雙對,

結果卒之娶咗佢,以為歲晚煎,點知雀聲跟咗老許,無謂問過去,

賺心碎,有酒應該今朝醉。

按:歲(年)晚煎䭔,廣東竭後語,即人有我有。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和文字

 

6230)普通話說:拿粗挾細(ná cū xié xì)

解說:

「拿粗挾細」是成語,指大小粗細之事務。

比喻藉著小事,尋事生非;挑剔冒犯。

拿:刁難;

挾:挾制;

粗細:指大小粗細之事。

出處1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一折》:「若有那拿粗挾細踏狗尾的但風聞,這東西一半兒停將一半兒分。」

出處2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俺兩個全仗俺父親的虎威,拿粗挾細,揣歪捏怪,那一個不知我的名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㤿 jim1 zim1 /(閹尖)

粵語的意思是挑剔、難侍候。

「奄」表示工序繁瑣、挑剔;

「尖」表示尖酸刻薄。

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挑剔,要求多。

為了加強語氣,廣東人還會在「奄尖」後面加上「聲悶」,進一步表示諸多挑剔,一般情況下難以令人滿意。

【㤿憸】其他用法:

1在細節上過分苛刻指責;

2過分嚴格在細節上挑選;

3撥弄剔除:也指挑動,挑剔;

4指點闡明;

5俗話轉譯:雞蛋裡頭挑骨頭。

例句1:呢個女人好㤿憸架。

就是說 :「他這傢伙很難侍候!;

例句2勸別人 唔好咁㤿憸;

就是勸他「不要那麼挑剔。」

 

6231)普通話說:三六九等(sān liù jiǔ děng)

解說:

三六九等是諺語,形容等級和類別多,有種種差別。

出處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你們這些兔子,真是些沒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處,誰的恩你們不沾?只不過這會子輸了幾兩銀子,你們就這樣三六九等兒的了。」

忘八羔子解:罵人的話;即雜種的意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勢利眼/白鴿眼

「勢利眼」意思是待人態度是以對方財勢的多寡而決定親疏高下的關係。

有人說,「白鴿」有靈性、懂風水,哪家運程好?哪家豐衣足食?

都看在「眼」裡,所以如果有白鴿飛來你家築巢就表示你家有一定分量,

無怪舊時人家買屋會看看屋內有否鴿子生活的痕跡了。

此說法可從以下俗語得以印證:

「雀兒揀着旺處飛」。

就此,「白鴿眼」一詞不脛而走。

以下一個俗語與「白鴿眼」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鴿」,又叫「乳鴿」,是因為廣東人對與喪事有關的「白」字有所忌諱,而「白鴿」的羽毛呈「乳」色,所以有此別名。

一般人多誤以為「乳鴿」是在「哺『乳』期」的初生鴿。

其實是誤解。

有所謂「遭人白眼」,即「畀人睇小/睇低」(給人看小/看低/看扁),

當中的「白眼」指眼睛朝上或朝兩邊看時露出的白眼珠。

用「白眼」看人就表示對他/她輕蔑或厭惡。

對於這類眼光勢利的人,廣東人會用「白鴿眼」這個含「白眼」意思且形近的用語來形容之。

 

6232)普通話說:不到烏江不肯休(bù dào wū jiāng bù kěn xiū)

解說:

「不到烏江不肯休」是諺語,比喻不到完全絕望的地步,決不輕言放棄。

出處1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二十六卷:「世上死生皆為利,不到烏江不肯休。」

出處2醒世恆言.卷二十六.《薛錄事魚服證仙》:「世上死生皆為利,不到烏江不肯休。」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磨爛蓆

粵語裡面形容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硬是做不完或者賴死不肯走,

就會稱之為「磨爛蓆」;

例如打通宵麻將,打得大家都睏了,但有一個人硬是不肯認輸收攤,

你就可以罵他磨爛蓆。

【磨爛蓆】來源有3

1此詞其實與戲行淵源頗深;

舊時看粵劇,大堂前排是貴賓座,放上好的貴妃床,鋪上席子,

可以讓貴賓們坐得舒服,但卻有很多富家子弟是來捧大老倌(捧角兒)的,

所以一坐下就不走,從早捧場到晚上,坐到蓆子都爛了。

久而久之,便用「磨爛蓆」來形容賴著不走的人。

2在1984年高志森導演的港產喜劇《聖誕快樂》中,

由於男主角麥嘉常常去女主角徐小鳳家串門而被稱為「磨爛蓆」。

現在亦引申為做事動作太慢。

3那麼為什麼賴死不走叫磨爛蓆呢?

原來,以前在街頭巷尾開賭的人,往往會舖一張草蓆在地上,

而賭具就放在草蓆之上,每當遇到警察過來巡查,就馬上捲起草蓆跑路。

那這張草蓆用得多了,自然容易磨得爛爛殘殘,而那些賭輸了賴著不肯走

還想繼續翻盤的賭徒,因為整天在草蓆邊上蹭來蹭去,就被稱為磨爛蓆了。

 

6233)普通話說:吃裡扒外(chī lǐ pá wài)

解說:

「吃裡扒外」是成語,意思是接受這一方面的好處,卻為那一方面賣力。

也指將自己方面的情況告訴對方,幫助外人。

吃裡:靠自己人生活;

扒外:竊取家中財物給外人。

出處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人心隔肚皮,備不住有那吃裡扒外的傢伙走風漏水,叫韓老六跑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碗面反碗底

一九六四年,香港上演了一部電影《香港屋簷下》,

「華南影帝」吳楚帆在影片中說了以下的一句話:

「食碗面,反碗底」。

由於他說時咬牙切齒,且做出「先手腕向上,後手腕向下」的手勢,

活像做了一個「吃過飯後,隨即把碗反轉」的「疑似逆道」行為,

致使該話語至今仍為人樂道。

他之所以出言憤慨,是因為他

遭其曾恩待的人加害以致深受打擊。

【食碗面反碗底】闡述:

從字面,人們難以理解「食碗面,反碗底」是怎樣生成的。

有人這樣解釋:

吃飯當然碗口向上,碗底向下,若果將碗口反轉,便是祭祀祖先的做法,

即祭祀祖先要將碗反轉,把飯取出再拜祭,暗指當對方已死。

面:上面,表層,原音為[min6],此處升調為二聲。

因此「食碗面,反碗底」,可解作吃完碗裡頭的東西就把碗反過來,

形容人忘恩負義,得到好處就翻臉不認人。

例句:

我之前幫佢咁多,佢個衰仔食碗面反碗底,反而陷害我。

圖像裡可能有4 個人、文字

 

6234)普通話說:兩葉掩目(liǎng yè yǎn mù)

解說:

「兩葉掩目」是成語,意思是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

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

出處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烏啄啄任人將

「烏啄啄」,是嘲諷別人糊塗的意思。而

「任人將」,即是任人魚肉的意思;

引伸自中國象棋被人輕鬆擒「將」的情境。

形容對事物不甚了解,也形容處事作風得過且過粗心大意。

 

6235)普通話說:擇利行權(zé lì xíng quán)

解說:

「擇利行權」是成語,形容因時因事變通辦法。

比喻選擇有利條件,採取應變措施、挑選有利時機。

擇:挑選;

利:有利;

權:權宜。

出處明·西湖逸士《投筆膚談·兵機》:「惟能因機而制變,擇利而行權。」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淡淡定有錢剩

「淡淡定,有錢剩」 是廣東話,借喻處變不驚。

古人最淡定的程度應該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有錢剩」可以引申到很多地方,比如「解決問題」;「有所收穫」;

「保住性命」之類,應用範圍很廣泛。

廣東人講錢最實際,「淡定」和「錢」兩個概念就這樣順其自然地結合起來了。

淡定才會有錢剩,不言而喻,這句俗語最早應該是出自「賭徒」之口。

【淡淡定-有錢剩】闡述:

但凡喜歡看香港影視劇的朋友,對錢的場景一定不會陌生

(特別是發哥周潤發和星爺周星馳)。

電影裏面所描繪的賭王、賭聖、賭俠,無論在局面對自己有利,還是情勢十分險惡的情況之下,最大特點都是能夠展現出異於常人的「冷靜」。

(電影畫面通常是撲克臉、意味深長的微笑、腦子像渦輪一樣飛轉,等等。)

接下來的套路耳熟能詳:

談笑風生間,贏方在驚呼聲和喝彩聲中,收穫小山一樣高的「籌碼」。

雖然在電影裡誇張(搞笑)的成分居多,但正所謂藝術源於生活,電影裡和現實中的這些場景,反映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想贏錢先得要冷靜。

 

6236)普通話說:不知就裡(bù zhī jiù lǐ)

解說:

「不知就裡」是成語,意思是不知道內幕,不了解內情,不知詳細的情況。

出處1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痲瘋女邱麗玉》:「生不知就裡,趨近軟語,代為卸妝。」

出處2《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蜚英起初還推一向在閣下睡,不知就裡,被打不過,只得把來蹤去跡細細招了。」

出處3《文明小史.第101回》:「兩旁看審的人不知就裡,見了奇怪,三三兩兩,交頭接耳的私議。」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雲/一嚿雲

形容對事物,表達或理解得唔清晰。

常見借字:一嚿雲

例句:

1呢個人講嘢一嚿雲咁。

2我聽佢講嘢聽到一嚿雲噉。

其他用法:

一䊆/嚿飯

一䊆/嚿飯

 

6237)普通話說: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

解說:

「不假思索」是成語,意思是不費思考,用不著動腦。

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用不著考慮。

假:假借,依靠。

出處1《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學士大驚,喚華安到來,出題面試。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出處2·黃榦《黃勉齋文集》卷四:「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隨口噏(up)當秘笈

隨口噏=隨隨便便,沒有想過的就說出來;

秘笈=即是秘技,如武俠小說裡指的高級武功秘技等。

「隨口噏當秘笈」即係隨口亂說就當作秘笈去教人。

其他使用例子:

1駡人:「你噏得就噏」(不分對錯,不理後果。)

2勸對手先搞清楚,「噏」有閉合之意,係指「收斂」,

而唔係指「掩蓋」患處。

 

6238)普通話說:花不迷人人自迷(huā bù mí rén rén zì mí)

解說:

「花不迷人人自迷」是諺語,形容花不會去迷人,只因人喜歡而美麗。

指人對某事傾注了感情色彩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直饒今日能知悔,何不當初莫去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生滋貓入眼色迷迷

粵語的意思是有人迷上了異性。

「生螆貓入眼」其實和貓半點關係扯不上,它不過是諧音而耳。

完整的句子應該是「生柿毋吃呀,澀迷迷!」

意思是說:

生柿(未成熟柿子)不要吃,吃了令舌頭產生「澀麻」的不適感覺。 

這句話中的「吃」和「澀」的讀音要轉讀。

翻查字典:

「吃」讀「jaak3」;

「澀」讀「色」。 

如此一來,「生柿毋吃呀,澀迷迷」的諧音便是:

生螆貓﹝入﹞眼,色迷迷」了。 

例句:阿強見到Mary即刻生滋貓入眼,流曬口水。

(阿強看到Mary馬上覺得情人眼裏出西施,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6239)普通話說:演雙簧(yǎn shuāng huáng)

解說:

「演雙簧」比喻兩人事先串通,互相勾結,再一搭一唱的表現出來,

使人看起來天衣無縫,如同真的一般;

其意思為一唱一和。

「演雙簧」其實是一種民間藝術,源於北京的一種曲藝名字,由前面的一個

演員表演動作,藏在後面的一個人或說或唱,互相配合,

好像前面的演員在自演自唱一樣。

演雙簧作為一種節目,出現於清朝末年,據說是由慈禧太后定名的。

如今,演雙簧仍然活動在藝術舞台中,多用於相聲。

此外,在雙簧前,演員一般需要穿上大褂等服飾,在前面的演員需要

梳理一個向上的辮子。

出處1丁玲《寫在第三次公演前面》:「說相聲,演雙簧,唱小調子,合作這些被中國人民大眾所習慣了的愛著的東西,已經一天天豐富了起來而教育著大眾了。」

出處2張天翼《包氏父子》第二章:「包國維像唱雙簧似地也學了一句,對郭純伸一伸舌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扯貓尾/掹貓尾

形容暗中串通好,互相呼應著來矇騙人。

「扯貓尾」同「掹貓尾」都是相同意思,兩個人一唱一和地行騙。

【扯貓尾/掹貓尾】闡述:

1「掹貓尾」的掌故是:貓不喜被人玩弄尾巴,若主人拉扯其尾則怒叫,

其實乃「佯怒」也。

所以廣東人把一個做紅面一個做白面相互配合扯皮的行徑叫「掹貓尾」。

2據說是「貓尾」是由「謬為」一詞的諧音演變而來的。

「謬為」有「作偽」的意思,諧音「貓尾」;

因此就引申出了兩個人唱雙簧去欺騙別人的意思。

「謬」Mung是古百越语。

例句:唔好扯貓尾啦,我知你哋係夾埋嘅。

(不用唱雙簧了,我知道你們是串通好的。)

 

6240)普通話說:挨打受罵(ái dǎ shòu mà)

解說:

「挨打受罵」是諺語,意思是指挨打受氣、打罵與虐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人家的奴才,跟主子賺些好體面,我們這等奴才,白陪著挨打受罵的,從此後也可憐見些才好。」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貓面

「食貓面」正確寫法為「識貌面」。

「貌面」即是臉色、嘴臉,給你臉色去認一下就叫做「識貌面」,

諧音「食貓面」。

【食貓面】來源(1

講開「食貓面」,其實應該係「識貌面」嘅諧音;

原來「食猫面」與「猫」沒有關係,原詞應該是「識貌面」。

「貌面」在粵語中表示嘴臉、面色。

前面的動詞「識」字,形象地傳達出看人臉色、識趣的意味,進而引申爲

因爲挨駡而難堪。

因爲「識貌面」和「食猫面」的讀音十分相近,口傳時發生訛誤。

「貌面」指人嘅嘴臉,成個詞本嚟解做一個人「嬲」嘅時候,翻面唔認人,

對人黑口黑面,有「俾個貌面你識」、等對方難堪咁解。

而「俾個貌面你識」後嚟被訛為「俾個貓面你食」,於是就簡稱「食貓面」喇。

例句:又搞喎一張單,翻去實畀老細請食貓面啦。

(又搞砸了一張單子,回去一定要被老闆罵了。)

【食貓面】來源(2

話說,舊時吃麵並非純以碗數計算,其中也有「大碗麵」與「小碗麵」之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南越尚未赤化前,當地的粉麵檔仍以「單麵」,或「孖麵」的形式應客。

時至今日,越式粉麵店,還保存著那種大、中、細碗制式的舊俗。

今日人們到麵家吃麵,但見伙計悠閒地以紙筆替客人落單,

實難想像昔日書寫工具尚未發達時(毛筆書寫不便是其一,文盲是其二);

伙計替人客落單全靠「口傳面命」,生意滔滔依然有條不紊,不能不佩服昔日「傳菜員」與「煮麵者」的過人記憶力。

隨著歲月的流逝,「唱單」已於不知不覺間「式微」了。

說了一大堆關於麵店伙記「落單」的故事,目的是想指出廣東俗語「食貓麵」,就是在如此這般的情況下產生的。

所謂「單麵」與「孖麵」之說,必須從「生麵」的制式說起。

凡買過「生麵」(全蛋麵)回家煮食的人都知道,「生麵」是按「個」數

作單位的。

一碗麵的分量通常只是煮一「個」麵。

食「一個麵」俗稱之為食「單麵」。 

若來人胃口大,聲明要雙分的,便說要食「孖麵」了;

此時伙計便會高聲對負責煮麵的人說:「呢位先生要大孖一碗。」 

因廣東話「一碗」讀「一云」。

「大孖一碗」的語音近似人說「大孖(罵)一云」。 

又因「孖麵」的語音近似「貓麵」,

「食孖麵」便被人無意轉讀為「食貓麵」。

由是「食貓麵」便又含有「大罵一云」的意思了。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