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城市佈局核心位移

2014/02/10 08:41:55 網誌分類: 生活
10 Feb
        城市拆拆建建,舊區「士紳化」,歷史建築「保育化」,地鐵樓盤「豪宅化」等等,凡此種種,香港人日復日經歷的,好像見怪不怪,又暗自驚心動魄,終至城市空間連着價值質變無可轉圜,空喊一句:這個城市我愈來愈陌生了。

        其實說到城市空間和建築,變的何止是單幢樓宇、單條街道,以至單個區域。回歸十六年,逐點逐點上演的,還好像有整個城市的佈局位移。先說政經金融中心,中環看來仍是城市心臟,但其佈局變化,大約從遷拆天星碼頭一刻便展開了。前英殖民地在上環水坑口(佔領角)上岸,十九世紀末在中環開始規劃政經中心,其佈局非常周密。就以皇后像廣場為觀察點吧,旁邊是英治時期的最高法院,對面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最早為舊大會堂),周圍有太子洋行等;一條主要的管治軸線由皇后碼頭橫伸至前天星碼頭,一直貫穿愛丁堡廣場、皇后像廣場,至匯豐大廈為止。另一條副管軸線則在山上,前港督府、中區政府合署東西座有明確的軸線關係,與聖約翰教堂、鐵崗上的聖保羅堂、法國外方傳道會(今終審法院)等,構成一個政教互鄰的建築群。現在大家知道了,天星、皇后碼頭拆了,整個「政府山」,連同也是在開埠初期於中環較周邊規劃的監獄、警署等,全都納入了「保育中環」項目;原有的管軸線已經斷了,變成歷史陳跡。隨着政府總部移師金鐘添馬艦,中環已難再說是政經中心,剩下的只是名副其實的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

        作為權力地帶,另一具標誌性的則是城中最高建築物。多年來,香港最高建築物都在港島區,猜乒乓球般往返於中環與灣仔兩邊,由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康樂大廈(今怡和大廈)至灣仔合和中心,由合和中心轉回中環的中銀大廈,由中銀大廈轉至灣仔的中環廣場,再至二○○三年ifc一柱擎天直插維港上空,中環又奪回資本主義欲望圖騰的最高象徵。以為這是終站了,怎料兩年前ICC在彼岸平地崛起,連電影《寒戰》都登上其天台取景;連同未來的尊貴「西九」及高鐵,一向稍矮一截的九龍半島,可能才是未來的中心。是的,最近風風火火的「起動東九龍」,其中一個理想藍圖,不就說要將觀塘「打造」成香港第二個CBD嗎?

        最近乘的士經過銅鑼灣避風塘,駛經維園時,的士司機說:將來海濱公園落成後,維園只成「蚊型公園」了。一言驚醒夢中人,維園於我及大多數港人,一直是港島區以至整個香港最重要的公園(不僅於物質空間,還有其空間盛載的歷史),我真的從沒料到,它可以用「蚊型公園」來形容的,但話出自的士司機大佬,又不能不說是有點代表性的。

        城市空間不斷在重塑;有些因為政治理由,如九龍城寨、調景嶺注定過不了九七,剷除空間,就是剷除記憶的最徹底手法。更多的是搬上「優化」、「舊區重建」、「土地發展」、「空間不敷使用」等或理想或逼切的理由,一般市民也都潛移默化,接受「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將舊物消逝溫情化,無可奈何也看成是必然的。但一點一滴,變的其實已不僅於一點一線一面,而是整個城市的「龍脈」都被打散重置,且未說新界東北發展區這些地帶。連一向不太信服「陰謀論」的我,也開始想,不提甚麼「新香港人」,城市空間的核心位移,其實已經不斷在建設一個與港英時期漸行漸遠的香港。香港那麼多堪輿學家,有誰可從宏觀的空間佈局觀測,其所象徵的凶吉如何?文、圖︰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