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一點「連鎖」食物回憶

2015/05/11 08:41:08 網誌分類: 生活
11 May
        上周說起香港麥當勞四十年一些細微質感的變化,有年輕朋友回應說,小時候喜歡吃的焦糖味雪糕新地,不知甚麼時候起也沒有了,只剩下士多啤梨味和朱古力味。經她一說,不算饞嘴的我不禁在腦海喚起了一些「麥記」食物回憶。我想起曾經在麥當勞愛點的奶昔,最喜歡的雲呢拿味也不知甚麼時候沒有了,傳統味道也只剩下士多啤梨味和朱古力味。還有兩元一個的雪糕新地筒,消失了一段時間,近日「復出」(當然漲價了一點),也在網上引起一些討論。想不到跟那年輕朋友說起那首麥當勞「急口令」,她竟也懂得並在排隊買食物時念過,看來麥當勞雖是美國全球化產物,也成了我城的跨代「本土」文化。

        個體戶消失,轉眼間我們竟也漸漸從連鎖店中提取集體回憶。譬如香港人稱「七仔」或「些粉」的便利店7﹣Eleven。不止一代人第一口嚐的「沙冰」,應該便是由其獨家研製的「思樂冰」吧,尤其在炎熱季節,「思樂冰」入口涼快,確是消暑佳品。在麥當勞於軟雪糕市場上分一杯羹前,除了在街邊「邂逅」富豪雪糕和流動雪糕檔(俗稱「雪糕仔」),要吃一支軟雪糕,「梗有一間喺左近」的便利店曾是方便之選。後來也許利潤不高,軟雪糕在便利店中亦消失了。

        由此我又想起便利店的「微波食物」。像我這些八十年代升上初中的一代,八十年代微波爐還不是家居廚房常備設施,第一次見識微波爐的威力,便在中學放lunch時,幾個同學仔在便利店買來幾盒微波爐食品,按着包裝上面標示的不同熱度數字,即時「叮熱」進食。才幾十秒至一分多鐘,打開微波爐門,見方才放在冰箱的食品頃刻熱氣騰騰冒出煙來,腦內聯繫到不久前從初中物理學課本學來的「分子共振」原理,很有點學以致用的感覺。後來家家戶戶都有微波爐,微波爐食品也見怪不怪了,而便利店食物也隨時日轉型,原先由流動小販提供的魚蛋、燒賣等,由於政府嚴苛的小販政策買少見少,街頭的小食紛紛進入店舖,便利店也把其中一些收納門下。除此之外,便利店看準打工仔趕時間快速「醫肚」的需要,原先由茶餐廳提供的奶茶麵包,便利店也推出優惠套餐。由此我們看到城市中食物與食物空間的流變,便利店把流動小販和茶餐廳一些小吃轉移吸納,與此同時,原本賣速食的麥當勞又向品味文化(tasteculture)轉型,如開闢McCafe在盈利更高的咖啡消費上分一杯羹;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購買食物以為自己也在選擇食物場所,其實一些場所的改變卻是大於個人選擇,而與社會和時代變遷密不可分。

        又如連鎖「湯店」提供的不同款式湯包以至粥包,曾幾何時母親在廚房用愛心熬的老火湯,在長工時、生活步伐急促但又份外講求樂活的年代,都「外判」給連鎖「湯店」,以至老火湯券也可作禮物贈送,以表心意。廣東人愛喝的老火湯外,甜品亦如是,現在還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會在家中煮一煲紅豆沙、親自從街市買一磚涼粉回家切粒混入花奶,或一杯一杯的「啫喱」造好放進雪櫃?這些都是我兒時生活點滴,親身經歷,隨後見證它們由家庭「個體戶」轉至食店「連鎖化」。這樣想來,傳統的冬至、中秋節、團年飯逐漸也走出家庭由酒樓套餐代辦,便也是時勢所趨,畢竟你家中曾經可獨力擔起家中大廚角色的父母親亦已徐徐老矣,未必再有氣力弄一桌豐富菜餚。說來這又可連上「社會高齡化」的另一社會因素,這個我亦是有所體會的。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