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悠悠綠箱子

2015/06/01 08:41:11 網誌分類: 生活
01 Jun
        經常中環嘉咸街、灣仔交加街、旺角花園街等,我們會常常看到一個個綠色排檔,我們也許路經,也許專程光顧,但很少嘗試了解其中的故事。在書店偶然看到由聯區小販發展平台年多前出版的《悠悠綠箱子──排檔小販的故事》,讓我對小販、排檔的過去與現況,了解更多。

        弱勢者得到廣泛關注,常常肇因於意外;坊間近一次對排檔的全民關注,當屬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花園街四級大火造成人命傷亡,政府諉於花園街排檔安全問題,而隨後定出一些近乎嚴苛的管制新措施這事件上。《悠悠綠箱子》這書多少也肇因於此,集一些「知識小百科」(如小販行話、排檔設計等)、政府有關方面的政策,以及一個個排檔經營者的故事,本書為排檔工作者發聲,讓我們看到這行業的艱辛及其與社會歷史變化千絲萬縷的牽連。

        譬如說,當今天一些城市管理者奉「沒有小販的都市」為文明理想圖像,動輒將小販、排檔說成「阻街」、「不衞生」、「沒交租」時,如此「污名化」卻非由來如是。一九二一年前殖民政府引入小販牌照分類制,給固定和流動小販分別發「大牌」和「細牌」(「大牌檔」此名,其實不限於現在一般以為的戶外熟食檔);在早年社會還處於貧窮階段時,排檔不僅不是「文明障礙物」還有所謂「恩恤發牌」,一些退役公務員、殉職警員家屬獲優先發牌以讓其渡過難關,至後來社會漸趨富裕而社會福利制度亦相對獲得改善後,小販牌照才不再被視作扶貧及基層就業措施,可見一些加諸於小販身上的「污名」,根本不是其固有本質。在執行規管方面,我們亦見其中政策和手法亦非單純因小販而定,而實與社會其他方面如警察形象、城市管理主義以至「地產霸權」等密不可分。六十年代以前,直接拘捕無牌小販的工作由警察部負責(負責直接拘捕小販的差人稱為「狗王」),六十年代為改善警隊形象才成立小販管理隊(仍附屬於警隊之下),至一九七五年有關工作才納入市政局門下,由「一般事務隊」接手,至一九九五專業化為「小販事務隊」,再至二千年殺局小販事務隊轉入食環署門下,原先的編制進一步「專業化」(如原先的「管工」正名為「小販管理主任」),行「目標為本」政策。管理主義由官僚體系深入至城市空間規劃,庶民眼中的「悠悠綠箱子」,在「城市潔癖者」和執法者眼中,便只能成為有礙觀瞻,靠收緊發牌制度與加強監管兩邊包抄之下,任其被時代「淘汰」、逐漸步入夕陽的消逝之物。

        縱觀歷史來看之外,橫向來看,我們到外地旅行,也常看到街頭小販或市集,如書中提及的台灣夜市、日本、南韓麵檔,我們都奉其為當地特色。在紐約旅居日子,街頭小食車如售賣熱狗、雞烤肉、薄烤餅、椒鹽脆餅等也常見也不時光顧,看來國際都市並沒有如香港般視街頭小販為過街老鼠。說到這裏,令我想到財爺早前在財政報告裏提議在香港引入外國的「快餐車」。聽後不禁一問,難道香港本身就沒有自身具本地特色的街頭食物嗎?當香港街頭的小販、排檔、露天市集在政府規管下愈難生存下去,這樣向外求索「本地特色」難道不是一個反諷嗎?別以為小販只是小販的事,排檔只是排檔的事,它們其實是個體、平民、街道在集團式商場消費主義包圍下尚餘多少空間的反映,一天當真香港成為「沒有小販的城市」,這肯定不是文明的勝利而是哀歌。

        香港作家、專欄作者、大學講師。近著有小說集《靜人活物》、《親密距離》、城市論著《第三個紐約》、詩集《無有紀年》等。www.lawpun.com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