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年初四 雜感:高牆與磚頭

2016/02/15 08:41:15 網誌分類: 生活
15 Feb
        年初四開工,還未回神,對着桌面一片空白,其實並非空白,而是思緒紛擾。寫作,際此亂世更需要,但禿筆又更覺乏力。道理如何說清?才不過兩天前,一邊一家人圍坐電視機旁看璀璨煙花(我仍拒絕稱作「煙火」),一邊「暴亂」新聞不絕於耳,人分裂成兩半,也難說前者更虛假,因為父親親手烹飪的餸菜是真實的。23分鐘片段,23,888枚煙花,對數字敏感的我不禁「過度詮釋」:我們現在的特首,真有本事將「23」植入歌舞昇平之中,好為一切作好準備。主流電視台緊跟689「果斷」將事件定性為「暴亂」,在衝擊力十足的影像下,如何「以一敵眾」向電視機旁的家人解說暴力背後的複雜性?不說需要一點忍氣,說則需要一點勇氣,也不過是廉價的。

        我不欲站在高的位置,我總是害怕那種指點江山彷彿世事洞明的英明──充斥於我們時代「面書」的一種「眾聲喧嘩」。但我也不想因此完全延擱判斷,變成旁觀者的疏離(俗稱「剝花生」)。可惜電視機旁的人並沒看過《十年》,否則裏頭的《浮瓜》應是不錯的解說材料,可免去一番唇舌。於是唯有簡單說,有人上任三年半不斷向社會挑釁,不斷拆毀城牆,矛盾、亂象是他所樂見的,這是他的任務,藉此也可為他製造政治本錢。不僅是「治港亂世」,還是「以亂局治港」。簡單四個字:正中下懷。當然,我也只能說,這是我比較相信的真實。

        我也認同單憑689一人不可能製造出一場「暴亂」之說。但請勿以為我對此人有任何留情。我只是以另一角度詮釋此話。任何一場激烈的鬥爭,都需要鬥爭、碰撞的雙方。單有一面牆便無所謂「高牆」。慣於煽動群眾衝突者應深明此道。村上春樹的「高牆Vs.雞蛋」比喻有點道理。但換了物喻,「高牆Vs.磚頭」是必然的嗎?有可能是高牆與磚頭二者貌似對立,但其實是同一劇目的道具嗎?黑幫人士混作保安、警民合作換了警黑合作,我們知道,要僱用少數人在現場潑火生事作打手,已非「十年」後才可想像的事。難的不在現場的場面調度,而在於意識形態也就是思想工作的建立。

        試想想,這幾年在本應多元的「本土」中不就分裂出一支激進力量,其精神領袖力主勇武抗爭,不斷將「和平、理性、非暴力」污名化;從言論(著書立說)、社交媒體(往往又結合鬼神邪說)、政客操作兵分幾路,成功在短短幾年取得相當的話語權和贏取了不少追隨者。我不是說所有其追隨者都是被利用了,他們自有其個人意志和判斷,我只是冒着受靶的可能多說一聲:當權者的鬥爭哲學,與勇武派的「抗爭哲學」貌似對立,卻可能是十分協同的雙重奏(而且做事方法也往往雷同,如在內部製造分化,首先瓦解「同類」)。當權者失信於民,除了手執「壓制性的意識形態機器」而無可能在價值信仰上有領航的能力,要在價值觀上讓一些勇武者自由相信「磚頭」真的優於「雞蛋」(某程度上也是「後雨傘運動」和「雨傘運動」的分野,前者對後者的轉移以至消解),還得依靠敵對力量在思想和行動上播下軟實力的種子。我再說,對時下亂局我時感迷惑,以上所說也只是當下的自己認為較可信的一個立場,也許要等五十年後解密,也許「真相」永遠不為我們所知。我只是在此呼籲一句:不忘抗爭,但也要小心手上擲向高牆的磚塊,成了當權者「以亂局治港」的共謀。「正中下懷」正是此意,包含不止一方人士。勇武當前,理性力量還是需要重新召喚的。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