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你的名字

2016/12/17 14:50:55 網誌分類: 影視
17 Dec

新海誠電影《你的名字》日本票房逾200億日元,中國票房首日完結已錄得過億人幣,香港這麼細小也累計錄得二千萬票房。

票房反映觀眾反應不夠全面,《你的名字》在世界多個地區及香港熱起來,還有一個特點--很多人忍不住睇第二次甚至第三至第四次,這就不是普通的熱那麼簡單,可以推論新海誠這次選材打中了觀眾心裏的某個開關。

《星球大戰》之類的荷里活片,可以憑卡士、口碑、宣傳策略等做出熱賣現象,但並不確保觀眾自發觀看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只能解釋,這個作品裏的某些東西已脫出了商業計算,有某些素質是當代人所追求的。

至於那是甚麼?必須有人做藝術評論,把不知怎麼說出口的,也想法子試着說出來,通過對審美經驗的反思,完成一個審美理解程序,期待這些作品中最憾動人心之美能夠較抽象地被傳說出來。

《你的名字》採用了兩條舊橋,一是性別轉換,一是時空逆流改變命運。

性別轉換題材早在上世紀初,英國女性主義作家伍爾芙就已在其作品《奧蘭多》之中探索過,而已也是穿越時空的作品。維基資料指出,新海誠在構思過程參考過多部性別轉換題材作品,包括押見修造《我在麻理體內》、高橋留美子《亂馬½》、平安時代小說《真假鴛鴦譜》等。

不過,《你的名字》之中的性別轉換,其實只是少男少女對異性身體好奇的趣味點子而已,不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例如甚麼LGBT的,因為女主三葉和男主瀧交換身體之後,做着的還是自己性別會做的事,例如三葉變成了瀧,是以女子力和縫紉技術替瀧獲得奧寺前輩的好感的。

性別轉換,不會是《你的名字》讓人回味的主因。

那麼,是不是時空逆流呢?

時空逆流故事上世紀已有一套《回到未來》,動漫有比它更佳的作品《Stein;Gate》,荷里活有《X-men》,《你的名字》同學合力在彗星墮地力挽狂瀾,避過大禍,變成救世故事,也是比較行貨,但沒有法子的劇情發展。畢竟,按劇情如果不能力挽狂瀾,女主角三葉就要打包的了。

實在,時空逆流橋段最令人神往之處,不是人力改變歷史,而是它提出了日本古代神明世界的觀念--黃昏時分。據說在黃昏時分人神和時空境界相交在一起,這是時空錯開的男女主可以見面的最珍貴時光。此外,用以使人穿越時空得以連結的意象--彗星、繩藝和口嚼酒,也處理得十分細膩,令人神往。

對,連結才是這個故事裏觀眾與主人公的終極追求。

不過,現代社會幾乎每個人都說得出自己的很多追求,例如女朋友、真普選、民主、iphone、公平、學位、保育、革命、改革、CY下台,如果《你的名字》也是搞這些,相信就不會如此讓人回味神往。

這故事提出,主人公和我們的終極追求,是會在現實世界中被遺忘而失去名字的,以致我們變成只知有所求,卻不知所求是甚麼。這個才是擊中觀眾令觀眾出現集體翻看行為的主因。

能說得出名字的,其實不是我們所求的。

我們連自己所求之事物是甚麼也無法分辨,這才是當世人類的真正悲哀。

我們伸手,卻看不見想要觸碰之物。

我們回憶,卻憶不起想要緬懷之人。

我們開口,想要說卻不知自己該說甚麼。

就是給我們獲得了阿拉丁神燈,得到三個願望,我們也無法正確說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求,使已心滿足。

一切只餘下一種失落,一種渴求,渴求想與某人某事結連,卻不知那人是誰,那事為何事。

主人公瀧和三葉比我們幸運,比我們強大,比我們積極,因為他們會尋找那個忘記了名字之人,而且相遇時雖然不認得對方,卻感覺得到那是對方,更願大膽開口一問:「你是不是我要找的人?」

比起《十年》,我認為《你的名字》才是我們需要的電影。《十年》提出了很多我們不想要和想要的東西,但我不覺得那真的是我們不想要和想要的東西。如果是,我們怎麼沒有在電影中獲得救贖呢?如果是,我們應該不厭其煩翻看再翻看,使自己得到滿足才是吧。

問題是,我們確實失去了一些佷寶貴的東西,但它是甚麼呢?

它是甚麼,不應該只由其他人告訴你,而是自己去尋找,自己去辨認,自己把對象畫出來,然後自己親身跟對方大膽答問對話,最後確認他/她/它才是我們一直尋找的那個人或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