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風
學府風
學府風

熱血中大生回首︰與高錕各盡「份內事」

2009/10/19 08:46:39 網誌分類: 生活
19 Oct
        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早前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近日院校中人的熱話。多年來本港終能產出一名「香港製造」的諾貝爾獎得主,不少中大畢業生也評價高錕在任期間的功過。

        最近袁效仁與高錕時代活躍校園的《中大學生報》編輯之一、現任中大行政與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周保松傾過,他認為高錕是一名「天真」的校長,同時指出當時雖然學生與校長對立,但其實當時學生的表現,可以說是中大傳統。

        堅持當年反對立場

        高錕擔任中大校長期間,曾作出多項具爭議性的決定,包括接受「港事顧問」的職銜,以及帶領中大「四改三」,前者更曾引致學生在中大校慶三十周年的活動上,衝上講台搶走高錕手上的咪高峰,後來又有學生攔截高錕的座駕請願。

        回顧十多年前的事,周保松依然認為,高錕不應接受「港事顧問」一職,特別是當時正值中英談判爭拗,前港督彭定康更打算「另起爐灶」,因此校長理應政治中立,即使他強調以個人身份擔任「港事顧問」,並只就高等教育、科研等表態,但仍堅持接受職位的做法並不適當。

        不過評價「搶咪事件」時,周保松分析指,中大的傳統之一是關心校政,因此才構成學生不時批評校長、與校方對立的情形,所以在「搶咪事件」中,學生和校長只是分別扮演自己應有的角色。學生通過行動表達對校長的不滿,而校長「被搶咪」則是擔當校長應有的「本份」,其實雙方關係頗佳。

        現今學子自我中心

        另一方面,曾多次採訪高錕的周保松形容,高錕是一個平易近人、沒有機心的學者,過往每次寄給他一份學生報,都會回信答謝。周保松認為高錕其實不願涉足政治,只是礙於校長身份,才以個人身份接受港事顧問一職。

        周保松總結指,過往中大其實出現不少「怪人」或「叛逆份子」,他們畢業後會在不同行業貢獻社會;反觀十多年後的今日,他認為現時的學生均比較務實,多以自己為中心,讀書只為增值,而大學則淪為技術訓練所。周保松認為校方應多鼓勵學生發表言論,而非將學生會和破壞校譽劃上等號。

        走筆至此,袁效仁不禁想起,當年大學生不用校方鼓勵,一般都勇於發表意見,學生會和學生報鮮有今時今日少人上莊的情況。此情此境,有何啟發呢?

        袁效仁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Candy
Candy 2016/11/14

請問邊到可買到Ben Sir揀篤笑的入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