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水論中華(上):中國人還是華人?

2013/11/18 14:26:43 網誌分類: 文化
18 Nov

    在fb,有網友曾就甚麼是中國寫上滿滿幾版文字,辯個七彩。事實上,中國從來都沒有正式取過中國這個國號,中國只是正式國名的縮略。秦始皇的國家是秦國,李世民的盛世是大唐,劉備是漢室的後人,康雍乾的國家是大清國,都沒有稱為中國的名號。雖然如此,中國卻是多數華人的身份認同。問及國籍族裔,以與西人區別時(不是與內地人區別),大多華人在非莊重場合會不自覺自稱中國人。

    在課堂,有我的學生在進行報告時,稱我們的語言為中文,一時為漢語,一時粵語,一時普通話,一時為華語。其實當時學生做的報告,是關於新加坡國內使用的語言,正確應該稱為華語,稱國語或普通話皆不正確。

    今時今日,世界在網絡的連接,以及經濟的統一運作下,已連成一線,在很多場合之中,我們已無法再像過往一樣,把自己圈在一片有限制的區域上來向他人講述自己,又為自己詮釋自己,當我們述說自己之時,已經無法忽視其他族裔朋友的存在。於是,我們解釋自己,就不能再以舊日的自我中心觀點出發,變得不得不以整個世界舞台為依歸來述說自己。結果就是,中國的「中」字,已成為一個無法讓我們有效而合理地向世界表述自己的一個詞語。

    本來,我們的先祖在古代有優秀的文化文明,甚麼都比其他民族先行一步,此所以我們有所謂古代四大發明、詩書禮樂、四維五綱、孫子兵法,就是今日被世界嗤之以鼻的封建制度,在當時來說也是令中華民族力量發展強於外族的一種先進制度。封建制度,在古代來說,是一種一方面建基於農業,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團結最龐大軍事力量的一種制度或手法。沒有封建制度的族裔,甚至成不了國,面對封建國家,只有捱打的份兒。於是,四方民族都來我們先祖領袖的殿前來朝,造成了我們身處世界中心的觀念,這應該就是我們今日稱自己為「中」國人的基礎。

    不過,當歐洲人率先發展出民族國家,脫離封建行列,又在科學基礎上弄出工業技術革命之後,世界力量的平衡就出現扭轉,這比中國神話共工怒觸不周之山而引發的世界秩序崩塌影響更深。准南子記:「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是以中國東南成為大海,西北是高土,但這也改變不了華族祖先在世界之「正中」的「事實」。不過,工業革命不一樣,起初,先民還是頑固地認為自己在世界正中,所以把白人帶來的新種作物稱「洋」葱、「蕃」茄,把白人稱為「洋」人、「番」鬼佬,所謂「番〕,也就是昭君和番的番,即外族,指那些不像我們住在世界中心的人。

    然而,狹隘的世界觀已無法長時間維持,白人開始表述自己,指出他們既來自西方,黃人也一樣不是在世界正中,他們亮出我們想也沒有想過的世界地圖,世界是圓的這個觀念,恐怕在白人到來以前黃人想也沒有想過。在圓形的世界地圖光照之下,黃人也再無法堅稱自己住在世界的中心。這一觀念差別,清楚反映在中英文版的世界地圖差別之上。在英文版世界地圖上,我國不是中國,而是支那(China),猜想這是代表出產美好陶瓷器的國家,但在中文版地圖上,我們仍以為自己在世界正中心,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英文版的地圖,是白人給我們看的,中文版的地圖,是我們給自己看的,對於國家數不清仍留在鄉間,知識未與世界接軌的農民來說,中國確實仍是對自己國家最佳的稱謂。

    除了支那以外,東方也成為了我們的新稱號,就連《龍的傳人》這首所謂民族歌,其實也充滿了懷古味道,哀嘆自己民族在現代化世界進程中的悲哀命運。歌者唱道:「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我們的祖先明明是住在世界的中心,為甚麼在歌曲裏卻被扭曲為「遙遠的東方」,這真是政治不正確到了極點。唯一的解釋是,我們的民族已失去了古時值得我們驕傲的中心地位。

    另一方面,為了生活,脫離貧窮,黄人很多離鄉別井,到外地打工和發展,其中不少去了舊金山淘金、不少到了英國開餐館,也有不少到了南洋種橡膠,這些親戚朋友,離開了故國,無法以中「國」人自居,他們選了一個更加實用的稱號,他們稱自己為「華僑」。雖然遠離故國,但這些人不少還是飲水思源,知道自己來自東方,很多人會在自己有所成就後衣錦還鄉,探望親朋,回去的目的地就是中國。

    的確,我們既屬於華夏民族,稱自己華人或華僑,就一定不會出問題,而且「華」字不像「中」字,有濃厚的地域政治意味,我們在東在西,或北或南,是中不是又如何,我們都是華族,是華人。

    有時,華人要讓老外知道自己的淵源厲害,稱自己為唐人,又設有所謂唐人街,大概是因為數我們民族歷史,最最最巴閉的年代就是大唐盛世,大唐也是我國最早為世人認識的時代,這除了因為當時國家興盛繁榮,也因為大唐是我國與世界各民各族文化交流最旺盛之時,基督教以景教之名傳入中華疆域,也是始於大唐。不過,華夏文化傳播西方最遠的時代應始於漢朝張騫出使西域以及打通絲路兩件大事,沒有漢時期的對外發展,大唐時代的我國發展也不可能是如此的國際化。

    及後,我國先祖屢受外族所欺,經過元宋明清,疆土不如大唐盛世,自己也常遭外患,甚至有兩朝為外族統治,排外心理也漸漸加大,長城既是我們抵禦外族的壁壘,同時也是把我們先祖圈在世界一隅的圍牆,讓我們躲在小城牆畫出的小圈中為自己的中心文化沾沾自喜。

    這沾沾自喜的心態倒也不是出於沒有基礎的自戀,原因是我們的中心文化竟然爛船都有三斤釘,在近世走下坡之際創出過同化了蒙滿兩個外族侵略者的文化奇蹟。

    然而,當今世界幾乎已把現代化進程都走完了,大家已在熱烈地討論後現代,技術的改革已不是百年一翻,而是變成十年一翻,民族間的較量基本上是文明的較量,文明包括了技術面、制度面和文化思想面三大維度,眼下中國人這稱謂在文化思想面開始不行了,「中」字把世界排拆於外,無助於國際合作,但完全放棄又無法安慰13億廣大人民的感情,而且面對住西方強大的思潮,中西學融和雖符合我民族兼收並蓄的道家思想邏輯,但融合起來卻又很易水土不服;制度面我國糾結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一國兩制的巨大實驗之中,不甘完全屈服於西方人的意識形態之下。

    技術面上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國與國之間差距已經拉近,反而成為了最無關痛癢的一環,不過西方人對這關卡的差距仍很着緊,所以死命地強調尊重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妄顧植根於其本源文化的啟蒙精神。其實換句話說,所謂知識產權即知識壟斷霸權,就是知道華人「教識徒弟無師父」這個道理,但又知道在網絡科技和複製技術下他們已無法控制知識的流出,西方人才如此着重知識分享的限制。我猜,比起知識需要收費,他們更希望做到的是利用知識產權防止戰略知識的流出,換言之,就是你肯付錢也不願與你分享知識。所以呢,很多時候,版權持有人的電話是打不通,或者找不到的,因為壓根兒就不想與你分享好東西。這其實是對言論自由這一所謂理想或核心價值的最大破壞。

    水吹得夠多了,我只想對各位中國人說說一些想法:

一、我們已經不是那麼中國了,叫自己東國也不可能,華人是目前全球面上能團結最多自己族人的稱號了。如能再多放棄一點自尊,改以世界大同為號召更佳。文化影響早已超出國界,現在就是國家這一單位也不是最佳的文化戰略單位了。

二、我們自身文化融合鬼佬思想是必然,但也是個大坑,必會水土不服,而且當中會有很多戰略陷阱。個人感覺是歐陸德法俄思想比較好揉合,英美人城府太深,吸收其知識時務必小心謹慎。

三、關於人口的一些想法,有機會再講...

 

 

 

回應 (2)
我要發表
彭彭
彭彭 2013/11/21 13:01:16 回覆

謝謝冬姐的星星QQ

立 冬
立 冬 2013/11/21 11:06:26 回覆

我很喜歡中國文化和藝術的,所以很喜歡做中國人.+1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