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風
學府風
學府風

浸大生做農夫 反思城鄉關係

2014/03/31 08:41:39 網誌分類: 生活
31 Mar
        生活在香港的石屎森林,學生平日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袁效仁知道,浸會大學早前舉辦為期五個月的耕種及攝影工作坊,帶領學生走入田間,一嘗做農夫的滋味。學員又通過攝影、繪畫及社區探訪,反思自然與城市的關係。有學生研究不同種類野草,驚歎野草的藥用功效。有外地生就走入社區,訪問傳統小店,從日常生活發掘關於食物的故事。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成立的「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早前舉辦耕種及攝影工作坊,作為「憧憬世界」攝影教育計劃的其中一項社區藝術活動。十多名大專生及畢業生,去年十月開始,逢周末踏足位於元朗的農莊「生活館」,親手種植薯仔、粟米,了解食物生產過程,又以相片記錄大自然的微妙變化。

        克服昆蟲恐懼

        剛於浸大藝術系畢業的林芷琪,最怕蟑螂,每次看到都會叫得聲嘶力歇。親身落田耕作,令她有了新體會。「在有機農莊耕作,見過數之不盡的昆蟲,特別是堆肥時,常有幾十隻『小強』跑出。認識有機耕種後,明白昆蟲在大自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亦克服了自己的恐懼。」

        學員落田施肥之餘,亦要從藝術角度探討自然與城市的關係。眼見田間雜草叢生,浸大傳理學院學生鄭凱靈(Phoebe)以掃描,記錄不同野草形態,了解野草的大自然角色。「拿着野草,無從入手,只知是草本科。單是上網找資料,不可行。」於是她花一個月,以最原始方法「翻查植物圖鑑」,逐一核對,終於辨出三種野草。「野草都好有用,例如路邊常見的白花鬼針草,具清熱解毒功效。」

        查圖鑑辨野草

        來自挪威的港大新聞系碩士生Alex,來港半年,居於港島西區。為了解消費者與社區的關係,走訪鄰家附近的小食店,追蹤日常購買的食物來源,過程中發現不少有趣小店及故事。

        總結學習體驗,學員早前於生活館舉辦「食得唔好嘥」收成節,分享耕作收成及藝術創作,派發親手編製的小冊子,介紹野草資訊、食品冷知識及本地小店等,又舉行藍印布染工作坊。Phoebe就即席將可食用的野草,製成沙律,與大眾分享。

        大自然是地球的寶庫,袁效仁期望,學員能保存一顆對自然的欣賞之心,多從生活中實踐,愛護自然。

        袁效仁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Candy
Candy 2016/11/14

請問邊到可買到Ben Sir揀篤笑的入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