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陽剛氣歌曲

2015/02/02 08:41:20 網誌分類: 生活
02 Feb
        上期談及主流樂壇踏入八十年代鬼馬歌逐漸淡出,另一類型充滿男性陽剛味道的歌曲,進入九十年代好像也愈發少見。這觀點在早前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一場有關抗爭歌力量的講座中聽到,由主講者之一朱耀偉教授提出,他說流行歌近十多年沒以前那麼豪邁,還借魯迅一舊詩句表之:豈有豪情似舊時!

        談及以上論點,朱耀偉教授在台上即時播了《再向虎山行》和《天蠶變》兩首舊歌。前者是麗的電視同名劇集主題曲,配合硬橋硬馬的拳腳功夫錄像片段(其中有董驃叔,令人懷念的人物),果然陽剛氣非凡,歌詞「何必叫我不要招麻煩,明知我要闖關」,今天聽來竟生隔代的弦外之音。另一首《天蠶變》時間更早,剛強中又多一分孤傲:「獨自在山坡/高處未算高/名運在冷笑/暗示前無路/浮雲遊身邊發出警告/我高視半步」,也令人聽得熱血沸騰。當年的「弱台」可一點也不弱呢。作為例子,朱耀偉還提到稍後譚詠麟的《傲骨》:「從開始至今多考驗/使我步法常亂/從開始至今多考驗/手裏利劍常斷」,當年八九民運後,這首歌可曾經被支聯會用作抗爭歌呢。

        如果陽剛味歌曲減少是一個事實,那如果詮釋這事實,又是另一回事。我個人不敢隨便解說,只能寫寫一些隨想。陽剛味歌曲的生成,當然跟詞人有關,以上提及的《天蠶變》和《傲骨》同由盧國沾填詞並非偶然,出自其手筆的我還想到麗的電視劇集《大俠霍元甲》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也滿有男子氣概。上一代詞人中豪邁十足當然還有黃霑,他的《萬水千山縱橫》:「萬水千山縱橫/豈懼風急雨翻/豪氣吞吐風雷/飲下霜杯雪盞」,堪稱經典,豪放可比宋代詞人辛棄疾,這自然跟詞人本身的氣質和古典文學修養有關。

        從「作者論」觀之以外,歌手作為歌曲的載體,徐小明、關正傑這些歌手固然十分匹配,羅文、甄妮這對拍檔亦能唱出這種感覺,合唱歌如《問誰領風騷》、《世間始終你好》都一時無倆,巾幗不讓鬚眉,甄妮的嗓音很能傳遞一種女中豪氣。八十年代的譚詠麟雖以情歌為主,但亦間有豪氣一面,《傲骨》之外,我想到由他主唱的《楚河漢界》,後來由黃霑一手包辦曲詞的電影主題曲《至尊無上》,也甚具氣派。當然,說到陽剛與豪邁,至今似乎亦難有歌曲超越林子祥的《男兒當自強》(其咆哮式唱腔真是一絕),調寄自《將軍令》,詞作又是出自黃霑手筆,為徐克導演的《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之主題曲。

        創作者、歌者之外,歌曲的風格表現亦有其文化符碼因素,或簡單點說,跟時代與社會文化因素息息有關。少如音樂旋律的制約,七、八十年代流行曲旋律不如後來二十一世紀那麼綿密,曲式上更符合舊體詩詞的韻律,像黃霑這些有深厚古典文學根底的填詞家,自然得心應手。新世代歌曲由草根豪邁轉向更近「文青」的婉約華麗。另外,武俠劇集鼎盛期連帶電視劇主題曲亦帶來不少陽剛味濃厚的流行曲。再放大一點,客觀社會因素如性別越趨流動,男性不再一定剛強而出現偏中性的都會美型男,以至長不大的Kidult一族、肩不起重責的「弱男」等,亦可能為陽剛味歌曲劃上休止符。是故一九七八年麗的電視劇集雄糾糾的《大丈夫》落入○三年彭浩翔電影中成了反諷,或二○一○年電影《打擂台》要翻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來召喚昔日陽剛,也便跟時代變化不無關係。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