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情緒勞動

2015/03/30 10:11:57 網誌分類: 生活
30 Mar
        上期提到服務型及消費社會愈發增多的「情緒勞動」(emotionallabor),引起了不少讀者興趣,筆者就此再多說一點。

        我們每人本來都有自己的情緒,情緒看似私人,但當說「情緒勞動」,那是指情緒落入職場,也成被管理和控制的對象。社會學家ArlieRussellHochschild最先在一九八三年的著作《被管理的心靈》(TheManagedHeart)中提出「情緒勞工」這觀念,此書副題為“TheCommercializationofHumanFeeling”(人類情感的商品化),顧名思義,後現代社會的勞工,交出的已不僅是時間、勞力或腦力(brainpower),還有連情緒這感性軟性東西,也一併成為企業的資本。

        生活在香港,我們對「情緒勞動」一點也不陌生。進入一些連鎖壽司店,你一定聽過服務生說一句標準日文歡迎語,掛着笑臉但又有幾分機械。麥當勞本來只是速食業,但在香港也售賣歡樂,家長喜為兒童在麥當勞辦生日會,麥當勞也有員工在生日會上特別搞氣氛,看來也很投入。迪士尼樂園更不用說,已成情緒勞動的一大示範場,在這裏工作的員工,一直穿起卡通工作服,為顧客提供魔法和夢幻的感覺。情緒勞動充斥於餐飲業、零售業、保險業、銀行業、航空業、旅遊業等不同行業。在這種工作環境下的情緒操演,當然是經高度管理、規範化,和高度簡化的;員工表現的情緒基本上在預設之下,此所以「情緒勞動」也是一種「非技術化」(deskilling)。由是「情緒勞動」這詞本身就帶有矛盾以至反諷──情緒的表現常常/正正予人「非人化」之感,而對於員工來說,長期的情緒勞動亦可能造成麻木或心力交瘁(burnout)的後果。

        但另一方面,在情緒勞動上,聰明的企業也不會只耗盡員工,而會透過各式培訓不斷保持或提升員工士氣,甚至改變或塑造員工的自我感覺。此所以,地鐵職員被港鐵塑造成溫情大使、連鎖咖啡店給服務生一個身份專稱叫“barista”(包括在McCafe工作的),以至近日見一連鎖茶餐廳招聘廣告把員工拍成英雄大使般,也便見怪不怪(當然,員工們的自我感覺或形象會否因此改變,又另作別論)。昔日經典社會學家韋伯「想像一天世界由小螺絲釘(littlecogs)充滿」是多麼可怕的圖像,他可想不到,資本主義發揮到後來,是有本事把小螺絲釘塑造成工作大使。「雄渾」的修辭於焉在「非技術化」的職場中誕生並擴散。

        留心身邊物事,不難發現「情緒勞動」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昔日大廈的年長看更,今天由龐大的年輕生力軍接替,在大廈大堂穿起領帶禮服,賓至如歸地為住居開門,營造入住「豪宅」如置身五星級酒店的感覺。搭地鐵到新開的香港大學站,由出閘至出口沿途盡有禮貌周周的地鐵職員指路,連乘電梯都有地鐵職員按掣,「電梯按鈕員」這式微行業在地鐵站復甦。置身地鐵,忽爾我以為自己被錯置於另一幢「豪宅」或酒店。豪宅、酒店與主題公園,竟變得有幾分相似。也是在情緒給大企業接收成品質控制後,我們才緬懷起昔日那地痞茶餐廳侍應的幽默風趣,那街邊報販的閒話家常,或是小巴司機的率性流露等,恍然大悟,這才真的是有性格,有情緒。只是凡此種種,也逐漸加入消逝中的城市列車,未至俱往矣,卻一去不返了。

        文︰潘國靈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