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上一代背叛了的大香港新生代幼年期

2015/05/10 18:18:44 網誌分類: 文化
10 May

   四月十七日,蘋果日報報導指,成龍發言說:「沒有港產片,只有中國電影。」

   此報導一出,有網民鬧爆,在fb指成龍「食碗面,反碗底」,用語極具侮辱性,寫道「唔係港産片養大你條淫虫,荷里活識你老鼠!」經過討論,我發現網友並非在成龍拍電影的年代出生,當時對方應該還未出世,事後也沒有看過成龍的電影。

   對於網友有此評論,我只能認為,這是代溝加上新一代本土身份危機帶來對立的結果,而這種結果是十分之悲哀的。

   網友的評論,我當然不同意。

   我的不同意,有幾方面:

   一、不是港產片養大成龍,倒是當年70-90年代,一班電影業的中流砥柱,針對當時的香港觀眾的審美需要而拍片,做起了港產片,成龍是其中一人;
   二、成龍的電影,不是最TOP的,但他拍的動作戲,大都是自己度兼親身上陣,危險度高,不用替身,我等觀眾當年睇完,都覺得他很痛,片尾播出的NG也展示 出他撞頭撞身不知多少次,才拍得好一個鏡頭。這一種不顧尊嚴,只顧拼搏的鏡頭表現,與當時香港人不怕捱,只求拼搏的精神十分吻合;
   三、成龍也許在私生活上十分隨便,但這在全世界娛樂圈都相當普遍,在討論一種文化工業的時候,我認為以藝人的私生活為論點,並不適合;
   四、蘋果標題刻意斷章截取成龍全話的一句來刺激本土派讀者,但即使是蘋果,內文也有整全報導,內文記載:

噚晚成龍現身澳門出席「全球華語榜 中榜暨亞洲影響力大典」,仲攞咗「華語樂壇特別貢獻大獎」,噚晚被問及香港電影係咪已死呢個問題時,成龍就話:「我好耐之前都講過,係冇港產片嘅,只有中 國電影。只能夠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嘅電影,local嘅片,但呢啲local電影其他地方嘅人未必會鍾意,唯一係中國嘅片先至係全中國嘅人都會睇,以後就 唔會分香港同台灣電影。」

   讀完全文,就知道成龍只是按自己過來人的經驗,講出了本土電影市場受到限制的問題而已,港產片已死的說法,按照同一篇報導,連陳果都不否認。

   誠然,成龍的話對香港以本土自居的新一代有強烈挑釁意味,有人認為他是討好中國。我覺得他的話也許還有第二方面,不久前洪金寶接受無線訪問,指成龍素來好挑戰他人,我猜這是成龍對新一代本土派不願變化所做出的一種挑戰。

   香港新一代本土文化已經成形,無論怎樣說,說它怪也好,說他讚也好,它也已經在那兒了,任何人都已經無法騙自己,說香港沒有本土意識。然而,這種本土意識 太過新,新得異常稚嫩,還未發育良好,以致他們只有想要捍衛自己身份和存在的強烈而無明的意願,卻還未擁有屬於自己而又經得起考驗的理性根據。

   香港新一代本土意識,作為新生意識形態,它奉行魯迅的拿來主義,有甚麼理論和文化符號,看似管用,就拿來使用,但那些理論和符號的內涵,卻還沒來得及細看 和整理,所以理論與符號到手了,卻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東西,就像從敵陣搶過來的高達一樣,人家懂得開,自己卻開不動,而自己又不是像阿寶那般的天才,亂搞 都開得動。

   在這些新一代本土意識採用的理論和符號之中,比較顯著和流行的,包括了陳雲的城邦論、泛民的真普選論、繁體字優越論、港式粵語優越論、普通話威脅論、簡體字殘缺論、獅子山精神論、雨傘運動、本土農鄉熱、中共不仁論及內地危險論等等。

   這一種不急及待的本土意識拿來主義,連蘊釀發酵期都等不及,如同行山饑餓人士見到野菇就隨便採摘一樣,來不及加以思考,便甚麼都放進肚子。舉個例,作者所 屬的香港本土語言保育協會,保育的不是粵語,而是最早在香港定居的客家人和圍村人的客家話及圍頭話,可是很多記者和學生,看到「本土」二字,便以為我們是 香港新生本土派,查問保育粵語的來函接二連三。一次,我對一位記者說,香港粵語強到無朋友,根本不需保育,反而圍頭話因為香港粵語太強而衰落,圍頭話的弱 正表明了香港粵語的強。結果,因為不符合記者主觀意願,我的意見沒有被報導,事後才知,記者找了另一些「學者」,說找到證明了香港兒童粵語能力下降的證 據。這個報導,我一直當做笑話來跟朋友分享。香港兒童粵語能力之強,實在毋須證明,我家中小孩都使用粵語跟長輩吵架,使用粵語跟同學做好朋友,每天收看香 港最大的粵語電視台無記的節目,我太太做小學訓導工作,學生用粵語欺負同學、暪騙大人的事,見怪不怪,技巧高明,對於有「權威人士」說甚麼新一代兒童不識 「論盡」點解而得到港孩粵語水平下跌的結論,除了O嘴,我也不知道可以如何反應。

   另外,所謂獅子山下精神、香港電影等等,都是上一代香港人用粵語建立的東西,上一代香港人特色是他們九成記得或深知自己家族是從內地走避禍患而來港「暫住」,至70-90年代,香港身份形成,是因為中港生活及經濟差距放大,而自己也在香港建立了事業。然而,踏入90年代及2000年,香港地價上升,作為 香港經濟主力的生意人把工業基地移進內地,早就習慣中港兩種身份並用,香港人身份只是他們多重身份的其中之一。如此,當中港形勢逆轉,試問還記得自己只是 來港避難的上一代,會怎麼理解自己的身份?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呢?

   70-90年代港台名劇《獅子山下》,講的不是本土新生代的獨立故事,而是上一代捱窮互助,四海兄弟的故事,主旋律不是對立,而是四海大同,沒有中港排 斥。如此的獅子山下精神,本土新生代只知它是香港的歷史產物,卻沒留意到獅子山是香港融和的象徵符號,與革命及獨立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也許,新生本土派玩 了一會兒獅子山,唱了幾句羅文的「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最終意會到歌曲呼籲黃藍絲帶同舟同濟的信息,覺得不是味兒,也就不再玩獅子山了。

   成龍,早在2013年已回到安徽蕪湖沈巷鎮認祖歸宗。也就是說,他確認自己身份為安徽人。一個安徽人,偶然來到香港留下了一些精彩電影,讓人認為那是香港電影,沒所謂,是哪兒的人不好?大家開心就好。今日派對結束了,這名安徽人的電影引發「食碗面反碗底」的論爭和指控,我就不覺得很有意思了。香港不是個大地方,電影觀眾買少見少,就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素來都有兩岸電影獎項,本來華語電影就同一個市場,沒有片商拍一部片只在一個小城放映那麼笨的。

    上一代香港人,是中港兩重身份游移並用的一代,他們跟本土新生代不同,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對他們來說差別不大。在哪兒住得好,活得好,他就是哪兒的 人。這也是為何香港新生代的本土意識,無法在上一代普及蔓延,以致還在幼年期的本土新生代總覺得自己被上一代背叛的原因。着實,上一代本來就不屬於香港, 他們只是順着本意、血緣和形勢做人而回歸中國,新一代想要獲得屬於自己的真香港身份,有必要自己憑自己的雙手,比上一代還要精明勤奮,並花上二三十年光陰 的努力才行。只是單方面借用上一代的成就來象徵自己,同時又單方面埋怨上一代不順自己的意,那是不行的。

   我會說,這不是一件易事。上一代在70-90年代的打拼,所花的血汗不少,單是模仿已不容易,新一代要有相當的捱苦和求變的覺悟,才有可能超越前人。然而,任何人只要真心認真研究求變的出路,而不是紙上談兵和發白日夢,我相信都只會得出中港融合的結論。

   按我理解,新加坡模式是很多本土新生代憧憬的獨立藍圖,有朋友說新加坡Green & Clean,他們真的做到了。只是,新加坡為此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做了多少的覺悟及妥協,卻沒有幾多個本土新生代說得出來。新加坡模式,還有加拿大的魁北 克模式,有機會我會再寫。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 Pang Cheuk Fung Thomas Indiana(CC是Creative Common,只要保留此宣示,不刪改內容,即可作非商業自由轉載)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