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極之重要的電車

2015/08/24 08:41:11 網誌分類: 生活
24 Aug
        有媒體致電來說近日城中很多人談電車去留問題,邀我訪問,我很想馬上糾正她:「那是一個偽命題。」不是「很多人」,只是一個退休前規劃師,一家「一人組成的顧問公司」,如果你把他所倡議取消某路段電車車軌當成一個「論辯」,那未免正中下懷,助長了無知的力量。這個年頭,誰不可以公開發表意見,而發表意見,有時又與大放厥詞和俗稱「發噏風」如此相似。媒體勿隨便以一人說話當成城中熱議。

        但既然那記者妹妹認真跟進事件,那我就回應一下那個「因懷舊而保留電車是抱殘守缺,阻住前進」的謬論。首先,退一萬步想,懷舊並非一定是罪名,人有一定年紀自會懷舊,當一個城市不斷重建拆卸至無舊可懷,才真是悲哀。但搭電車真只是為了懷舊嗎?那前規劃師可能真是常趕時間搭地鐵太多了。你只要親身找天「搭叮叮」,便會發現乘客不少,在繁忙時段更常常爆滿,乘電車的有男女老幼;晚上電車又是另一景致,時有情侶夜遊車河,電車是浪漫的交通工具。電車有悠久歷史,但它不是過去式的,而是每天行駛,切切實實是港島區的大眾代步交通工具。你認為地鐵快兼四通八達是一回事,但電車可是有許多乘客擁戴的。如果要跟實用主義者說「功能」,也就是說,電車的功能豈止於懷舊,還是服務基層的交通工具。將它與纜車比是錯的,將它與過氣的人力車比更是錯上加錯。

        而且,電車也甚受外國遊客歡迎。難道外國遊客來港搭電車是要懷香港的舊?跟實用主義者說話,那就要說到電車的旅遊價值。旅遊發展局也不忘推廣極富特色的港島電車遊,電車為我城增添了魅力。情況如你到三藩市也必慕名乘搭當地的有軌電車一趟;三藩市也有地鐵,人家可是對自家電車珍而重之,不會動輒以經濟一次元人的狹隘思維來說淘汰自家電車。順帶一提,現時電車由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全資擁有,威立雅是歐洲最大的運輸業者,在全球各地經營不同的道路和鐵路業務,如果香港電車獨有懷舊,人家才不會入股全資擁有經營。

        此外還有人文文化價值,這些實用主義者和少看書者就未必聽得懂了。電車有豐厚的歷史和集體記憶,喜歡掌故的可看鄭寶鴻先生的書。而文學也積累成一個寶庫。寫過香港電車的作家,有張愛玲、巴金、劉以鬯、也斯、小思、李碧華等等。張愛玲是「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着覺的」。《胭脂扣》如花隔了五十年回魂,來到陽間「熟悉的也只有電車。」巴金一九三三年來香港特別去坐雙層電車,從上環先施公司搭到筲箕灣,又從筲箕灣搭回先施公司,期間見太陽西下、華燈初上。影像呢?譚家明的《烈火青春》、關錦鵬的《胭脂扣》、李安的《色,戒》、岸西的《月滿軒尼詩》,電車在裏頭各有不同年輪、不同角色,各帶出不同的城市感覺;落入影像高手,單單一個電車站加路軌鏡頭如乍現於王家衛《阿飛正傳》中,就有一份神韻。視覺藝術的,本地漫畫家StellaSo畫過「龍門電車」,電車更曾吸引一個日本畫家叫龍美童來港寫生,出版了幾部電車繪本書。凡此種種,盛載於每日在城中徐徐行走的電車身上,可以特闢一座電車博物館展現,但不能以博物館取代活於街道的電車。歲月匆匆,電車悠悠,冷眼旁觀看盡世事變遷,蒼生擾攘那麼多人盲目追趕速度,可幸喜歡「慢活」、打開車窗邊看街景邊靜思的人還是有的。

        潘國靈

        
■日本畫家龍美童的電車畫作。
■日本畫家龍美童的電車畫作。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