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簡體書寫在香港

2015/08/31 10:11:09 網誌分類: 生活
31 Aug
        近日,石牆樹一夜遭砍殺、「一人顧問公司」倡廢某電車路段、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倡推廣簡體字等,各事性質有別,影響程度也各異,但接二連三彷彿都有着一個共通點:掛社會利益之名,行損害香港之實(或至少有損害香港之嫌),好像香港真的潛藏一股自我閹割力量,一步一步印證前港督彭定康臨別之言:香港如果最終失勢,不是敗在他人而是敗在自己手上。

        石牆樹說過了,電車的重要性也說過了,今文就談談在香港推廣簡體字這一倡議。有論者說這幾年中港矛盾激烈,此時任何牽涉普通話、正體字之類的話題,都很容易遭到政治化。我不反對這說法。但我重申,正、簡體字之辯,絕非一時一刻特定政治氣候的寒暑表反映,而更是超出政治的文化歷史以至美學問題。觀乎今趟發表有關言論的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基本上是一家受委託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其專長以量化研究和公共政策為主,較偏向數據和實務的一面。這方面的社會學研究固然有其價值,但我們亦必須瞭解其前設和局限(它自身亦需認知),是次「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來說,便特重語言在商業社會方面的效用。譬如今趟有關機構建議香港政府提升高階英語口語和書寫的水平,理由便是「與內地及世界各地聯繫,維持經濟利益」,而對在港推廣簡體字之議亦抱近似心態,認為港人對簡體字掌握不足會「有礙商業及政府在執行層面上所需要的高層次溝通」。所談及的語言使用,放在人文學視角之下,卻是低層次的。

        筆者無意針對有關機構,而旨在點出是項語言研究的層次,其詮釋及應用局限。研究本身也許沒錯,但若無視其屬性,將其無限推廣,轉移至其他範疇,甚至落實為全民公共政策,則很可能鑄成大錯。舉例而言,如果說語言是港人「搵食」及競爭工具,那麼鼓勵在大學修讀商管、市場推廣等相關學科同學多點認識「簡體字」,或是無可厚非;但當擴大成香港整個城市,如在旅遊業、餐飲業、文化工業上都行所謂繁簡體「雙語文能力」框架,則將大大改變香港的城市景觀和文化特色,極不可取。

        事實上,那項研究一些前設,如把簡體字當作一種書寫語在香港進行調查,本身並非沒問題的(想想把這項調查放在台灣又會如何?)又譬如說,那項研究傾向將「普通話」與「簡體字」視為一體,但實情兩者不必然是攣生的。一個人完全可以樂於學習「普通話」但不寫簡體字。又如我完全不支持的「普教中」,即使老師用普通話教學,在黑板上寫的也不必然是簡體字吧。學習普通話或出於與人溝通的渴望及需要,但與簡體字保持距離,則可能是一種文化堅持。一個人不應以無知自居,但一個人應可有擇善固執的自由。書寫簡體字與否,對很多人來說不僅是一個商業利益考慮,而更是一個文化身份、語言美學的問題。簡體字的讀與寫也不必然是掛鈎的,基本上一個懂得正體字的人,要短時間內看懂簡體字並不困難,但說到要寫嗎,那又不僅是懂不懂,而是一種生活習慣的問題。而所謂文化堅持,就是從每天的生活習慣做起。如果文化牽涉優劣,不是所有東西都兼而有之、雙管齊下便為好的。至於簡體字書寫能力達「不錯」及以上只佔約三成是否一個問題,情況有點像「國民身份認同」指數,有人認為這指數持續偏低是一個問題,但換了不同的詮釋角度,對於一個國際都會,這完全可以是一個好的徵兆(譬如說,認同世界主義遠比民族主義為高)。不是所有指數都要不斷推高的(如空氣污染指數),簡體字書寫率偏低,未嘗不可理解為「一國兩制」的文化體現,一個城市對於文化雜質免疫力的表現。當然,這些不是一個重商業利益的語言調查報告所會告訴你的。

        潘國靈

        
電視新聞也曾出現簡體字字幕。
電視新聞也曾出現簡體字字幕。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