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再談簡體書寫在香江

2015/09/07 08:41:10 網誌分類: 生活
07 Sep
        上期說到普通話與簡體字不必然掛鈎,簡體字的讀與寫也不必然同體,今文續談。撇除那些完全與普通話切割聞普通話色變的激進本土派不談,我想,一般在香港生活的人,對語言的包容度不會完全以政治為單一主導因素。單說中文,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將普通話、讀簡體字、寫簡體字一併考慮,其實於香港人來說,此三者分開處理,輕重不一,才更接近我們的真實生活。

        容許我以個人為例,我的母語是廣東話,近年也會多學習一點普通話(儘管仍說得不好),閱讀簡體字完全沒有問題,但寫的中文以正體字為主,偶爾在書寫時或混入一兩個簡體字,適可而止只圖個方便,從沒打算改以簡體字書寫。對於簡體字,我覺得能夠辨認便足夠了,偶爾有內地媒體約稿,我交的也是正體字文章,內地編輯自會將之轉換成簡體字,從不構成問題。

        我認識的很多香港人(包括自己),在「兩文三語」基礎上,會多學習最少一種外語。但我一向認知的「兩文三語」,指的是粵語、英文及普通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有時手口不一,有時手口一致;但並不包括簡體字。對於在「兩文三語」中,簡體字被納入成香港書寫語的一個選擇,我還是最近在港大社科研究中心的「香港居民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及語言態度」研究中才首次聽見。對於其倡導在港推廣簡體字,並建議政府制定涵蓋繁體和簡體字讀寫能力的「雙語文能力」框架,我一點也不支持,覺得不僅並無必要,更憂慮此舉將對香港文化特色造成損害。

        以上我不嫌其煩交代一下自己的語言背景,是想說我雖然不愛簡體字,但並非完全對之排斥的「文化潔癖者」。我視正體字為中文正統,但一如多數香港人,我們在語言交流上,常常本能地會適應他人,多於要求別人遷就自己為先。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底線。「入鄉隨俗」是古人智慧,如果內地人來香港旅行或讀書,要求餐單、路牌、課堂中文讀本都附簡體版,我們多數人會認為是不可接受的。港大社科研究中心提倡的繁體和簡體字讀寫能力的「雙語文能力」框架,如果真的落實,極有可能移「入鄉隨俗」之風,進一步合理化成「喧賓奪主」之習。這裏說「主」並非常常以主人自居,而是看情境而言,例如港人如要到內地做主意,說普通話、讀甚至寫簡體字都可看成必然,但說要將三者捆綁式地在香港推行,則是兩碼子的事。

        簡體字在香港的讀與寫,在香港其實從來就有市場的無形之手調節,不需要政府大肆推廣吧。譬如九七後一度甚為蓬勃的簡體字書店(如尚書房、榆林書屋等),簡體書比正體字書便宜一截,人文譯本亦多,曾經吸引不少書友;我自己的簡體字閱讀能力也是從此而來,讀着讀着便曉得,毋須上甚麼課程。又如每年的香港書展,從某年起也特設一條內地出版社的書巷。但市場的調節結果是,書展會場人頭湧湧,獨是那條內地出版社書巷甚是冷清。一輪風潮後,港人還是買正體字的書為多,簡體字書店收縮,即使聯合集團旗下的三聯、商務、中華書店,簡體字書也只是聊備一格。應該相信並尊重,這便是香港人的文化選擇。當有一天,簡體字書比正體字書更受熱愛吹棒,這又是不一樣的香港。一些事「適度有為」或是應該的,但在簡體字的讀與寫問題上,政府還是「積極不干預」的好;市民其實早已以生活習慣的行為選擇來投票,政府實在毋須動輒以公共政策全面規劃語言,除非它想變成一個家長式專權政府。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