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也說「優化尖沙咀海濱」計劃

2015/10/05 08:41:11 網誌分類: 生活
05 Oct
        香港星光大道擴建計劃早前引發爭議,大都集中在政府沒有公開招標這一環節,這證明香港真是一個特重程序的技術官僚社會。其實這計劃值得討論的,又何止於此。只有少數論者如黃英琦問到核心處:星光大道重置與否有誰在乎?真正值得關心的是我們的尖沙嘴海濱,那可讓人散步、休憩、欣賞維港景色、天際線、沿岸建築的公共空間,那在特區政府刻意加入諸多「旅遊元素」(如「幻彩詠香江」)之前,本就存在,為遊客所愛,為港人所珍視。

        凡事必也正名乎,別被名字蠱惑。康文署網頁提到是項與新世界合作的計劃,慣以「優化尖沙咀海濱」稱之;而坊間報道,有的稱為「活化星光大道」、「星光大道擴建」,或「活化」與「擴建」兼用。「優化」字眼上就假設了「提升」、「改善」,但結果常常是令人「憂化」(憂慮之)。政府近年也愛用「活化」,一般理解,「活化」一個地方不出原址,跟「擴建」有別;兩者混用,也可算是特區「創意」。那姑且就使用「活化」吧。但更大問題是,到底是「活化星光大道」還是「活化尖沙咀海濱」?兩者意義不必然等同,甚至有可能相悖。但社會近年陷入「語言偽術」迷霧中,做事常常靠名字偷換概念、蒙混過關,好像也無人深究了。

        無論是「優化」、「活化」或「擴建」甚麼名堂,一旦公開諮詢只是就建議的擴建規劃反映意見,譬如加設多少座椅、增設餐飲業、增設甚麼電影展覽館等等,就無法超出預設範圍,回到問題的基本談起。我說的「基本」是─理想的尖沙咀海濱,也許不在於「規劃更多」,反而是「少做為妙」。

        讓我們將時光帶回九七前。那時候,專為內地旅客而設的「幻彩詠香江」未有。說是振興香港電影業和旅遊業的「星光大道」也未出現。尖沙咀海傍主要還是供遊人散步,欣賞維港夜色,或是在附近的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太空館觀賞完節目,順道到海傍吹吹海風。天然海港加上周邊的文化場地,還有天星小輪碼頭和舊火車站鐘樓,尖沙咀海傍稱得上是一處有精神氣質的地方。作為旅遊景點,維港夜色、海濱長堤本就有足夠的魅力,毋須其他東西點綴。

        本來就是著名景點,但政府特別迷信「加大力度」「打造」旅遊景點,於是沙士之後,就陸續出現「幻彩詠香江」和「星光大道」。如果記性好的話,當記得一段時間政府還銳意在尖沙咀海濱發展假日藝墟,結果未成氣候,反被嘲調是「偽墟」。城市的管理主義亦愈發深入香港每一片海濱地帶,在尖沙咀海濱,露天表演當然要預先申請,拍照攤檔跟小食攤檔單調乏味地給圈在一個個格子之內;平日站崗的警衞增多了,就連好端端一個李小龍像,平日也要在雕像座前築起圍欄。人流的景觀變了。海傍好像還是昨日那海傍,然而見微知著,以往有幾分自由散漫、屬於市民公共空間的尖沙咀海傍,愈發轉向規範化、商業化與旅遊化。本來一個地方,屬於市民還是遊客不必然衝突,當真有張力時也可在兩者之間平衡,譬如說不太受本地市民青睞(也非為他們而設)的「幻彩詠香江」,每天上演半小時還可接受,若頻率增加,便趨失衡而更使人生厭。其實星光大道亦如是,即使不特別吸引,它只佔整條海濱長廊的一部份,那就勉強接受算了。現在政府與發展商竟然以「優化尖沙咀海濱」之名,將星光大道擴建至整個海濱範圍,如此重大一步,勢必改變尖沙咀海濱特質,竟然閉門拍板算了。現在的公開諮詢,乃在「擴建」的前設下,只涉及未來海濱的具體設計及運作。無法回到基本,那一般小市民如我,還有甚麼好說?

        文︰潘國靈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