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景點之迷思

2015/10/19 08:41:10 網誌分類: 生活
19 Oct
        據說香港內地旅客減少,特區官員和旅遊業界提出長遠香港需要「增加旅遊景點」;聽着我好生奇怪,世上叫人趨之若鶩的著名城市如倫敦、巴黎、紐約等,何曾要靠不斷增加旅遊景點來吸引遊客?或者此一地彼一地,我們不能動輒跟其他國際都會比較,但「增加旅遊景點」作為應對之道或藥方,還是大有商榷和討論的餘地。

        回到最基本,都說遊人分兩種,一是旅者(traveler),一是遊客(tourist),簡單來說,前者旅行喜歡接觸在地生活,如走入當地人的社區、街巷,重感受、經驗和發現,行程中甚至無特定計劃周詳的路線,因此旅行也多了一點浪遊的隨興感覺。遊客則大多為觀光客(sightseer),今時今日尤以消費、享樂、休閒為主,一般的「鴨仔團」、「豪華團」就是為他們而設,他們參觀的地方以著名旅遊景點(scenicspot)為主,城中一年無休也炮製大大小小盛事節目以作招徠。顯然,如果一個城市不斷強調要增加旅遊景點來吸引遊客,她鎖定的對象便是以消費遊客為主,尋幽探秘的旅者不是沒有,但不在其視野之內。其實,不僅旅遊業界如是,新聞媒體常見記者訪問遊客劈頭便問「你打算在港花費多少?」這問題其實多少貶低他人也貶低自己,但見被訪者也照答如儀,如此「待客之道」,也便見怪不怪了。

        因此,所謂旅遊景點不足,實則可能是自我設限的一個循環迴圈。因為你自身不斷將自己「打造」成一個「購物天堂」、「美食天堂」,於是,如果推廣收效的話,來的自然愈發以吃喝玩樂、購物的遊客為主,他們預先就把香港當成一個「大賣場」、「大食堂」看待,足跡自然溢不出一定的範圍。高度同質性的旅客全都擠向大致相同的景點,例牌如太平山山頂、金紫荊廣場、尖沙咀海濱、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到此一遊,自拍V字,以為這樣便遊了香港。所謂「旅遊景點」不足,實則可能是「旅遊想像」不足,旅遊業界如是,一般遊客亦然。

        試想像如果旅客比較多元,即使單從景點來說,香港地方雖小,有趣景點可也是不少的。喜歡離島風情的,香港有不同特色的離島,海灘不用說;喜歡遠足行山的,香港這方面也得天獨厚(台灣作家劉克襄便以行山發掘香港,寫成《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想欣賞建築空間特色的,單以著名建築作景點,也極多可以駐足;對人文如歷史或文學感興趣者,何不一手丁新豹《香港歷史散步》一手盧瑋鑾《香港文學散步》,以散步之姿來展開一段城市探索?再說現在時興的「文化旅遊」,香港不是不斷有活化建築推陳出新,如中環PMQ、灣仔藍屋、饒宗頤文化館、大澳酒店等等,這些不理應就是增加中的「文化景點」嗎?何以不在旅遊業界的認知之內?可見「旅遊景點不足」其實非也,關鍵還在甚麼的旅客配甚麼的景點,以上所列的旅遊景點,於一般消費客,和習慣把香港推銷成「大賣場」和「大食堂」的旅遊業界來說,可能真的是太邊緣而顯得吸引力不足。

        但說到這裏話又得說回來。如果旅遊業界針對的對象真是以內地消費客為主,所謂「旅遊景點」又真的需要政府來大力增加嗎?對這些遊客來說,名牌時裝旗艦店、蘋果旗艦店諸如此類,不就是他們的「朝聖之地」?(是的,每次經過蘋果旗艦店,看見人流之多,都令我頗感驚訝和窒息。)怪不得時有官員或建制議員提議多建幾座大型商場──對消費客來說這可能真是潛在景點,但對外地旅者以至市民來說,這其實沉悶得可以。所以說到底,不是旅遊景點不足,而是,你說的是甚麼旅客,甚麼的景點,怎樣的旅遊想像,和怎樣的城市自我形象塑造,幾者密不可分,互為因果。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