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電車中的細微 變化與消失

2016/01/04 08:41:10 網誌分類: 生活
04 Jan
        上周說到《胭脂扣》中的如花乘電車,收到一些讀者回應,原來懷念如花(及戲中演員、一個時代的芳華)的人還是不少的。文中說到電車風雨不改地在路軌上行走,但歷經時間其實亦有不少東西改變,在靜悄悄中消失,如售票員、電車票、車票打孔機等,現今看過的人不多了。如花在生的時候,電車還分頭等和三等,電車還未安裝車門,頭等座位在上層亦即樓座,由前面的樓梯上去;八十年代她跟記者袁永定那麼自然地坐在上層,生前這青樓名妓想必是坐頭等的。

        還有的是電車廣告。上文說到「三十年代車身廣告肯定不如八十年代繽紛」,有讀者回應說,記憶中六、七十年代公共汽車賣廣告仍未開始,更莫說三十年代電車廣告了。但查看劉銓登、謝耀漢編著的《「叮叮」傳奇:香港電車知趣》,其實早至一九二八年雙層電車已出現橫額式廣告,早期的廣告只有文字,六十年代已有彩色廣告出現,由人手繪畫,不同廣告商戶同時租用同一部電車,到八十年代才直接在車身上繪畫單一廣告圖案。後來進入電腦時代,電車廣告如電影海報,同樣由手繪轉為電腦印製,一門手藝和傳統畫師,也在無聲中消失了。消失了的還有廣告的一些品種,《「叮叮」傳奇》提到殖民時代的一些皇室電車廣告、一些日資百貨公司廣告、香煙廣告等,都不可能再見到了。消失的還有電車的墨綠,如今電車廣告將電車車身全包封,電車儼如一塊塊流動的廣告板,琳瑯滿目自有其觀賞性,但簡單的一片墨綠,要靠點機緣方能遇上了。

        畫之外還有文字元素。有多少人會留意這十多年來電車車頭路線牌的改變?早期用的是黑白布牌,中英對照,中文以傳統由右至左的方式書寫,一九九八年左右彩色路牌才取代黑白布牌,連帶傳統中文的傳統亦消失了。近年更陸續改成LED電子顯示牌,曾幾何時嶄新的彩色路牌又變成傳統,以至逐漸被取代了。由車身延伸於外還有電車站,電車站分為上蓋式和豎立式(即僅有一條「電車站」柱,路面上髹上白色「電車站」字樣),上蓋式電車站配上燈罩仍是城中最有韻味的車站(比巴士站美得多了),豎立式電車站常在灣仔見到,但圓形站牌已於八十年代停用,改為現時的方形。舊的去了新的進來,九十年代電車站進行翻新,上蓋式車站後加上圍板,如此,不僅行駛中的電車,連停棲的電車站亦成一塊塊廣告展板和消費景觀了。

        不看《「叮叮」傳奇》不知,以為城中地產商迷信,一些不吉祥利的數字會在樓層中消失,原來電車亦會這一套,跟一些電車交通意外事件或不吉利的數字有關,44、144原來是不見的,後來消失的還有63、71、85、134號等;二○一○年電車全權由法國威立雅公司擁有,不知會否破除中國人的「迷信」?以後乘電車時可會特別留意。

        如此一直數下去,電車中的細微變化和消失元素真有不少。前陣子接受傳媒訪問有關電車,記者每喜歡問有甚麼難忘事在電車發生,其實,日常生活未必一定有甚麼難忘事,對物事的情懷有時不過是對微細生活質感肌理的傾注,說重大不重大,說不重要又不是不重要,有時一葉知秋,小小的變化都可以連起更大的時代環境變遷。譬如手繪廣告變電腦廣告、鎢絲燈泡變白光燈再變LED燈、柚木變鋁合金車身、舊式尚可通風的車門變成新型全密封式的電子感應閘門(希望電車不會進一步「密封」「巴士化」)等,還有沿街消失的風景,如已不復見的「龍門電車」(背景為灣仔莊士敦道的龍門酒樓),當然更別說如花時代塘西盛景的金陵酒家、廣州酒家了。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