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靈
潘國靈
潘國靈

劉以鬯與電車

2016/01/18 08:41:12 網誌分類: 生活
18 Jan
        香港作家中,劉以鬯也是喜歡電車的,聽說他晚年仍有作品構思關於電車的,不知進度如何。劉以鬯寫電車,在本欄我曾介紹過他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九十八歲的電車〉,轉眼間,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劉以鬯,今年底也去到九十八歲之齡,而電車,則已經一百一十二歲了。

        六七暴動是香港社會的分水嶺,在劉以鬯小說筆下,電車亦曾擔當一角,親眼目睹事發經過。一九六八年二月他寫過一篇實驗性小說〈動亂〉,以虛筆側面書寫暴動的一則街頭場面。小說採擬人化手法,賦予十四件街頭物件自我意識和特徵,讓它們輪流出場,敘述它們所見和發生在它們身上的事,不斷作視點轉移,局部呈現、前後呼應、交錯、互相補充至整合。十四件物分別為吃角子老虎、石頭、汽水瓶、垃圾箱、計程車、報紙、電車、郵筒、水喉鐵、催淚彈、炸彈、街燈、刀,至最後一節的屍體。小說沒明寫地點,但電車出場意味小說時空發生於港島,那部被困於動亂現場的電車由上環開出,向筲箕灣駛去。據劉以鬯憶述,他當年在北角居住,走出騎樓可以看到對面街及皇都戲院的情況,很多人企滿一條電車路,六七暴動北角是左派陣地之一,小說捕捉的暴亂場面正在這裏。劉以鬯筆下的電車總是充滿好奇的:「我只有好奇,一點也不緊張。我看到吃角子老虎被人用鐵棍打彎了腰;我看到一輛計程車正在燃燒。與那輛燃燒中的計程車比起來,我是比較幸運的。我只是被人擲了一瓶腐蝕性液體,這種液體給我的傷害不大。」物件大多粉身碎骨、遍體鱗傷,劉以鬯只讓電車遭鏹水淋潑受點輕傷,可見他心疼電車。電車司機受了傷,救護車和警察隊趕至,警方發放催淚彈,群眾疾步散開。目睹這街頭場面,電車自述:「氣氛相當緊張。我倒覺得有趣。作為一輛電車,我對人類的所作所為根本無法了解。」小說看下去我們知道,一枚炸彈正放在這部電車前面,軍火專家趕來,將炸彈引爆。

        另一篇實驗作〈鏈〉也寫及六七暴動氛圍,小說比〈動亂〉較早開筆,寫於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但筆下所記,六七暴動已接近尾聲,情況大致回復平常,但仍餘波未了,如小說提到:「報紙說:昨日港九新界發現真假炸彈三十六枚」、「香港街頭已不大出現石塊與藤牌的搏鬥;炸彈倒是常常發現的。」小說以鏈條或所謂「接龍」方式將人物串連,串到第七節,電車也客串出場。在這節中,一個叫孔林的扒手,二十九歲,不務正業,偷了一個看完電影隨人潮出來的男子的皮夾後,穿過戲院里,在德輔道中搭乘前往筲箕灣的電車。他心想「今天晚上,可以到香港會球場去看溜冰團了」。未料「電車駛抵灣仔,停了。電車擺長龍,據售票員從前邊聽來的消息,說是英京酒家附近有一枚炸彈。」多年之後,英京酒家早已不在,可幸電車猶存,在馬路中央不徐不疾行駛,多少動盪,多少太平,它都一一目睹。

        〈九十八歲的電車〉寫於二○○二年,幾十年倏忽一過,劉以鬯仍不失童真地,以擬人化的筆觸,描寫電車這個城中的活寶貝。電車墨綠罕見,都成了一具具流動廣告版,文中這樣形容:「九十八歲的電車喜歡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在公眾面前展示濃艷和情趣。」〈動亂〉中電車說「大部份香港人都對我有好感。尤其是閑着無事而想看街景的,總喜歡將我當作遊覽車。」這麼多年過去了,電車依然是俯覽街景最佳的交通物,〈九十八歲的電車〉這樣形容:「九十八歲的電車精力不衰,經常肩擔乘客進入偌大的展覽館,讓他們鑑賞一幅又一幅的街景和街象。」文中最後以此收筆:「九十歲的電車身強力壯,仍有很多很多很多的明天。」

        潘國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