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懷琳
歐懷琳
歐懷琳

「俯臥撐」背後的經濟學

2008/07/04 00:02:13 網誌分類: 奇聞怪事
04 Jul

「俯臥撐」背後的經濟學(一)
作者: 牛博網 都是騙銀地
把「俯臥撐」、「閘北警局」和「張家界爆炸」三件事放在一起思考,我認為第一個需要解釋的現象是「仇恨」,然後依次是「謠言」和「群體極端行為和觀念」,「真相」與這三種現象都有關,可以放進去分析,不用單列,應該對應三篇文章,不知道有沒有精神寫完,所以先分析最明顯的「仇恨」吧。

如無特殊聲明,本文引用的理論框架和一些證據均來自哈佛經濟系Edward Glaeser教授的論文《關於仇恨的政治經濟學》(2004年第三稿)。

「仇恨」是非常普遍的人類情緒和行為,自然相關的研究無數。我這裡要簡單的解釋兩件事:第一、「仇恨」是怎麼傳播的;第二、為什麼某些特定群體特別容易「招人恨」?這些群體包括共產黨,日本人,警察,城管,也可以包括醫生,經濟學家,富人等等。

「仇恨」是怎麼傳播的呢?很簡單,有人供給有人需求,一拍即合。

「 仇恨」聽起來是個「壞東西」,為什麼會有人需求它為什麼會有人供給它呢?通常經濟學家不關心人們的「慾望」或「需求」是怎麼產生的,只關心它們是如何被實現的。就像我雖然不能理解為什麼有人需要做變性手術,但這不妨礙我分析變性手術市場的行為。但這裡可以簡單說一些這供給和需求的產生原因。

通常來說,「仇恨的供給者」都是為了損害「被仇恨者」的利益,為達到這目的通常需要使用我黨擅長的「宣傳攻勢」,煽動仇恨是其中之一。中國仇日的,海外反華的,中東和美國死磕的,都是這路數,大家都熟悉的很,無需展開了。相對不太好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人「需要仇恨」? Baumeister 1995年出版的書《邪惡:人類內心的殘酷和暴力》(《Evil: Inside Human Cruelty and Violence》)一書中說:仇恨別人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正在受到侵害「,比如「大屠殺的執行者們通常認為自己也是不公正和虐待的受害者」,而「流氓,打老婆的人,暴君,以及其他有暴力傾向的人都傾向於認為他們被別人鄙視或侵害了。」而現代心理學在分析「仇恨」時也強調「受威脅的自我」和「不確定的身份認同」的作用,這本書中說:「當某人心中最喜歡的關於自我形象被別人質疑或打擊之後,暴力就產生了。」

說過了,這些原因對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買家」和「賣家」是如何一拍即合的。


販賣「美麗」的人需要一系列載體,比如化妝品和時裝;販賣「仇恨」的人也一樣,這載體通常是一系列的「故事」。「俯臥撐」就是一個好的故事,至於這「故事」 是真是假可能對有些人是重要的,但對「傳播仇恨」本身而言是不太重要的。納粹為了滅絕猶太人,編了無數荒謬絕倫的故事,這些顯然的「荒謬」根本不妨礙仇恨的傳播。

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樣,「仇恨」要賣的好,需要降低獲取它的價格。如果我要跋山涉水親自跑到甕安才能聽到這故事,那它肯定不是傳播仇恨的好工具。相反的,如果我一打開報紙電視收音機電腦,看到的便是「俯臥撐」,那它就具備了好載體的潛質。另一個很有「潛質」的例子是經久不衰的抗日以及國民黨特務的電視劇,而現在互聯網鋪天蓋地的「俯臥撐」就讓這故事有了這「潛質」。

說是「潛質」,是因為僅僅「絕對價格低」還不夠。在 「第二次整形」一文中說過了,影響人行為的永遠是「相對價格」。蘋果一塊錢十個,夠便宜了吧?但如果香蕉一塊錢一車,那蘋果的市場需求可能依然不旺,因為香蕉和蘋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取代,所以大家可以消費更便宜的香蕉。

那什麼是和「傳播仇恨的俯臥撐」相替代的產品呢?是「同樣易得的對事件的全方位報道」。相關人士真的是在做「俯臥撐」麼?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關鍵是我們不知道。而這「不知道」才是傳播仇恨的真正溫床。

我這裡強調「同樣易得」的作用,那是說要有一種機制把獲取真相的「成本」降下來。互聯網是一種機制,但剛才說過了,這機制同樣有利於「仇恨」的傳播,所以它不足夠。而且要把這「成本」降得很低,低到幾乎免費提供才能起作用,因為普通人根本沒有追求真相的「動機」,而與此相對,一個「感情豐富情節曲折高潮迭起 」的故事要容易販賣的多。

因為缺乏追求真相的「動機」,而且「真相」與「故事」相比總是比較「昂貴」(需要收集更多信息,需要更多的分析和判斷等等),所以如果「真相」的賣家(本應該是新聞媒體)效率低下不能把「真相」送到消費者的眼前,那市場上盛行的自然全是「故事」。

對於甕安的百姓而言,比我們外人收集信息的成本要低很多,起碼他們有條件去和相關人士四處打聽。但「低成本」不代表「沒有成本」,而且他們憑什麼去打聽?四處打聽收集各種信息獲得事件全景的收益在哪裡?沒有動機啊!所以,甕安上千人暴動並不能佐證他們中流傳的那個版本的故事就是真相,也不代表他們比其他人知道更多。

我的家鄉所在也是個小鎮,去年夏天發生了一起與警察有關的命案。天天有人討論,全鎮人都知道,但我聽說的版本天天人人都有不同,甚至我認識的兩個警察的版本都各自不同。我拼湊出所有的信息也沒有組成一個特別前後一致的場景,但是形成了好幾個版本的非常刺激的故事。

以上說了「仇恨」的載體 --「故事」的傳播。但沒有說「為什麼故事成為了仇恨」,換句話說,沒有解釋為什麼「故事中的反面角色」為什麼容易成為仇恨的目標?具體的說,為什麼恨的是警察而不是農民?為什麼恨的是日本人而不是越南人?更有趣的,為什麼一旦仇恨發作,恨得就不單單是「壞警察」而是全部警察?不是「侵華日軍」而是日本人的祖宗十八代再加無限代的後代呢?


「俯臥撐」背後的經濟學(二)


為什麼一個群體會恨一個群體?是因為他們「壞」麼?不一定,猶太人好像沒幹什麼讓德國人非要把他們滅種的壞事兒。那是因為他們「不同」麼?比如窮人天然就容易恨富人,富人天然就容易恨窮人?恐怕也不是。國共兩黨內戰殺了個你死我活,你說戰場上殺得天昏地暗的士兵們有什麼不同麼?還不都是窮人家的孩子。


那為什麼某些群體相比其他群體而言就特別容易招人恨呢?


上一篇說,「仇恨的故事」有一個替代品,那是「全方位的瞭解」。如果你讀很多關於日本的著作,甚至到日本走走看看,和普通的日本百姓多多交流,你不會很容易的成為一個「仇日分子」,頂不濟,你也應該覺得雖然很多日本人非常可恨,但不是每個日本人都可恨。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身邊有親人或朋友是警察是共產黨員,你和他們交流頻繁,你不會很容易的仇恨共產黨和警察,頂不濟,你也應該知道雖然很多黨員官員警察非常可恨,但不是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壞人。


有幹壞事兒的警察們?當然有,多得是。有幹好事兒的警察麼?當然也有,同樣多的是。有腐敗的官員黨員麼?連胡CORE溫總都說很嚴重;有不腐敗的官員黨員麼?當然也有,七千多萬黨員,哪有那麼多腐敗機會啊?幾乎所有群體中都有好人天使都有混蛋敗類,那為什麼有的群體那麼容易招人恨?兩個原因,一個心理學的,一個經濟學的。如上一篇一樣,心理學那個不是我的專業,只簡單提一下。


上一篇說,仇恨別人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正在受到侵害」或者感到「自我受到了威脅」,那是說如果A群體仇恨B群體,那B群體一定要有能力侵害或威脅A群體。正常人不會集體仇視幼兒園的小朋友和養老院裡的老人,因為他們無法對自己構成威脅。而警察和官員不同,他們有能力威脅和侵害普通人,親身受過侵害的自不必說,對大多數人而言,即便從來沒和這類人打過交道,但感受到這威脅便足夠了。為什麼小說電視裡的壞人大都是膀大腰圓滿臉橫肉的主?因為看見他們就足以引發你內心的「不適」和「受威脅」的感覺,所以自然容易激發你的仇恨。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日本人,在中國的電視裡他們兇惡猥瑣,而且離我們近又缺乏資源,所以從來亡我之心不死,威脅自然大大地。其實我們在日本人的眼裡也都是一個球樣,中國同樣是資源極度匱乏地大物窮的國家,同樣是日本的近鄰,同樣亡他之心從來不死,威脅自然也是大大地。想消除兩國的仇恨?難。


同樣的還有醫生,那是隨時可以「威脅」每個人生命安全的主;富人和經濟學家,因為他們搶走了本來屬於老百姓的錢;各種成功人士,因為他們使別人感受到了「被鄙視」,並產生了「自我認同危機」。

當然,像一個「感情豐富情節曲折高潮迭起」的故事雖然具備傳播仇恨的潛質,但不一定真的那成功一樣,這些群體只是具備「招人恨」的屬性,要實行這一屬性,還需要經濟原因。這原因是這些群體通常很難向公眾低成本地提供「仇恨故事」的替代品 --「全方位的瞭解」。


日本人不用說了,離得遠,語言還不通,任我們如何修改歷史並且同時指責他們篡改歷史也百口莫辯,簡直天然的受氣包。


警察,醫生,企業家,共產黨,經濟學家,成功人士,都具有類似的屬性。就拿警察分析吧,其他類同。


警察是一項特殊職業,需要特別的訓練,干的也是特殊的工作。這工作和老百姓息息相關,但帶槍,出現的時候都帶著「威脅」的姿態,和帶手術刀的大夫一樣,面對他們普通人感覺很無力。更要命的是,這職業天然很難讓人「全方位的瞭解」。刑偵和現場取證調查這些專業技能自不必說,辦公程序甚至管理戶口都讓普通人覺得神秘。就不說別的,那麼多毛片兒中出現的「制服女警」就足以說明普通人心中這一行業的「不尋常」,像聖誕老人一樣有些「神秘」。


宣傳這行業的影視報刊資料不少,但目的不是讓大家「全方位的瞭解」他們其實也就是一坨普通人,穿的威武雄壯實際上也和你我一樣大多數時間坐在辦公室,跑步可能根本追不上小偷。相反的,宣傳材料把它們「神話」了,變得更難於讓人理解了。這種故意製造的「神秘」實實在在造就了仇恨的溫床,而且給了普通人過高的期望,一旦與現實不符,與他們有關的「負面故事」自然滿天飛。而一旦「仇恨的故事」散開,根本沒有辯解的能力。因為平時就因為過於神秘,謠言緋聞多姿多彩,這時候想出來還大家一個遠沒有故事精彩的平淡無奇的「俯臥撐」,您這不逗我們玩兒呢麼?哪怕它是真的,誰信啊?!


同樣地,白衣天使的醫護人員,日進斗金吃喝嫖賭的企業家,「人民公僕」的共產黨員,「富人利益的看門狗」經濟學家,總是借助各種「神秘力量」和「潛規則」的成功人士,都不是正常人,沒法兒「全方位的瞭解」,所以一旦在各種故事中充當了反面角色,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

行了,關於「仇恨」,第一「仇恨」是怎麼傳播的;第二為什麼某些特定群體特別容易「招人恨」? 兩點我都分析完了。


至於「謠言」和「群體極端主義和行為」,暫時沒精神寫了。第一個是說信息傳播機制中的個人選擇,參考Banerjee 1993年RES的論文《謠言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rumours);後者說群體討論實際上很難抹殺個人偏見,反而容易把個人的極端再推一步,變成集體的「更加極端」,比如說網上的的「左左」和「右右」們,一旦找到了各自的群體,很快會變得更加極端。參考Glaeser和Sustein 2007年的論文 《極端主義與群體學習過程》 (Extremism and Social Learning).

回應 (3)
我要發表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08/07/04 12:28:39 回覆

有一片哲学伦理道德观很深奥的大作!极品!

不知会否引起欧大侠写一篇关于“俯卧撑神功”的武侠小说,

嘻嘻嘻!

2008/07/04 04:26:09 回覆
做「掌上壓」都有經濟理論?!
則卷小雲
則卷小雲 2008/07/04 02:41:05 回覆

「俯臥撐」我實在不懂

但係....

篤篤撐我就懂

user

已關注

最新回應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1/02/10

新年好,估计大侠也是要过年的。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11/02/01

{#1004880687oc3.gif}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12/25

圣诞快乐!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09/22

也祝各位老少爷们过上一个快乐的中秋节!虽然下雨,但----

明月时刻在心头,便可愉悦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