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懷琳
歐懷琳
歐懷琳

宣傳/廣告的效果

2007/05/08 22:00:39 網誌分類: 不經之談
08 May
       一般人一提宣傳馬上想到廣告,其實廣告只是宣傳的一種。有學過點市場學的必然知到4個P,其中的促銷(PORMOSION) 就是宣傳了,裡面包含手法的自然比廣告多得多了。對於商家來說,不管你是宣傳也好廣告也罷,只要能幫助他們賺錢就行。對搞經濟的人來說經濟畢竟是門社會科學,既有科學二字就不能打馬虎眼。所以雖然二者有共同點,卻也不可混為一談。好在兩者在商業上的效果都一樣—推高需求、增加成本,研究時混為一談倒也不成問題,但兩者的分別還是要分清的。

        閒話表過,想廣告這東西古今中外由來有之,方法雖異,目的則同,都是為了多賣點多賺點。關於其效益微觀經濟的書上講的已經太多,早就弄出個廣告經濟學的科目來了;若論實證則又是不言而喻的unspoken fact—沒用的話電視、報紙雜誌、乃至街上也早沒有廣告的存在了。所以在微觀經濟上這廣告還是有用的。

        不過倘若把廣告用到宏觀經濟上又如何?好像還沒人討論過,原因主要還是以前沒有政府做過(如是我聞,倘若誰有這方面的案例,還請提供)。倒是香港特區政府在去年沙士期間拍了一個廣告/宣傳片,鼓勵每人多消費一元,據說就可以救香港云云。不過廣告拍得不夠水準--含糊不清,也不知是叫人每次消費多花一元呢,還是每買一件商品多花一元。特區政府也知道這片不咋的,所以不敢擺到網上任人觀看,最後連我也不能肯定是否有這片子,後來和朋友提起這宣傳片,大家居然都還記得,這才有了這篇文字,分析一下這種鼓勵消費的方法是否有用。如果有效的話,按凱恩斯的理論,即使是每天多消費一元,無論是用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來說,還是用貨幣供應來講,都可協助改變香港通縮的現象。然而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在沙士之後反倒跌了,雖說有時差和其他因素,但總不好說這宣傳片很有效吧。

        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其失敗的原因。一般來說商家賣廣告能改變其產品的需求是改變了消費者的偏好(Preferences),也就是改變了無差異曲線(indifference curves),然而這部宣傳片如果有效的話應該是改變了消費者的預算約束(Budget constraint),則對其分析似乎不應該用分析普通廣告的方法。

         普通的廣告只是改變偏好,也就是消費者選擇的方向,這個廣告把選擇留給消費者,往好處說是並未干預市場,也不曾增加商店的成本。然而是嗎?事實是市場已經別干預了,每一種商品售價不同,多花一元的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s)也不一樣,精明的消費者自然選在買價值高的商品時多花一元,所以得益的該是賣高價商品的商店。另一個問題是在香港,賣高價商品的商店也好,不賣高價商品的商店也好,很多都是採用自動化的條碼系統,多收你一元收錢時可就麻煩了。

        有人願意多付,有人不肯多給;有人在這家商店多付,有人在那家商店多付,搞不好還得弄多一套系統給願意多付的顧客。然後記賬時又麻煩了,這多收的一元如何入帳也是問題呀!成本就增加了!成本和收益不成比例,誰肯為一元錢花這閒功夫。當然如果全香港只有一家商店,那就無所謂了。

        好吧這些成本呀,麻煩呀都沒有了,還有個大問題。這就是香港人購物多用信用卡,假如願意多付的消費者不能在下一期/月還清欠款,這時就得向銀行付利息。廣告上賣的,最低年利率是33%。不要忘了精明的消費者選在買價值高的商品時多花一元,分期付款的話每月的利息總比一元為多。例如一件1000元的商品分2月還清,500 元的利息就是13。75元。結果是銀行的資金積累增加了,如果銀行那這筆資金來貸款,倒是增加貨幣供應,重造通貨膨脹的好事。然而銀行會在沙士未過/方過,市場極不肯/穩定的時候這樣做嗎?我想不會,銀行本來就已經「水浸」,之前就不願貸款,現在反而肯了?既不貸款,貨幣供應自然少了,結果必然和製作這個廣告的人意願相反。

        估計想出這個歪點子的人也是個外行領導內行的經濟官員,除了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別的也幹不來。但是花出去的這筆錢,靠乘數效應或許還真拉動了一點香港的內需也不一定。不過據說那陣子明星拍片不收錢的說。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

最新回應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1/02/10

新年好,估计大侠也是要过年的。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11/02/01

{#1004880687oc3.gif}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12/25

圣诞快乐!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09/22

也祝各位老少爷们过上一个快乐的中秋节!虽然下雨,但----

明月时刻在心头,便可愉悦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