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懷琳
歐懷琳
歐懷琳

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

2007/08/17 11:30:24 網誌分類: 閱讀
17 Aug
英國《金融時報》克萊夫.克魯克(Clive Crook)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一書中,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對長期發展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詫卻又可能立刻讓人認同的論點。西方走向繁榮,而其它地區未能做到,原因在於地理環境。由於它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歐洲和它的美國分支擁有易於馴養和栽培的動植物、較輕的疾病負擔以及有利於工業化的自然資源。工業革命發端於英國,隨後蔓延到歐洲大陸和美國,都是因為運氣好。

      將於下月出版的一本新書辯稱,戴蒙完全搞錯了。格雷戈裡.克拉克 (Gregory Clark)的《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Farewell to Alms: A Brief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與戴蒙那本非凡的暢銷書一樣,是一本引人入勝、令人難忘、文筆優美的好書,也同樣應當贏得廣泛的讀者。

      克拉克辯稱,造成差異的並非地理學和生物學方面的因素,或是像物權與民主等制度方面的因素,而是文化。富人變得更加富有,是因為他們推動了有利於經濟現代化的思想發展;窮人繼續貧窮,也是因為他們沒能做到這點。

      他在書中寫道,在19世紀初期,世界陷入了一個馬爾薩斯陷阱(這是以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命名的,他認為人口增長會導致這個世界出現食物與其它資源的匱乏)。知識方面的緩慢進步沒能提高收入;反而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在18世紀,大多數英國人還忍受著和石器時代大體相當的生活水準。富裕生活被自動抵消:就經濟規律而言,人和動物沒有什麼區別。

      從英國開始,有兩件事情使西方跳出了這個陷阱。經濟效率開始更為迅速地增長,而生育率有所下降。其結果是,生產力的加速提升影響首次反映在生活水準方面。增長沒有帶來貧困人口的無限供應,而是使個人收入顯著提高。

      為什麼這始自英國?肯定不是因為這個國家缺少「壞脾氣的河馬和斑馬」。這個原因「不是煤炭、不是殖民地、不是新教改革、不是啟蒙運動」。而是逾500年的社會安定與相對較高的富人生育率結合所導致的結果。當克拉克談到「演變」出一個有利於現代化的社會環境時,他指的就是字面含義。在英國,富人大量增多。這導致了向下流動性的噴湧,富人的孩子們滲透到了低一些的社會階層。通過這種方式,資產階級價值觀植根於更廣泛的文化之中。挑戰馬爾薩斯理論的文化條件也在其它地方形成。但這一進程在英國走得最遠,所以英國成為了發源地。

      克拉克駁斥了工業革命的「突變」論,即尋找各種各樣的外部衝擊。收入只是在1800年後才開始急劇上升,但早在此之前,生產力已經開始了一個逐漸上升的形態。對於很多人來說, 1800年英國的物質條件並不比1200年強多少--但儘管如此,社會已經發生了轉變。其間的幾個世紀,為現代經濟打下了知識和文化方面的基礎。

      這種觀點有些令人沮喪的含義。克拉克稱,最貧窮的國家還陷在馬爾薩斯陷阱之中,在那個世界裡,公共政策裡的優缺點看起來是顛倒的。

      提高平均壽命的舉措,結果是降低了收入--英國早先的優勢正好相反,當時惡劣的衛生條件導致了低平均壽命和相對較高的收入。(根據馬爾薩斯的邏輯,如果你改善人們依靠低收入生存的能力,維持最低生活的收入水平將下降--克拉克指出,這就非洲目前的情況。)此外,如果現代化的關鍵是擁有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勞動力,而我們又不知道如何去傳播資產階級價值觀,那我們對於提升貧窮國家的收入水平就無能為力了。

      任何一本如此大膽,如此引人入勝,如此以良知辯駁,和如此政治上不正確的著作,肯定是值得一讀的。

      抄的,但我期待這本書。

回應 (2)
我要發表
歐懷琳
歐懷琳 2007/08/17 23:30:27 回覆
on sunday
2007/08/17 16:05:16 回覆
可以幫我寫記念冊呀?皇上!

--->如:萬里長城長又長,我倆友誼比他長!

http://www.hkheadline.com/blog/reply_blog.asp?f=6Q34N2V1EO62216&id=
user

已關注

最新回應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1/02/10

新年好,估计大侠也是要过年的。

巧茹與小泡泡
巧茹與小泡泡 2011/02/01

{#1004880687oc3.gif}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12/25

圣诞快乐!

欽差大臣
欽差大臣 2010/09/22

也祝各位老少爷们过上一个快乐的中秋节!虽然下雨,但----

明月时刻在心头,便可愉悦中秋夜!